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98|回復: 0

[論史] 横扫匈奴的卫青去世后 他的家族为何迅速垮台?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4-11 19: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横扫匈奴的卫青去世后 他的家族为何迅速垮台?

横扫匈奴的卫青去世后 他的家族为何迅速垮台?

资料图

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将军卫青病逝,谥号为烈侯。在上古文献中烈是光明、显赫,有宏伟、浩大之意。以此表彰了卫青军功卓越、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卫青对卫氏家族,乃至太子(卫青的外甥)的命运都有着重大影响。卫青走过了一条上升、圆满的人生轨迹,然而,他的后代却没有能继承他的功业,也没有能继续他的辉煌人生经历。

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述,卫青有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和卫登。卫青在漠南打败右贤王之后,汉武帝为表示对卫青的特殊嘉奖,册封了这三个尚为孩童或在襁褓之中的幼子。卫伉被封为宜春侯,卫不疑被封为阴安侯,卫登被封为发干侯。最早,卫伉犯法而丢掉了宜春侯爵位,因卫青娶了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卫青去世,卫伉才能继承卫青的封国,继续做了长平侯。6年之后,卫伉犯法而失去了这个爵位。卫不疑和卫登都因交供宗庙祭祀用的金子不合格,丢了爵位。卫青的后代虽然生来富贵,但由于没有建立功业,从而没有能力保持高贵的社会地位。

〖资治通鉴〗卷二二记述了汉武帝与卫青、太子之间的故事。当初,汉武帝在29岁时才生了太子,这是武帝第一个儿子,自然非常喜爱。随着太子一天天长大,武帝观察到太子个性仁慈宽厚、谦和,似乎没有自己那样精明强干,因此感觉有些遗憾和失望。后来,武帝的其他几位夫人陆续为他生刘闳、刘旦、刘胥和刘髆几个皇子。

皇后和太子觉察武帝对他们母子的逐渐疏远,开始常常陷入惶恐不安之中。武帝知道后,让卫青向皇后、太子转达:我朝很多大事都还处于草创之中,周边外族对我们侵略不断,朕不得不对内厉行改革,对外大力征伐;否则后代子孙治理政务没有法度可以遵循,国家也没有真正的太平局面。因此,朕在位期间百姓十分劳苦,但是,后代子孙继续像朕这样做,就等于重蹈了亡秦的覆辙。太子性格沉稳仁厚,这正是守成之君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保持国家的稳定与安宁没有人能胜过太子了!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之意,请你把朕的意思转告给他们。

武帝特意请卫青做中间人,显然是有深意的。与其说,他这些话是在安慰皇后、太子,不如说,他主要是为安慰自己这位战无不胜的大将军。这位在战场上敌人不可战胜的大将军,是西汉以强盛帝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要因素。

以武帝的雄才大略面对仁弱的太子自然是不满意的,他在安慰太子的同时,似乎也在安慰、说服自己,也许有卫青的辅佐与支持,太子可以担负得起自己身后的这大片锦绣河山的安宁与稳定。

然而,天不假年,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在五十岁左右就逝世了。在卫青去世之后,朝中的奸佞大臣看到太子失去了这个坚强的后盾,开始肆无忌惮地陷害太子了。太子被迫起兵自卫,后来兵败自杀。

卫青在世的时候,连汉武帝都主动维护太子以安定大将军之心,其他人更不敢构陷卫家和太子。卫青封侯之后,卫氏家族开始兴起,卫家有5人封侯。然而仅仅维持了24年,5个侯爵被剥夺,卫氏家族再也没有封侯的了。到了征和年间,太子兵败自杀,卫氏家族也基本覆灭了。

付巧 發表於 2025-8-2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卫氏家族兴衰与西汉中期政治生态》

卫氏家族之兴衰,实为西汉中期政治生态之缩影。太史公曰:"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史记·佞幸列传》)此语道破卫氏崛起之关键——外戚身份与个人才能之结合。然其衰败之速,实有更深层之政治逻辑。

一、军功贵族与制度性保障之缺失
卫青三子之封爵,乃典型"襁褓封侯"现象。元朔五年(前124年)漠南之战后,武帝"封青子伉为宜春侯,不疑为阴安侯,登为发干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此非常制,实为军功赏赐之延伸。汉代列侯制度本有"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汉书·百官公卿表》)之制,然缺乏世袭保障机制。元鼎五年(前112年)"酎金夺爵"事件中,卫不疑、卫登皆因"酎金不如法"失侯,此实为武帝削弱军功集团之手段。班固云:"武帝因文景之蓄,忿胡粤之害,即位数年,严助、朱买臣等招徕东瓯,事两粤,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汉书·食货志》)可见中央财政压力实为削爵重要动因。

二、外戚政治之双重性
卫青之特殊地位,在于其兼具"大将军"与"外戚"双重身份。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前,武帝对卫氏之态度实呈矛盾性。一方面令卫青传话太子:"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资治通鉴》卷二十二),表面肯定太子之"敦重好静";另一方面又陆续培养王夫人、李夫人等新外戚势力。此正应荀悦所言:"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汉纪·孝武皇帝纪》)外戚集团天然具有不稳定性。

三、第二代贵族之生存困境
卫伉"坐法失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案例,揭示军功二代普遍困境。汉代"任子令"虽规定"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汉书·哀帝纪》),但缺乏持续政治资本积累机制。相较乃父"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之战功,卫氏子弟既无军功,又未能转型为文吏,其衰落实属必然。

四、储君之争与政治站队
天汉以后,随着李广利等新外戚崛起,卫氏不可避免卷入储位之争。后元二年(前87年)武帝临终安排"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汉书·霍光传》),实已完全转向霍氏集团。卫青生前"以和柔自媚于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政治智慧,其子孙未能继承。

结语:
卫氏兴衰印证汉代军功集团"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之历史规律。钱穆先生曾论:"汉代外戚辅政,乃当时历史一不得已之措施。"(《国史大纲》)卫青家族之命运,既是个体才能与时代机遇之结合,更是专制皇权下政治生态之必然产物。其兴也因军事需要,其衰也因制度缺陷,此中深意,足为后世鉴戒。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8-2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卫氏家族兴衰与西汉中期政治生态》

卫氏家族之兴衰,实为西汉中期外戚政治与皇权博弈之缩影。大将军卫青虽以军功显赫,然其家族迅速衰落,实非偶然,乃多重历史因素交织所致。

一、军功贵族之先天不足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三子"皆在襁褓中封侯",此实为武帝权术之体现。汉代军功爵制本以"功大者爵尊"为原则(《汉书·食货志》),而卫氏子弟无功受禄,已埋下隐患。考《汉书·百官公卿表》,元鼎五年"坐酎金失侯者百六人",卫不疑、卫登正在其列,此非单纯经济问题,实反映武帝削藩策略——通过"酎金律"等技术性手段,系统削弱军功集团。

二、外戚身份的双刃剑效应
卫青以"皇后同母弟"身份崛起(《汉书·外戚传》),其家族兴衰与卫子夫后位紧密相连。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前,太子刘据已"宠日衰"(《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而卫青元封五年薨逝,恰使卫氏失去最重要的政治屏障。值得注意的是,武帝对卫青所言"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通鉴》卷二二),实为典型"外戚托孤"话语模式,然随着卫青去世,这种政治契约自然失效。

三、武帝朝政治生态演变
元狩之后,武帝推行"中朝官"制度以削弱外朝,《汉旧仪》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但卫青死后,大司马职权逐渐虚化。天汉年间,武帝重用酷吏,"深文周纳"成为常态(《汉书·酷吏传》),卫伉"坐法失侯"的具体罪名虽不详,然观同期李广利家族遭遇,可知外戚失势者多被罗织罪名。

四、历史比较视野下的启示
与同时期霍光家族相比,卫氏缺乏经学根基与官僚网络构建。汉代"军功-外戚-经术"三大权力源流中(钱穆《国史大纲》),卫氏仅占前两项,当军事价值衰减,其政治生命力必然衰竭。后元二年武帝临终托孤选择霍光而非卫氏余脉,正是这种逻辑的延续。

卫青家族之衰,本质是军功贵族在官僚帝国转型期的必然命运。其兴也勃焉,源于非常时期的军事需求;其亡也忽焉,折射出制度化皇权对外戚的天然警惕。太史公评卫青"以和柔自媚于上"(《史记·佞幸列传》),或许正是这种生存智慧的写照,然子孙未能领会其中三昧,终致家族倾覆。历史吊诡之处在于,卫青最持久的遗产,反是其与平阳公主合葬的"起冢象庐山"(《汉书·卫青传》),成为权力与荣耀的物质化象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