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0|回復: 2

[医药临床] 由阴阳交说《内经》温热病论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6-3-1 15: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内经》认为,温病的发生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由于内伤于精,正气不足,复感温热之邪而发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二是由于冬伤寒邪,潜伏体内,至春复感春温之气而发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温病系感受温热之邪为病,故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素问•热论》作了举例说明:“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是说夏至之前发生的外感热病称温病,夏至之后发生的外感热病为暑病,这种以季节气候为依据的分类方法,成为后世温病分类的理论根据。

    温热病的预后转机,主要取决于正邪斗争的盛衰。《素问•评热病论》举“阴阳交”为例:“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阐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所谓“阴阳交”,是指温热病过程中,阳热之邪入于阴分,交结不解的一种危重证候。温热病汗出之后又立即发热,标志着邪热亢盛,正不胜邪。在此基础上再出现脉躁疾(邪盛精衰)、不能食(精气得不到补益,胃气衰败)、狂言(神志散失)等,此即所谓三死候。

    三死候的提出,表明了古人判断温热病预后好坏的基本观点:一以正邪斗争胜衰为依据,正胜邪怯则病退,邪胜正衰则病危。二以胃气、神气的存亡为依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神者生,失神者死”。三以汗后变化为依据,热病汗后脉静身凉者吉,脉躁身热者凶。这些观点,已广为后世理解和运用。

    温热之邪入经络,可以循经入脏,导致五脏热病。《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héng)酸,苦渴数饮,身热。”《刺热篇》并将五脏热病划分为“先病”、“热争”、“气逆”三个不同的阶段,表明了热邪的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的发展过程。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5-12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内经》温热病论发微:阴阳交与三死候的病理机制探赜

《内经》论温热病之要旨,实以阴阳消长、正邪交争为枢机。观《素问》所载,温热病之发生机制可分为"精虚感邪"与"伏邪晚发"二途,此二者皆本于阴阳失衡之理。今就阴阳交之病机与三死候之判断,作一系统阐发。

一、温热病发病之阴阳机理
《金匮真言论》言"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此乃"阴平阳秘"之要义。精为阴之基,精足则能涵养阳气,使卫外固密。若阴精亏虚,阳无所附,则易感温热阳邪,此即"阴虚阳亢"之病理基础。《生气通天论》所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则揭示寒邪郁而化热之变,暗合"重阴必阳"之易理。二者虽发病途径不同,然皆本于阴阳交感失常。

二、阴阳交之病机实质
阴阳交非谓阴阳和合,实指阳邪深入阴分,阴阳二气逆乱交争之危候。其病机关键有三:
1. 邪正消长异常:汗出复热示正不胜邪,此即《评热病论》"邪胜精衰"之象。正常汗出当为"阳加于阴谓之汗",今反成阳邪劫阴之征。
2. 胃气衰败机制:"不能食"非独脾胃之伤,实乃中焦升降失司,水火不交之候。《内经》以"谷生于精"为训,胃气败则精微化源绝,形成恶性循环。
3. 神机涣散原理:狂言失志为神明之乱,反映热邪已扰动五脏元神。心为君主之官,热入心包则神机化灭。

三、三死候的诊察体系
1. 脉诊精要:脉躁疾不为汗衰,乃真脏脉现之兆。《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躁疾脉象提示阴血枯涸,阳邪独亢。
2. 胃气诊断:结合《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之论,不能食者,标志后天之本已绝,较之"脉逆四时"更为凶险。
3. 神志观察:狂言一症,当与《灵枢•本神》互参,既是心神失守之征,亦为五脏精气皆夺之候。

四、五脏热病的传变规律
《刺热篇》所述五脏热病,实开卫气营血辨证之先河。其"先病-热争-气逆"三阶段,暗合:
1. 经气受邪(先病):邪在阳分,见各经循行部位之症
2. 邪正相搏(热争):出现脏腑特异性症状
3. 气机逆乱(气逆):出现危重变证
如肝热病之"小便先黄",即足厥阴经别"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之证;"腰痛骨酸"则为足少阴经"贯脊属肾"之候。

结语:
《内经》温热病论构建了以阴阳为纲、脏腑为纬的辨证体系。阴阳交之危候,实为阴阳离决之先兆;三死候之判,乃"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具体运用。今人研习此道,当知温热病虽变化万端,其要不过阴阳二字。明乎此理,则不仅可解《内经》奥旨,于临床辨治亦大有裨益。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25-6-4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内经》温热病论发微:阴阳交与三死候的病理枢机

《黄帝内经》对温热病的论述,实开中医温病学之先河。其以阴阳学说为纲,以精气理论为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温热病理论体系。今就阴阳交与三死候之要义,作一系统阐发。

一、温热病发病之两途
《内经》明示温热病发病有内外二因:内因者,"藏精不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春不病温"者,全赖冬令闭藏之德。此与《易经》"君子以俭德辟难"之理相通,皆强调内守之功。外因者,"伏邪晚发"也。《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揭示了寒邪内伏、遇春阳引动而发的病机,此即后世"伏气温病"理论之滥觞。

二、阴阳交之病机精义
阴阳交作为温热病危候,其病理核心在于"邪正交争,精气溃败"。细析经文可知:
1. 汗出复热:此非正胜邪退之汗,乃阴精外泄、阳邪内陷之兆。《伤寒论》"汗后脉洪大者,与白虎汤"之证,与此机理相通而轻重有别。
2. 脉躁疾:反映邪热鸱张,真阴耗损。《脉经》云"阳邪来见浮洪,阴精衰见躁疾",正可互参。
3. 不能食:脾胃气败,生化之源断绝。《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于此得到危重印证。
4. 狂言失志:心神失守,离决之象已现。《灵枢·本神》谓"心藏脉,脉舍神",热灼营血则神无所依。

三、三死候的诊鉴要诀
1. 汗后脉证相应与否:此乃判断预后的关键。《温病条辨》引申为"汗后当脉静身凉,反躁热者逆"。
2. 胃气存亡:李东垣《脾胃论》强调"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与经义一脉相承。
3. 神机得失:《景岳全书》"得神者昌"之论,实本于此。临床当察患者目光、言语、意识状态。

四、五脏热病传变规律
《刺热篇》所述五脏热病,体现了中医藏象理论的精髓:
1. 肝热病见小便黄、腹痛,乃足厥阴经别"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之故。
2. 心热病"先不乐",印证《灵枢》"心气虚则悲"之说。
3. 脾热病头重颊痛,反映足太阴经"上膈挟咽"的循行特点。
4. 肺热病恶风寒,体现肺主皮毛之生理。
5. 肾热病腰痛骨酸,符合"腰者肾之府"的定位诊断。

结语:
《内经》温热病论,以阴阳为纲,以精气为本,构建了理法兼备的理论体系。阴阳交之辨,示人察病机之要;三死候之论,教人决死生之机。今人研习温病,当溯本求源,参合后世诸家,方可得其精要。明乎此,则不仅可解经文之奥义,更能指导临床辨证,此乃研读经典之真谛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