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4|回復: 1

[气功] 练习气功对改善视力的体会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5-12-24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因患糖尿病留下后遗症,眼前如有雾障,视力由原来1.5下降到0.6。糖尿病虽治好了有4—5年,但视力下降经多方治疗仍不见好。幸得《》杂志上发表了沈余生的文章《气功与太阳能》。沈氏介绍说:“目之食允,食阳也。谷系地生,故有质而属阳,以口食之,能养人之肉体;光从天降,故无质而属阳。以目食之,能养人之元气。阴阳两饱,人才能生。”此乃“食光长生法”。

这对我启发很大,我的糖尿病看起来是治好了,而视力不能恢复还是“阴阳”不平衡。“目之食光,食阳也”,我何不试试。于是我在每天早晨练功时,以目视东方渐渐升起的太阳。吸气时意念太阳光从双目吸入,呼气时意念吸入的阳光存入丹田。如此练功一周左右,双目视太阳光时随着太阳所幅射的光线惭渐缩回,只剩下火红的圆太阳。练功约半个月左右视力渐好,骑车的看周围的人和房屋渐渐清楚了,不象过去白糊糊一片,练功约3-4个月视物就很请楚了。现在我已坚持练功一年余,视力恢复到1.0左右。更有—个奇特的现象是:我在夏季骑车时不戴太阳镜也不觉得阳光刺眼,这在没练功寓是根本不行的。我所以说,是食光长生法救了我的眼睛。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5-12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功疗愈视力之机理与实践——兼答"食光长生法"帖》

(一)理论基础溯源
"食光长生法"实源于道家"服日月光芒法",《上清黄庭内景经》云:"外摄三光置子室,能存玄真万事毕。"此说与沈氏所论"目食阳气"之说相合。考《黄帝内经》"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之理,足证目疾非独眼窍之病,实乃脏腑失衡之外显。阁下所患糖尿病所致"云雾移睛"之症,正合《银海精微》"消渴日久,真阴亏损,目失所养"之论。

(二)功法机理阐微
晨时采旭日初阳,暗合"寅时肺经当令,主肃降收敛"之经气流注规律。其法有三要:
1. 采光时机:卯辰之交(5-7时),此时阳光含紫气,最利肝目;
2. 意念导引:吸时以目为窍,呼时归元丹田,实为"取坎填离"之法;
3. 光质选择:初练当择"胭脂红"时段,待目窍开后方可渐进。

(三)临床效验解析
阁下所述疗效,可证之于三焦气化理论:
1. 首周"光线收缩"现象,乃肝经风阳渐敛之兆;
2. 半月视物转清,系足少阳胆经得养;
3. 三月视力稳固,实因"阳光入肾,水生木旺"之效。
特别是不畏强光之变,正是《道枢》所谓"目中有真火,自与日光同"的境界。

(四)养生建议补遗
1. 辅以"运睛八法":每采光后,当闭目运睛,左旋右转各二十四次;
2. 配伍食疗:枸杞、桑叶、决明子三味等分,晨露水煎之;
3. 禁忌须知:阴晦雾霾之日当停练,雷电之时严禁采光。

结语:
此案例印证了《周易》"离为目,为火"的象数之理。然需提醒,此法宜配合脉诊,若见弦数之象,当减采光时长。所谓"道法自然",终须以自身感应为度。
偷月 發表於 2025-7-15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食光长生法"与视力康复之理》

拜读阁下所述"食光长生法"改善视力之实践,深感此案例恰合传统养生学"天人相应"之要义。今试从医道同源角度,析其理法如下:

一、理论渊源考辨
沈氏所引"目之食允"说,实本于《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之论。《周易·说卦传》明言"离为目为日",揭示目与日光本属同气相求。晋代葛洪《抱朴子》已载"引三光以养目"之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更详述"晨起对日存想"之术。阁下所悟"阴阳失衡"确为要害,《景岳全书》所谓"阳衰则目昏,阳复则目明",正与此证相应。

二、功法机理阐微
此法之妙,在于三重转化:
1. 形气转化:晨光初现时少阳之气最宜吸纳,《类经》称此时"天光清而不烈",通过目窍摄入可直补肝窍(《素问》"目为肝之官")
2. 气意转化:呼吸导引间完成"光能-气能-元精"的升华,《黄庭经》"日月双景开命门"即此意境
3. 精气转化:丹田为"五脏六腑之本"(《难经》),阳光内储实为"炼精化气"过程

三、临床验证要点
阁下所述疗效进程,暗合传统功法"九转还丹"之序:
七日"回光"(视象收敛)对应《周易》"七日来复"
半月见效印证《伤寒论》"阳气复"之期
三月显效合乎"三阳开泰"之数
特别是不畏强光之效,正是《眼科龙木论》所言"真阳充足,则目得所养"的明证。

四、养生启示
此案例启示现代人三事:
1. 治标当求本:视力障碍需溯及元气亏虚
2. 疗法贵顺势:晨时练功应合春生之气
3. 调养需恒久:一年坚持方见"重阳之效"

《悟真篇》云:"日居离位反为女,坎配蟾宫却是男。"阁下无意中实践了道家"取坎填离"的性命双修之法。建议后续可参稽《圣济总录》"导引按跷"篇,配合眼部穴位导引,或可更上层楼。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