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48|回復: 0

[气功] 道教秘传内功心法之入静法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5-12-20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入静,是修炼内功的第一关,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断精进。入静也就是进入了我们平常所说的态。在这种状态中,练功者以一念代万念,浑浑沌沌,恍恍惚惚,没有区分,没有差别。道家称之为守一,佛家称之为入空。的哎》中有一段活描述了这种状态:“道之为物,惟恍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这两个字,非常有学问,历来许多学者都在解释它。南怀瑾先生认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意谓心地光明,飘然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是入静的状态就是恍兮惚兮,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也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逻辑思维。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泼泼,这也就是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这种内景是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气作用于人之内气的结果。

入静的状态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对身体机能进行非常有益的调理,以致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静状态下,气机才能发动,真气才能勃勃生发。人的下丹田就像一个熔炉,只有入静才能点起熊熊火焰:又像一个蒸锅,只有入静才能引起沸腾。

对于初学者来说,达到入静的目标必须克服各种杂念。相传唐代一位得道的神仙吕洞宾曾说:“世言吾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二断贪嗔,三断色欲,是吾之剑。”他说的不是实有的刀剑,而是心剑、慧剑,意志和智慧的力量。在世俗的社会中。每个人难免不为各种烦恼、贪嗔、色欲所累,为七情六欲所苦,这就是种种的杂念。平常生活中不觉得,而一旦坐下宋闭上眼睛时,杂念就像奔腾的野马难以架驭。那么,修炼者就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不断地排除杂念,最终驯服这匹野马。驯服这匹野马的过程也就是功夫长进的过程和身体健康的过程。许多修炼者慨叹入静之难,实际上这就说明他的心镜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灰尘,必须运用意志的力量去拭擦,用慧剑斩心魔。第二章清心法着重谈了清净身心的重要,读者可以参考。

一、入静的征象

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算得上入静呢?要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态、功夫深浅不一样,所以各人的体验必然不一样,但一般来说,都有——些共同的征象。

神志方面

练功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但决不是昏睡,正常的思维处于停止状态,唯一线灵明独耀。换句话说思维处于感觉阶段,虽然对外物有所感觉甚至连绣花针掉地的声音也能听见,但只是感觉,没有逻辑思维,水平如镜,不起波澜。如果练功者感觉到自身消失,与天台一,那就是入静的较高阶段。

呼吸方面

练功者几乎忘却呼吸.这时的呼吸较平常呼吸更深,更缓、更匀、更细,好像一根丝线,不松不紧,不折不断。有时练功者感觉凡息停止,出现胎息,也就是人的肚脐呼吸;或者出现皮肤呼吸,皮肤吸气时有凉感,呼气时有热感。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一切顺其自然。

体感方面

体感方面最重要的是气场感。练功者能够感觉全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真气与天地之气浑然一体,浑浑沌炖,恍恍惚惚,也就算初步进入了入静之门。继续练下去,练功者感觉身体无限扩大,直至消失。有的感到气血蒸腾,丹田部位真气跳动,滚动、流动,身体发热,发光。或者感到身体发轻发飘升入天空,或者身体发沉深入地下千丈。

深层意识方面

入静到比较深的层次时,天目穴往往还会出现各种景象。如见神灵,如闻虫鸣、鸟叫,异香扑鼻,佳人如画,多种山川美景、亭台楼阁历历如在眼前。这些都称之为魔景;练功者必须稳住心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保持心镜不起波浪。

二、入静的姿式

静功主要以坐姿为主,当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练功者身体太弱,实在坐不住的情况下采用,一般人尽可能采用坐的姿式练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浅不同。初学者以平坐式为宜,这样四肢舒畅不受压迫,有利于入静。随着功夫的加深,修炼者必须逐渐过渡到盘腿式,特别是进入高层次的法门时.必须以双盘才能出功夫。因为这种姿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收慑心神,而且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机在躯千部位发动,而且一旦真气充盈寸,下盘坚固的阻力也有利于锻炼内气的力量,不管哪种姿式,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自然放松,放松全身才有利于入静。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要求脊柱竖直的情况下,全身的叽肉放松,既凝静而又不僵。有一名词叫“虚灵顶劲”,头住上顶,脊椎自然就竖直了绍过。不过一个初学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则反而会引起紧张。其实只要牢记放松,再随时注意调整身体的紧张部位,保持全身舒适就行了。

三、入静的方法

呼吸人静法

呼吸入静法又称随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随呼吸上下出入,以达到一念代万念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呼吸入静法是一个方便法门。

呼吸入静可以只注意吸气,而呼气不着意随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气,不注意吸气,或随呼吸上下出入。

练功者有了一定基础,全身经络已经畅通的情况下,可以着意于全身皮肤上,用皮肤的毛细孔吸进天地宇宙间的清灵之气,呼出全身的病气,浊气,用这种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时间善,然后放松,什么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头脑空白和身体松弛舒适的状态,一旦杂念上来,再用皮肤呼吸法排出杂念,这样一念代万念,就能逐步进入入静的深层次。

意守人静法

这是最常用的入静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会阴、命门、涌泉.意守法的优点是容易聚气,得气较快,但缺点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谓火候就是指神意于穴位的轻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轻轻着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气时放开,或者吸气时放开。千万不可死死守住,否则就会出现阳气上亢、气滞的现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适,特别是头昏脑胀。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为普遍(肚脐下一寸五分),因为下丹田为真气生发之海,一般练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为主。

意守穴位最好配合观想.

体感人静法

练功一段时间以后,全身经络都已通气,这时体内出现各种感触。佛家有“八触”之说,即动、痒、轻、重、凉、热、涩、滑。 实际上,体内的感觉不止“八触”。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会完全相同。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感觉是真气在体内发动的感觉,如真气的流动、窜动、跳动感,还有全身通气时真气的颤动感(类似通电的感觉)和气场感,还有真气生发时的热感。总之,练功者可以细细地体会这些感觉,仔细地在全身搜寻这些感觉,不知不觉也就把各种杂念排除了,从而达到入静的目的。以笔者的体验,体感入静法的效果比较好,——方面这种入静法比较轻松,不会带来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紧张,一方面这种方法能提高内省的功力,为日后的现想法以及出现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础。

口诀人静法

各门派都有相应的口诀,默念口诀是帮助入静的妙法。语言本身就有暗示的作用,特别是世代相传的口诀,经过各代师傅的传授,更是具有特殊的信息,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7-11 1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道教内功入静法要义阐微》

一、入静本质辨正
入静之法,乃道家内炼之基要。《太平经》言"守一明法",实为入静真义。所谓"恍惚",非昏沉亦非散乱,乃《道德经》"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之实证境界。南怀瑾先生以字形解"恍""惚"二字,虽具启发性,然未契道家本旨。考《云笈七签》卷十二载:"恍惚者,神气之交媾",此乃先天一炁萌动之象,非仅心理状态。

二、入静层次解析
1. 初阶调息
《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初学者当以"数息法"摄心。唐代司马承祯《坐忘论》详述"断缘""收心"要诀,强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

2. 中阶证验
入静真境现"三调"征候:
调身:关节自发开合,如《周易参同契》"关节相感动"
调息:呼吸绵若游丝,符《庄子》"真人之息以踵"
调神:明堂生白,应《黄庭内景经》"方圆一寸命门中"之象

3. 高阶妙境
吕祖《太乙金华宗旨》揭示"回光守中"诀要,此时"天心寂照"则自然炁发,非刻意求静可得。此即《清静经》"内观其心,心无其心"之究竟义。

三、实践要诀
1. 斩三尸法
非如世俗解为强制压抑,实乃《悟真篇》"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之水火既济功夫。建议辅以"呵"字诀(见《诸病源候论》)疏导心火。

2. 环境选择
《千金要方》载"山林深远固是佳境",实则现代修习者可参《道门十规》"闹中取静"之法,重在"心斋"功夫。

四、常见谬误辨
1. 误将昏沉作入静——真静者"惺惺不昧"(《唱道真言》)
2. 强求内景幻象——违背《老子》"致虚极守静笃"原则
3. 执着时间长短——当体《阴符经》"禽之制在炁"之妙

结语
入静实为返还先天之径,《悟真篇》谓"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元是药王"。学者当依三乘渐法,以《钟吕传道集》"五时七候"为验,切忌躐等而进。须知《道藏》三百六十法门,终归"神气合一"四字,此即入静真谛所在。

(全文798字)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23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道教内功入静法要义阐微》

入静一法,实为丹道筑基之根本。《太平经》云:"求道之法,静为根",此语道破修真要旨。今就诸君所论入静法门,试作学理辨析。

一、恍惚之境的本体论阐释
《道德经》"恍兮惚兮"之论,非仅心理状态描述,实暗合道体生化之机。河上公注曰:"恍者光明,惚者空虚",此正与《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相表里。南怀瑾先生以心性光明解之,确得其中三昧。然需辨明:此光明非肉眼所见之光,乃先天祖炁发露之象,《黄庭经》所谓"黄庭真人衣朱衣"者是也。修炼者当知"有象有物"实指先天一炁萌动,非幻视幻觉。

二、入静次第的实践体系
1. 初关降心
《坐忘论》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初习者当依"听息法"(《庄子》"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或"守窍法"(《金丹大成》"规中一窍"说)摄心止念。吕祖"慧剑"之喻,实本《清静经》"遣其欲而心自静"之理,具体可参《太乙金华宗旨》"回光调息"章。

2. 中阶证验
真入静者必现"三调"之征:
调身:关节松活如解索(见《周易参同契》"关节自开张")
调息:呼吸绵绵若存若亡(合《胎息经》"吐惟细细,纳惟绵绵")
调神:灵台空明似镜涵虚(如《唱道真言》"如明镜止水")

三、常见误区辨正
1. 强求空寂之弊
《悟真篇》警曰:"不得金丹真口诀,妄将心肾作坎离。"强压念虑反成"守尸鬼",当知"真静"乃活泼天机,非死寂顽空。

2. 执着内景之障
《钟吕传道集》明训:"不可见验为效。"丹田发热、光感等皆属过程现象,若执着即成"幻丹",当持"知而不守"之诀。

四、现代实证意义
当代脑科学研究显示,入静状态可使大脑α波增强,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调节功能改善。此恰印证《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论。然需强调:丹道修炼超越生理层面,终极目标在于"形神俱妙"(《悟真篇》语)。

结语:
入静之法,看似简易,实则深含道妙。学者当以《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为圭臬,循序渐进。切记《金丹四百字》所云:"以虚养心,以德养身",方不至堕入旁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辰時|(立秋) 2025/8/7/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