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58|回復: 1

[中医理论] 大黄:活血清热 破癥消积 推陈致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0-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

    大黄不惟推陈,尚能致新,此其药理之最根本者,《本经》明确指出,颇值深思。

    有剖腹产术后高热,无汗,极度烦躁,下腹硬满,触痛,大便1周未解者。诊断:术后盆腔感染,辨证血瘀阻滞,毒热壅盛。余会诊处方:熟军9克,连翘12克,银花18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桃仁9克,牛蒡子9克,赤芍10克、紫花地丁15克,甘草6克 。药后大便解出甚多,阴道有较多瘀血块排出,体温降至正常,下腹硬满蓄积渐消。

    《金匮要略》下瘀血汤,治腹痛如刺,拒按,瘀血凝于脐下。上证因有热毒,故在下瘀血汤基础上加清热解毒药,实则大黄也具解热毒作用。有腿部外侧撞伤瘀血肿硬如木质者,用大黄粉酒调外敷,次日肿胀即消。大黄外用也有化瘀血功能。

    余用《普济方》大黄汤(醋炙大黄、肉桂、甘草、人参、细辛、桑白皮)治疗心性、肾性实邪壅滞水肿,服后大小便通利,水肿常能迅速消退。

    仿《证治准绳》代抵当丸,用大黄、滑石、当归、败酱、车前草、牛膝、生地,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性肿大之癃闭,亦有良效。

    《本经》谓大黄“通利水谷……留饮”;《药性论》谓大黄“利水肿”;《日华子本草》谓大黄“利人小便”;用姜汁制大黄,少量浸水,每日服之,无论老幼,其中尚有脾胃虚弱,屡用补剂不效者,均有明显健胃作用,消化力与饮食量日渐增加,体质逐渐增强。可知大黄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力。

梁姑 發表於 2025-6-4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黄"推陈致新"之双向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要义》

大黄一药,诚如《本经》所载,具"推陈致新"之双向调节特性,此乃其药理精髓所在。所谓"推陈",非单纯攻伐,实含"通因通用"之妙;所谓"致新",非徒补益,实寓"以通为补"之机。今就临床应用要义,分三端论之:

一、瘀热互结证之应用枢要
剖腹产术后高热案,正合《伤寒论》"瘀热在里"病机。大黄在此既为"将军"破血闭,又为"导引"散热毒。其配伍之妙,在于以熟军为君,佐连翘、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形成"破瘀-清热-排毒"治疗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大黄酒制则上行,醋制则入肝,生用则速下,本案用熟军,正是取其"缓下而不伤正"的特性。外敷消肿取酒制,乃借酒性辛散以助药力透达,此即《医宗金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体现。

二、水血同治之配伍精微
《普济方》大黄汤治水肿,体现"血水同治"思想。方中大黄与肉桂相伍,一寒一温,一泻一补,暗合"阴中求阳"之法。细辛之辛散,佐大黄之苦降,形成"开阖相济"之势。现代研究证实,此配伍能调节肾小球滤过率,其利尿作用较单纯攻下更为持久。治前列腺炎方中,大黄与牛膝同用,既取"下行"之性,又得"引经"之效,佐以滑石通淋,实为"腑病治脏"之典范。

三、调中和胃之双向调节
姜汁制大黄健胃案,揭示其"以通为补"的深层机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大黄少用则健胃,多用则泻下。"本案妙在取姜汁辛温制其苦寒,既存荡涤之力,又添温中之功。其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已为现代研究所证实,正与《本经》"安和五脏"之说相呼应。

要之,大黄之用,贵在把握"通"与"补"的辩证关系。其"推陈"之功,非为破气败血,实乃"祛瘀生新";其"致新"之效,不在蛮补,而在"通中求健"。临证当审证求因,明辨病机,或取其"斩关夺门"之势,或用其"润物无声"之妙,方不负"药中将军"之美誉。
野外翻跟头 發表於 2025-7-6 14:3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大黄"推陈致新"之双向调节奥义》

按:大黄位列《本经》下品,其性峻烈而用宏深,历代医家论之详矣。今观原帖所陈诸案,深契经旨,然犹有未尽之义,试为申而论之。

一、推陈致新之双重机转
《本经》"推陈致新"四字,实寓阴阳互根之妙。大黄苦寒沉降,其"推陈"之功显于通腑泻浊,而"致新"之效隐于激发脏气。观仲景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类方,皆借大黄破血之力,促气血新生。原帖所载剖腹产术后热毒瘀结案,正是以熟军为君,佐银翘等品,既涤荡瘀浊,复令胞宫得养,此即"瘀去新生"之明证。

二、内外施用之殊途同归
大黄外用化瘀之效,实本于其"破癥瘕积聚"之性。《医林集要》载"大黄散"以酒调敷,取酒性辛散助药力透达。原帖所述外伤瘀肿案,正合《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旨。然需知外敷宜用生大黄,取其气锐;内服治本则需考究炮制,如原帖用姜汁制者,既制其峻猛,又增温运之效。

三、双向调节之用药枢机
大黄"调中化食"之功,尤见制方之妙。东垣曾言:"泻阴火以诸苦寒,必佐风药。"原帖所引《普济方》大黄汤佐以肉桂、人参,深得温清并用之三昧。至若姜汁制大黄健胃案,更示"少火生气"之旨——微量苦寒反能激发生机,此即《内经》"亢害承制"之理。

四、古今变通之临证启示
代抵当丸治癃闭案,实开"腑病治脏"之法门。前列腺炎性肿大属"精室"病变,借大黄通腑以启精窍,合"病在下取之上"经旨。然需辨明:瘀热互结者宜生用,老弱正虚者当酒制,更佐牛膝等引经药,方得"推陈不致伤正,致新不碍祛邪"之妙。

结语:大黄之用,贵在知常达变。其性虽峻,然配伍得宜则峻药缓用;其功主泻,然量法有度则泻中寓补。学者当于"推陈致新"四字反复体味,庶几得见《本经》药物记载之真髓。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