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3|回復: 2

[中医理论] 《神农本草经》疑点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9-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也是习医者必读之书。然因历史久远,文词古奥,不少言辞,今已少用,读之颇为费解。其中更有众多词汇、疑点,是为初学者之“拦路虎”。也有一些古代药名,间或混淆莫辨、抑或迄今无人能识。兹以顾观光本《神农本草经》原文,参照有关资料,表个人陋见。

地榆所主“乳痓痛”,并非单一病名

    《本经》地榆所主疾病,有“乳痓痛”一语。细加窥析,此三字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以省文笔法,涵盖几种疾病在内。就文字而言,既应分读为乳、痓、痛,又应连读为乳痓、痓痛、乳痛。而乳痛又当包括乳房、孕乳、产乳等妇产科疾病。

    1.乳痓:即产后三大证之一之“痉病”。盖汉以前谓妇人生产,皆以“乳”称。《金匮要略•产后病》1条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而“痉”与“痓”通。《金匮•痉湿暍病》之“痉”,有本或为“痓”。哺乳妇女患痉,多因血虚中风所致。阴血不足则虚火升动,风邪外客易于化而生热,二者皆可导致痉病发生。地榆清热凉血而止血,止血则阻断血虚之途,凉血则可息风止痉。另有去“痓”而直称“乳痛”者,该经文“痓”后续有“痛”字,故不可相混。血虚、血热、肝经郁滞,皆可发为乳痛,地榆入肝经而调血,故能止其疼痛。

    2.“痓痛”:指痉挛、疼痛。《保命集》地榆防风散等,以地榆、防风、地丁香、马齿苋各一两,为细末,每服三钱,热米汤送服,治破伤风,堪称解痉之代表。至于由此而引致之疼痛,地榆更具“止痛”功效,自可使痉挛解除而其痛亦止。如《普济方》卷九十七地榆丸,以大川乌头(盐炒,不得过熟,去皮脐尖)1两,甜参1两,地榆1两,麝香1分(别研,入前4味中拌令匀),同捣,炼白蜜5两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以瓷盒密封贮之,每日2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服此药当有汗出是验,主治风气攻注,荣卫壅滞,四肢疼痛无力,渐成瘫痪。

    3.乳痛:古代常以“产乳”表示妇产科疾病。因此,这里既可泛指乳房疾病,如乳痈、乳癖、乳岩、缺乳等,又包括哺乳期疾病、孕产期妇科疾病。地榆能凉血解毒,故凡血热之妇产科疾病,均可用之。如《肿瘤的诊断与防治》补益消癌汤,以黄芪30克,人参9克,当归15克,元肉15克,金银花9克,陈皮9克,生地15克,地榆9克,贯众9克,公英9克,大小蓟各9克,杜仲15克,三七(研末)6克,以药汤冲服,日服3次,治恶性肿瘤晚期,气血两虚,热迫血行,发热出血者。又如《杨氏家藏方》紫桂丸,以禹余粮(火煅,醋淬七遍)90克,龙骨、艾叶(醋炒)、牡蛎(烧)、赤石脂、地榆各60克,厚朴(生姜汁制,炒)、牡丹皮、阿胶(蛤粉炒成珠)、当归(洗,焙)、吴茱萸(汤洗七遍)、香白芷、肉桂(去粗皮)各30克,附子(炮,去皮、脐)15克,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浓煎艾、醋汤下,补益血海,治冲任气虚,经脉不调,月经或多或少,腰疼腹痛,冷带崩漏。

发髲主“自还神化”,寓意“神转不回”、气化复常

    《本经》所载发髲(音bi或po),仲景称为“乱发”,后世称作血余,因应用时须烧炭使用,故又名血余炭。经文结尾处有“自还神化”一语,颇为费解。

    自还,即自然恢复。神化,神机之运转变化。《本草纲目》称:“发者血之余,埋之土中,千年不朽,煎之至枯,复有液出”,“煅治服饵,令发不白,此正神化之应验也”。《本草三家合注》张隐庵曰:“发髲炼服,能益水精而资血液,故曰仍自还神化,谓仍能助水精,而颠倒心藏之神以化其血也,凡吐血衄血之证,皆宜用血余也。”据此可见,血余炭能柔阴滋液,充益元阴。阴为阳之基,阴足则阳自强。阴阳充旺,气血自能和顺。阴阳和调,又可精充、气足、神全。人体气机调顺,神机运转灵敏、变化自如,此正《素问•玉版论要篇》所谓“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之意。王冰注云:“血气者,神气也”,“循环五气,无相夺伦,是则神转不回也。回,却行也。然血气随王,不合却行,却行则反常,反常则回而不转也。回而不转,乃失生气之机矣”。以血余炭使五脏之精、气、神恢复正常运转变化,则生化往复,可以延年。

酸浆“益气”治“产难”简析

    《本经》中有关酸浆的论述有多处,主要作用有益气、产难之述。

    1.酸浆“益气”:酸浆味酸,中夹苦味,故能益阴气而泻火。《素问•阴阳应象大伦》云:“壮火食气”,谓邪热之火能斲伐人体正气,本品清热泻火,可扫除“壮火”,使之不再“气食少火”,则少火自能“生气”。少火使气得壮,正气自为得益,此即通常所谓“以泻为补”之意。此外,酸浆酸味笃厚,可以扶阴抑阳,直接益于阴气,使阴阳协和,正气自可健旺。同时,火热之邪扰心则心中烦满,满则胸中膨盈而呼吸不畅,表现为“气短”;火热伤肺、痰热壅阻等,都可引致“主气”功能障碍而“气短”,酸浆清泻心肺邪热而消除痰热、清利咽喉,既治烦满,又能疏通气道,使呼吸畅通而“气短”得除。

    2.酸浆“产难”:以酸浆作“催生”功效而解“产难”,古方多有用治之实践。其机理在于,酸浆味酸气平,味厚于气,善清肝热而理肝气,畅气机而利肾水,有泄水、滑利之力。考诸多利水之品如茅根、瞿麦等,均有碍胎之弊,表明该品可引致“堕胎”。故而酸浆也应列入“妊娠用药禁忌”行列,《现代实用中药》即谓其:“有堕胎之弊。”然本品利水而性滑,又能补益阴气,故对难产有使之顺利娩出之功而不伤胎元,乃可使难产达到“顺产”。此外,“产难”也可解作“产中疾难”。凡产妇在产程及产后,患有心、肺、肝经郁热者,诸如烦满、咽痛、尿阻而属火热为患者,酸浆泻火而不败胃、虽清热而不燥劫,故可用于产后不少病症而消除疾难。

石韦治“五癃”,包括五淋

    《本经》称石韦主“五癃闭不通”,并以“利小便水道”为补叙。所称“五癃”,经文又见多处:计有冬葵子主“五癃,利小便”、 发髲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石龙子“主五癃邪结气”、 豚卵主“五癃邪气、挛缩”、 贝子治“五癃,利水道”、 石蚕“主五癃,破石淋”、 燕矢“破五癃”等。以上诸药所治之“癃”,考其含义,应包含癃闭、淋浊诸症在内。盖“癃”,古与“淋”通,《素问•宣明五气》称:“膀胱不利为癃”,系指小便不利或不通。“五癃”,首出《灵枢•五癃津液别》,专论汗、溺、泣、唾、髓五种液体流动状态。对其运行不畅者,即谓之“癃”。后世则将“癃”作为小便不通或淋沥之病名。《武威汉代医简》释云:“诸癃,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癃出泔,此五癃”,然考其所述,却仅有四癃之名。查《外台秘要》论“淋”有“《集验》论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之说,《三因方》则分为冷、热、膏、血、石五淋。《丹溪心法》又有“血淋”等称,皆与此《医简》多有近似,可知古之“癃”“淋”不分,故而经文之五癃,也包括后世之五淋。

    临床实践表明,石韦既可启癃,又能通淋,如《太平圣惠方》卷十八石韦散,用石韦1两(去毛),木通半两(锉),瞿麦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葵子3合,子芩半两,为散,每服4钱煎服(《医统》加灯心煎服),治热病,小便不通。《鸡峰普济方》卷十八石韦瞿麦散,用瞿麦半两,石韦半两,车前子半两,滑石半两,葵菜子半两,为细末,每服2钱煎服,治五淋。

並船 發表於 2025-6-10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神农本草经》"乳痓痛"考释与地榆功效发微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其文字训诂与医理阐释历来为学界所重。今就顾观光辑本所载地榆条"乳痓痛"之辨,试作系统考析。

一、文字训诂考
"乳痓痛"三字当属古医籍特有的"缩略互文法"。考《说文解字》:"痓,强急也",《玉篇》明言:"痉与痓同"。汉代简帛医书常见此类省文笔法,如马王堆《五十二病方》"痉者,伤而风入之"即与《金匮要略》"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互为印证。值得注意的是,"乳"在秦汉医籍中实为"产乳"的缩略语,《汉书·艺文志》载"妇人婴儿方"即归入"房中"类,此乃古人将生育功能与哺乳行为统称为"乳"的明证。

二、病机药理辨
1. 乳痓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地榆治痉之理,当从三方面解:
其一,禀苦酸微寒之性,入肝经血分,符合《本草备要》"肝主筋,血燥则筋急"之论;
其二,其凉血止血之效,正合产后"亡血复汗,寒多"(《金匮要略》)之病机;
其三,现代药理证实其所含鞣质、皂苷具有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2. 痓痛关联
考《圣济总录》卷六"急风"门,载地榆与防风配伍治"筋脉拘急",此即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医宗必读》)理论的具体运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出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地榆味苦微寒,主筋挛急痛"的记载,为理解《本经》原文提供了重要佐证。

三、临床应用衍义
1. 妇科扩展应用
地榆治"乳痛"非仅限产后痉病,实包含:
乳痈:取《医学心悟》地榆配蒲公英之法
乳岩:如《外科正宗》地榆散配伍贝母、夏枯草
经行头痛:遵《妇科玉尺》凉血息风法

2. 现代验证
近年研究发现地榆提取物对:
子宫平滑肌痉挛疼痛抑制率达73.2%(《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
乳腺增生模型雌激素受体表达调节作用显著(《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

四、结语
《本经》"乳痓痛"三字实为中医"一字多义"术语的典型范例,体现了古人"文简而义丰"的著述特点。正确解读此类经文,需把握三点原则:
1. 文字训诂与医理互参
2. 历代注疏对比研究
3. 临床实践反证

唯有如此,方能真正领悟经典奥义,使古方焕发新生。地榆一药的多元功效,正是《本经》"药性主治"记载模式的生动体现,值得后学深入探究。

(全文798字)
邹至 發表於 2025-6-13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神农本草经》"乳痓痛"考释与地榆药效发微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其文字训诂与医理阐释历来为学界所重。今就顾观光辑本所载地榆条"乳痓痛"三字,试作系统考辨。

一、文字训诂考
"乳痓痛"当为古医籍特有的"缩略互文"修辞法。考《说文解字》:"痓,强急也",《玉篇》明言:"痉与痓同"。汉代简帛医书多见"乳"代指产育相关病症,如马王堆《胎产书》即以"乳"统括分娩过程。故"乳痓痛"实为"产乳痉痛"之省文,涵盖"乳痉"、"痉痛"、"乳痛"三组症候。

二、病症考辨
(一)乳痉证
此证当与《金匮要略》"产后三病"互参。仲景所言"新产血虚多汗,喜中风故病痉",正合地榆凉血止血之效。考《医宗金鉴》注:"痉病源本属太阳,产后得之为血虚受风"。地榆苦酸微寒,入肝经血分,既止血防虚,又凉血清热,标本兼顾。敦煌医卷《不知名医方》载地榆配伍防风治产后发痉,可资佐证。

(二)痉痛证
《圣济总录》卷六载地榆散治"风痉口噤",其组方思路与《保命集》防风散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前医家多将肌肉痉挛与疼痛并论,如《诸病源候论》云:"痉者,强直而痛也"。地榆所含鞣质、皂苷等成分,现代研究证实具有解痉镇痛作用,此或古人经验之科学依据。

(三)乳痛证
此当分虚实论治:实者多属《妇人大全良方》所言"乳痈焮痛",虚者多见《济阴纲目》"产后乳泣腹痛"。地榆于前者合蒲公英可消痈肿,于后者配当归能养营止痛。尤当注意者,《本草经集注》特别强调地榆"止脓血"之功,对哺乳期乳腺炎兼具治疗与预防之效。

三、学术启示
1. 经方解读当结合时代语言特征,汉代医籍常见病症合称现象,如《伤寒论》"喘冒"、"烦惊"等皆属此类。
2. 地榆药效发挥与配伍密切相关:治痉宜配息风药,疗痛当伍行气药,医乳需合通络药。
3. 传统"以症类药"的认知方式,体现中医整体观思维,现代研究当注意病症模型的传统内涵。

结语:
破解经典疑义,需文字训诂与医理互参,更当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考量。地榆"乳痓痛"主治的厘清,不仅解决具体经文疑点,更为理解古人病症分类逻辑提供范例。经典研究之要,在于通达文理、医理、哲理,三者缺一不可。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