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82|回復: 2

[中医理论] 李振华:治未病是医学未来发展方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8-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治未病在方法上较之治已病更全面、更主动、更有利于恢复健康,仍有现代科学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已病防变,不仅贵在早治,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失治误治,迫及其它脏腑而产生并发症。

    •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治未病是在中医学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个性化理论指导下保障人体健康较全面的中医学术理论。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医学就已重视治未病,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治未病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亦称养生或摄生;二是已病防变,及早根治已病,防止病理演化加重;三是病愈之后,防止复发或产生新病。

    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治未病在方法上较之治已病更全面、更主动、更有利于恢复健康,是世界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病先防

    治未病首先是防病,防止内、外病邪对人体的侵袭,不生病或少生病,方可健康长寿——此即中医学之养生。

    关于养生防病,李振华认为,应主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调于四时 天人合一

    人类同大自然一切生物一样,受到大自然气候的影响和支配,随着大自然气候的变化而适应,方能保持健康,否则就会生病,所谓“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体必须依天地之气生存,据四季变化之规律而成长。

    《素问•四季调神论》云:“阴阳四时者,天地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一旦遇到气候反常,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方能避免生病。

    比如,四季中冬天应寒而反温,春天应温而反寒,夏天应热而反凉,秋天应凉而反热,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人体若不能适应,便容易产生疾病。

    情志安宁 气血通畅

    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情志安宁,心平气和,无妄想妄为,保气血才可畅达无阻,否则,便容易导致气血紊乱而化生诸病。

    关于情志,中医归纳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所谓“七情”。七情不能太过,太过即会使人气血紊乱或壅滞而生病。

    不同的情志太过,损伤的脏器也不尽相同。大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于忧思则伤脾,过悲则伤肺,过于惊恐则伤肾,此即“七伤”。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说明人应当思想平静,心胸宽阔,不妄想妄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心平气和,即可避免生病,健康长寿。

    动静结合 形神合一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运动,可强筋健骨,使人健壮,但运动必须动静结合,形神合一,才能使人健康无病。

    动是形体上的锻炼,静是心神上的平和。只有动静结合,形神合一,相互为用,相互依存,才真正有利于健康。

    几千年来,中医学创造了许多形神合一的锻炼方法,如汉末名医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历代创建的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无一不是既要求形体活动,又要心神入静,从而达到形神合一的目的。

    此外,活动锻炼身体,也要和气候相配合,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说明冬季人体阳气伏避,功能较弱,早晨锻炼最好是日出以后,尤其是年老或体弱者,更应注意。

    饮食有节 保护脾胃

    饮食是人体生命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饮食足,消化吸收好,营养够,排泄正常,才能使人健康长寿。

    饮食的消化吸收排泄,必须依赖脾胃功能健全才能完成。因此,中医学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本”。

    金元四名医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可见脾胃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地位。

    脾胃功能的损伤,多从饮食而来,如过食膏粱厚味、过食生冷腥荤、暴饮暴食、过饥过饱,均可损伤脾胃。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见饮食有节对保护脾胃的重要性。《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说明人在饮食方面,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可辅助吃一些水果,肉类以少吃为益,而以蔬菜作为补充。

    益肾固精 全真养形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故历代医家都将益肾固精作为保健强身、益寿延年的重点。

    有的老人虽年逾古稀,但仍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即与肾固精足有关;但有的人年不过花甲,却已出现眼花、记忆力减退、耳聋、甚至思维迟钝、精力疲乏、腰背弯曲等未老先衰的症状,这大都与肾气不足,肾精亏虚有关。

    导致肾亏最为常见原因,是中青年时期不知养生,纵欲过度,妄想劳甚,及至年老之后,病已造成,想补救已悔之晚矣。

    因此,要健康长寿,中青年时期就要注意益精固肾,房事有节,清心寡欲。否则便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已病防变

    已经生病,在治疗上应尽量防止病情演变加重,此即“已病防变”。

    李振华认为,已病防变,不仅贵在早治,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失治误治,迫及其它脏腑而产生并发症。

    如临床常见的肾阴虚,早期出现头晕目眩等症,应首先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肾阴恢复,肝火上炎引起的头晕目眩便可不治自愈。若仅根据“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单纯清热平肝火而忽视补肾阴之本,虽可见一时之效,但病难根除,不久便容易再次发作。

    若肾阴亏虚得不到及时治疗而越来越重,水不能涵木,导致肝火日盛、肝阳上亢,一有恼怒或劳累过度之诱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可导致血压增高,甚至出现厥证等脑血管意外。

    此外,肾阴不足,不能抑制心火,则可导致心肾不交,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

    又如,肾阴亏虚,阴阳失去平衡,肾阳偏胜,亦可出现遗精、早泄、阳痿等。凡此种种,皆是不知已病防变,不重视治病求本之过。

    又如临床常见的脾虚证,由于脾失健运,失于及时治疗,水湿瘀积人体而下行,可见于多种下焦疾病。如临床常见的妇女因湿盛而出现的下肢水肿、白带量多、盆腔积液等,以及湿阻气机化热而出现的子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或泌尿系感染,以及湿热阻滞气血而致之子宫肌瘤、输卵管不通、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肥厚等。

    以上诸症,究其根本原因,多与脾虚失治,水湿失其健运有关。

    造成脾虚的原因,首先当责之于饮食不节,如忽视及时控制食欲和治疗,又不重视或不了解人体脏器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理论,便容易导致多种疾病。

    此外,若仅重视各种病变之局部治疗,一病一药,只治其标而不治其本,只治局部而忽视整体,一样容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早在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后世医家在已病防变的具体运用上指明了方向。

    李振华认为,真正的科学,一是有理论,二是能经得起长期实践效果的验证,先辈医家千年前提出的已病防变理论,仍有现代科学进一步重新研究的价值,可成为现代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病愈防复

    病愈防止复发是中医学根治已病,防止产生新病的重要手段。

    常言道:“三分治病七分养。”生病之后,治疗重要,调养更重要,尤其病刚愈之时,更要重视调养,才能防止复发。

    李振华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会导致人体元气的损伤。虽然中医治病是扶正祛邪,调理阴阳,使阴平阳秘,从而达到治愈疾病之目的,但无论任何疾病,开始都可能损伤机体脏腑,使其元气不足,尤其是老年体弱或久病重病者,若愈后不重视调养,则不仅原病易于复发,且更易产生新病。

    在愈后调养方面,应主要重视调理脾胃——饮食增加,气血恢复,不仅原病不易复发,还可有效防止新病。

    此时,饮食宜以易于消化和吸收为原则,尤其长期脾胃病患者,更要注意,切勿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之品,否则得不偿失。

    此外,愈后调养,亦应重视预防原病发病之原因。诸如情志不畅、劳累过度等,愈后均应分别加以重视,方能防止复发。

    随着医学的发展,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治未病学说,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二级以上医院建立治未病诊断室,培养治未病高级人才等,这是非常正确、非常及时的,也是今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促进医学发展的最佳方向。

无无人人 發表於 2025-6-28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与现代价值》

李振华先生对"治未病"理论的阐发,诚为把握中医学精髓之论。此说源出《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实为中医理论体系中极具前瞻性的学术范式。笔者试从经典理论、临床实践与现代价值三个维度,略陈管见。

一、经典理论溯源
"治未病"理论建构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与"阴阳五行"的系统论之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渴而穿井"为喻,揭示其核心在于把握病机传变规律。考《难经·七十七难》所言"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更可见其包含三层要义:
1. 未病先防:通过"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之道维持正气
2. 既病防变: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如五行乘侮)进行早期干预
3. 瘥后防复:遵循"食复""劳复"禁忌以巩固疗效

二、临床实践体系
李振华先生强调的"调于四时"与"情志安宁",实为《内经》"形神合一"理论的具体实践:
1. 四时调摄方面,《灵枢·本神》提出"顺四时而适寒暑",具体表现为:
春养少阳(《素问·四气调神》"夜卧早起")
夏养太阳("使志无怒")
秋养太阴("早卧早起")
冬养少阴("去寒就温")

2. 情志调节则本于《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之说,其调控要点在于: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五行水克火)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金克木)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木克土)
此即《医方考》所谓"情志相胜"疗法

三、现代医学启示
"治未病"理论与现代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理念高度契合:
1. 在慢性病防控方面,其"三级预防"模式(高危人群干预-早诊早治-并发症预防)与WHO提出的慢性病管理策略完全一致
2. 在健康管理领域,中医体质辨识(九种体质)为个性化预防提供了可操作框架
3. 在医学教育层面,强调"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有助于扭转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倾向

当前,随着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的发展,"治未病"理论在预测性医学(predictive medicine)领域展现出新的价值。如肠道菌群调节对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作用,恰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相互印证。

要之,"治未病"思想不仅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更为应对当代慢性病危机提供了东方智慧。李振华先生所言"医学未来发展方向"之论,实为卓见。然其现代化发展,仍需在保持理论内核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此乃吾辈当致力之方向。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4 05:59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内涵与现代价值》

李振华先生提出的"治未病是医学未来发展方向"之论断,实为深契中医精髓的卓见。兹从经典理论、实践维度与现代意义三个层面申论之。

一、经典理论溯源
"治未病"思想肇端于《黄帝内经》,其理论根基在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与"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渴而穿井"为喻,揭示其核心在于把握疾病传变规律。考《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的论述,更可见其包含三层要义:未病先防的摄生之道、已病防变的截断之法、瘥后防复的固本之术。此三者构成中医特有的三级预防体系,较之现代医学"三级预防"理论早两千年。

二、实践维度解析
1. 未病先防:李先生强调的"调于四时",实本《灵枢·本神》"顺四时而适寒暑"之说。其要旨非被动适应,而是主动运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调节机制。现代研究证实,季节交替时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波动,正与"非其时而有其气"致病说相合。

2. 已病防变:关键在于把握疾病传变枢机。如《金匮要略》治肝病先实脾之法,暗合现代医学"肠-肝轴"理论。李先生所言"防止失治误治",实指需遵循"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避免"虚虚实实"之戒。

3. 瘥后防复:中医尤重"食复""劳复"之戒,主张"病热少愈,食肉则复"(《素问·热论》)。现代慢性病管理中的生活方式干预,与此理相通。

三、现代医学启示
1. 方法论价值:治未病体现的"系统-动态"思维,可补现代医学"还原论"之不足。如情志致病理论,已获心理神经免疫学证实——长期应激状态确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下调。

2. 实践转向意义:
疾病谱变化:慢性病成为主要负担,治未病的"关口前移"策略更具经济效益。WHO数据显示,预防投入1美元可节省治疗费用6美元。
个体化医疗:中医"三因制宜"原则,与精准医学理念异曲同工。

3. 技术融合前景:
可穿戴设备监测"四时"生理参数
人工智能辅助辨证以预测传变
基因组学验证"体质学说"

结语
李振华先生之论,非仅是对传统的回归,更是对医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在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转型的今天,治未病思想以其前瞻性的健康管理理念,必将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重要智慧。然需注意,其现代化发展当以严谨的临床研究为基础,避免陷入"泛化"误区,方能使这一古老智慧真正焕发新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一日未時| 2025/7/5/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