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54|回復: 1

[医药临床] 内伤之伤皆在胃气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0-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胃者,水谷之海。”出自《素问•五藏别论》。“饮食入胃”以下这一段出自《素问•经脉别论》,只是原文不是“饮食入胃”,而是“饮入于胃”。

    《内经》中“食气入胃”和“饮入于胃”是不同的两条代谢途径,李东垣这样改动应该是有意的。

    李东垣以口语化的形式引用了经文,并且把不同篇章中的内容合为一段,似也贴切。非熟悉《内经》者不能做到。

    在李东垣的著作中,脾与胃的关系是:胃为主,脾为胃“散精”。

    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

    脾胃伤,伤在胃气。

    元气损,损在胃气,因元气也是胃气之别称。

    一句话,内伤所伤,伤在胃气。

    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这段话不容易明白。

    “脾胃虚衰,元气不足”为什么会“心火独盛”?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当然应该是寒,为什么心火盛呢?

    明明是心火,为什么又说心火是阴火起于下焦呢?为什么不是起于上焦?

    心火怎么又成相火?

    火可以耗气,也可以伤阴,为什么不说相火是“元阴之贼”,单说“元气之贼”呢?为什么不说“火与元阴不能两立”,而单说“火与元气不能两立”呢?

    李东垣学说被后世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在于“说理不清”。

    而说理不清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一是理论本身是不符合实践的,无法说清;二是,作者文字功底太差,没有能力说清。

    东垣学说是经得起历史和临床检验的,似乎不属于前者。

    东垣“通《春秋》《书》《易》”(李时珍语)“幼自受《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内外伤辨惑论》序),似乎也不应该属于后者。

    如此,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无法走入李东垣的思想境界,我们的思维和李东垣的思维有一定的距离。

    当然,也不排除李东垣“心中了了,笔下难明”之嫌。

    也许有这种可能:李东垣这里所说的火,是五行中的火。五行应五脏,火对应心,因此称心火。如果有这种可能,李东垣笔下的阴火,仅仅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火,可见于上、中、下三焦以及表里内外任一部位。

    “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这是李东垣创造的一句名言。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补气药与泻火药同处一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景岳提出疑问:“何不曰寒与元气不两立,而反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乎?”(《景岳全书》)很显然,张景岳不能明白阴火生成之理。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5-11 01: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东垣内伤学说探赜——胃气为本与阴火辨疑》

拜读尊论,深感阁下于东垣学说钻研甚笃。今不揣浅陋,试就所疑略陈管见。

一、经文引述之精义
东垣合《素问》两论为一,实寓深意。《经脉别论》"饮入于胃"专论水液代谢,而《痹论》"食气入胃"详述谷气输布。李氏将"饮"易为"饮食",非惟口语之便,实欲统括水谷运化之全貌。此正如张介宾所云:"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阴一阳,互相为用。"其引经之妙,正在会通阴阳。

二、胃气为元气之本
东垣以胃气统元气,本于《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之旨。观其《脾胃论》明言:"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此说实承《难经》"命门元气"说而通之于脾胃。胃气伤则元气无所禀,非谓二者全然等同,实示先后天互济之理。

三、阴火机理发微
阴火之论,当从三焦气化解之:
1. 脾胃虚则升降失司,清阳不升而郁陷下焦,与相火相搏而成阴火。此即"下流肾肝"之真义。
2. 心火独盛者,非实火也。东垣明言"阴火上冲",乃虚阳浮越之象。其标在心,其本在肾,所谓"龙雷之火"也。
3. 相火称元气之贼,本于《格致余论》。火能耗气,正合"壮火食气"经旨。东垣特重阳气,故独举元气,非谓不伤阴也。

四、文理晦明之辨
东垣文风古奥,实承金元学术转型之特点:
1. 其引《春秋》书法,微言大义。如"火与元气不两立"实寓《周易》"水火不相射"之象。
2. 阴火说之"不清",恰是中医"取类比象"思维之体现。张元素《医学启源》已开此风,非东垣独创。
3. 元明医家如朱丹溪、薛己等皆能解其奥旨,可见非理论之失。今人难明,或因西学思维框架所囿。

要之,东垣之学,以胃气为枢,统摄三焦;以升降为要,调和阴阳。其说理方式乃典型的气化思维,与今人形质思维固有杆格。若能参酌《内经》气机学说、《周易》阴阳消息,辅以临证体悟,则晦明之间,自有真意。昔年叶天士谓"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详辨焉",正可作东垣学说最佳注脚。
郑丰 發表於 2025-5-16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东垣内伤学说探赜——胃气为本与阴火辨疑》

拜读大论,深感阁下于东垣学说钻研甚深。今就内伤胃气与阴火之辨,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胃气为内伤之枢要
东垣合《素问》"饮入于胃"与"食气入胃"为一条,实寓深意。《脾胃论》明言:"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此七者统于胃气,实将《内经》三焦气化理论统摄于中焦。其谓"内伤所伤皆在胃气",乃因胃为"太仓",主受纳而司升降。脾胃之伤,首见胃纳失权,继而脾失散精,此东垣以胃为主、脾为从之奥义。

二、阴火机理发微
阴火之论,确为东垣学说难点。其理有三:
1. 升降失常说:脾胃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下焦相火失其蛰藏,反上乘心位。此即《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之变局。
2. 气火关系说:"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元气虚则火失其制。东垣所谓"心火"实指离位之相火,故称"阴火"。此火非君火之正,乃失位之相火,故曰"元气之贼"。
3. 五行生克说:土虚则木亢,肝之相火上干心君。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明言:"肝木妄行,胸胁满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

三、文字晦涩原因刍议
东垣文风古奥,非才力不逮,实有三因:
1. 金元兵燹之际,医籍散佚,东垣多凭记忆引经,故有文词变异。
2. 易水学派重视"古意新用",其引《内经》多经临床验证后重新诠释,如将"饮入于胃"拓展为饮食代谢全貌。
3. 受张元素"脏腑辨证"影响,东垣学说兼融《内经》气化理论与临床验案,理论建构与文字表述存在时代间隔。

要之,东垣内伤学说以胃气为本,阴火为标,其理论体系实开"脾胃学说"之先河。后世薛己、张景岳等皆由此发挥。读东垣书,当结合《内外伤辨惑论》具体病案,方能领会其"胃气一虚,百病由生"之微旨。今人若以现代逻辑强求古人,犹执矩以度浑天,岂不谬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