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57|回復: 2

[中医理论] 路志正:临证经验补疏相合止眩晕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眩晕病机多端,治疗棘手。国医大师路志正分期治疗,补疏结合,疗效满意。现介绍于下。

    【病案】

    王某,女,70岁,2014年2月25日初诊。

    主诉:头晕头胀,视物旋转数月。症见头晕、头胀、视物模糊,如坐舟车,耳鸣如蝉,头痛、乏力气短,咽痒咳嗽,无痰、纳差,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1日2次,努责无力,便后不爽,双膝疼痛,尿频,子宫脱垂于外7年,夜寐梦多,面目、下肢浮肿,上半身汗出,足冷,时时欲寐,口干欲饮。

    查体:望其面目虚浮,面色黧黑晦滞,双目无神,体形适中,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黯红,苔薄黄微腻。诊其脉滑数、尺弱。

    辨证:脾虚失运、痰浊中阻。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柔肝,燥湿祛痰。

    方药:太子参15克,南沙参12克,僵蚕10克,天麻12克,枇杷叶12克,胆星8克,竹茹12克,浙贝母10克,炒苍术12克,炒白术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茯苓20克,炒枳实15克,玫瑰花10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炙甘草6克,生姜1片为饮。14剂,水煎服,日1剂。

    茶饮方:西洋参(先煎)6克,麦冬10克,五味子3克,炒山药12克,佛手6克,玫瑰花6克,炙甘草3克。7剂,2日1剂,代茶饮。

    二诊:述服药后食欲有增,进食增加,夜寐转佳,头晕如前、头晕不能转动,坐卧安宁,头胀减缓,视物模糊,耳鸣、神疲乏力有减,脘腹转好,大便日3~4次,成形畅,但欲寐,胃烧灼感,口干渴,不欲饮,面浮减轻,下肢仍肿,阴脱如故,腰其疼痛,畏寒易感。口不干渴,不欲饮。望其舌体胖大、质淡红、见裂纹、苔薄黄。诊其脉虚弦。

    路志正教授认为:该患者病情复杂,须缓图治,既是微效,于上方加减。上方减沙参、枇杷叶、浙贝母、玫瑰花、炒白术,加蒺藜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炒白芍12克,炒白术20克,以加养血柔肝之品,茯苓改为30克,生姜2片,计14剂,水煎服, 日1剂。

    茶饮方:西洋参(先煎)1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炒山药15克,佛手8克,玫瑰花8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6克,7剂。

    三诊:述服上方35剂后,乏力、困倦、脘腹胀满好转,纳谷馨,头晕稍有好转,动则头晕,头胀减缓,视物模糊,大便成形,1日3次,小便频数,口干、口苦夜间为重,眼睑,双下肢浮肿,晨起加重,腰痛畏寒,眠可,脱发。望其面色较前亮泽,舌体胖大、质暗红苔薄腻有剥脱。诊其脉沉细而弦。

    路志正教授认为:进上药后头晕见缓,而动则加重,今见口干、口苦之证,且大便成形,1日2~3次,显系肝虚湿蕴化热之证,故以健脾益气、化湿利浊、疏肝理气为治。

    方药:五爪龙30克,太子参12克,功劳叶12克,炒蒺藜12克,天麻12克,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姜半夏12克,黄芩12克,茯苓30克,石见穿15克,茵陈12克,黄连8克,竹茹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30克,炒枳壳12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生姜1片为饮,14剂,水煎服,日1剂。代茶饮方继服7剂。

    四诊:述服上方14剂后,头晕、头胀缓解,口干、口苦减,腰膝不温,纳有进,寐入睡难,多梦,下肢浮肿,自服金匮肾气丸有所改善,大便1日3次,多成形,小便微黄,头后枕部多汗,口干欲饮,望其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根腻、中间裂纹,诊其脉弦滑。

    路志正教授认为:既见进步,就应以上方加减收功,故于上方去炒苍术、炒白术、茵陈、炒枳壳,加生白术20克,败酱草15克,防己15克,八月札12克,共计14剂,水煎服,日1剂。代茶饮方继服7剂。

    五诊:患者一直坚持服药,近期仍头晕,头重脚轻,坐卧不安,动则明显,仍头汗出,夜间汗出湿枕,困倦失神思睡,眠不实,多梦,烦躁易怒,口干苦,纳可,周身乏力,腰膝发凉,怕冷,双膝关节疼痛,面脸双下肢浮肿,小便畅,量少尿频,夜尿2~3次,大便干稀不调,喑哑,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腻微黄,左脉弦滑稍数,右脉弦细滑稍数。

    立法:补中益气,滋补肝肾治之,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五爪龙30克,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丹参12克,炒枣仁15克,桔梗12克,陈皮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炒枳壳12克,山萸肉12克,金樱子12克,车前子(包煎)15克,益智仁9克,炙甘草6克,生姜1片为引,14剂。

    茶饮方:太子参12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寄生12克,炒山药15克,茯苓15克,玫瑰花8克,佛手8克,白茅根15克。

    六诊:服上药约2个月,头晕较前明显好转,视物不清,口干欲饮,口苦、口黏,纳呆,烧心,打嗝,偶有反酸,大便黏,小便易急,心烦眠差。望其舌体胖大、有齿痕、质暗淡、苔薄黄腻,诊其脉沉细。此时证现湿热内蕴之机,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佐以清化湿热之剂。

    方药: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煎)10克,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功劳叶15克,佩兰(后下)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竹茹15克,姜半夏12克,茵陈12克,青皮9克,陈皮9克,冬瓜皮30克,瓦楞粉(冲)15克,黄连6克,炒枳壳12克,炙皂角子10克,14剂。后随访,诸症告愈。

    【按】:眩晕发生原因很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之说;《灵枢•海论》更有“髓海不足”之言;《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更有“无痰不作眩” 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治法。《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能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

    本证乃脾虚失运、中气不足、痰浊中阻所致。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痰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由于本病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兼证较多,路志正教授在疾病先期,详审病机,施以健脾益气、养血柔肝、燥湿祛痰之品,补疏缓图,以冀收功。疾病中期,又兼他证,治当疏肝理气、健脾益气、化湿利浊为法,疏利并举,方不致误。疾病后期,虚实夹杂,药用补中益气,清化湿热,分消走泄之剂。中补下利,期收全效。俾中气充足,肝血旺盛,脾气健运,则清阳布展、脑有所养、浊阴下降而眩晕自止。

卧龙 發表於 2025-6-15 19:44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补疏相合"治眩晕经验阐微

国医大师路志正此案展现了"补脾疏肝、燮理中焦"的独特诊疗思路。患者七旬老妪,症见眩晕如坐舟车伴脾胃虚馁、肝血不足之候,正合《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之论,路老以"补疏相合法"分期调治,颇具章法。

一、病机析微
本案病机呈现"脾虚肝郁、痰瘀互结"之复杂态势:
1. 脾虚失运为本:纳差脘胀、便溏努责、面目浮肿,舌胖齿痕,皆显中气下陷之象。《脾胃论》云:"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此眩晕实为清阳不升所致。
2. 痰浊中阻为标:苔黄腻、脉滑数提示痰热内蕴,与《丹溪心法》"无痰不作眩"相应。
3. 肝血亏虚为变:目眩耳鸣、夜寐梦多、脉见虚弦,乃血不荣窍之征,暗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机。

二、治法精要
路老首诊以六君子汤化裁,取"健脾化痰、养血柔肝"双轨并进之法:
补脾以太子参、二术、茯苓、薏苡仁重建中州
疏肝用玫瑰花、生龙牡调畅气机
化痰取胆星、竹茹、浙贝母清化热痰
和络遣僵蚕、天麻息风通络

尤妙在茶饮方以生脉饮加味,既防汤药温燥伤阴,又通过"润养中焦"助运化,体现"治中焦如衡"的学术思想。

三、次诊转方深意
二诊减沙参、浙贝等清润之品,加当归、白芍、蒺藜等养血柔肝药物,乃因患者出现"脉转虚弦"之肝血亏虚征象。路老此时调整战略:
1. 炒白术加量至20克,强化"治痰先补脾"之力
2. 茯苓增至30克,配合生姜2片,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经旨
3. 茶饮方增山萸肉10克,暗合张锡纯"萸肉救脱"之法,针对子宫脱垂兼固下元

四、学术启示
1. 分期论治:初期侧重化痰健脾治标,后期转向肝脾同调,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
2. 补疏辩证法:补脾不忘疏肝,祛痰兼顾养血,避免"呆补滞气"之弊
3. 茶饮佐治:通过药茶轻清之剂调节气阴,形成"汤剂攻坚、茶饮调养"的立体治疗方案

此案启示后学:治眩晕当着眼"肝脾相关"理论,痰浊标急时当以运脾化痰为先,待中焦枢机得转,再议补益。路老以80余载临证经验,示人"补而不滞,疏而不耗"的用药法度,实为治疗老年虚实夹杂型眩晕之典范。

(全文798字)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7-7 16:31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治疗眩晕验案评析

案语:
眩晕一证,《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论,然临床病机错综复杂。路志正教授此案以"补疏相合"为纲,融健脾益气、化痰熄风、养血柔肝三法于一炉,深得"治病求本"之旨。今就本案辨证思路与用药特色析论如下:

一、病机辨析层次分明
患者古稀之年,症见头晕如坐舟车、面目浮肿、纳差便溏、子宫脱垂,显系脾虚气陷为本;而舌黯红苔黄腻、脉滑数,又见痰热中阻之标。路老独具慧眼,指出此乃"脾虚失运,痰浊中阻"之虚实夹杂证,与丹溪"无痰不作眩"、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利"之论暗合。更值玩味者,患者兼见足冷、畏寒、尺脉弱等肾阳不足之象,然路老首诊未急投温肾之品,而是先健中州以斡旋气机,此即《金匮要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活用。

二、组方用药匠心独运
首诊方以六君子汤化裁:
健脾益气:太子参、炒二术、茯苓、山药,遵"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训;
化痰熄风:胆星、竹茹、僵蚕、天麻,取半夏白术天麻汤意而避温燥;
斡旋气机:炒枳实配玫瑰花,辛开苦降而不伤正;
潜镇安神:生龙牡既可镇肝熄风,又防虚阳上浮。

尤妙在茶饮方以生脉散加味,既益气生津,又借佛手、玫瑰花芳香醒脾,体现"治上焦如羽"的用药轻灵特色。

三、次诊转方见微知著
二诊见"胃烧灼感、舌裂"等阴伤之兆,遂减燥烈之白术、浙贝,加当归、白芍柔肝养血,蒺藜、川芎疏肝不伤阴。将茯苓加量至30克,佐生姜2片,既增利水渗湿之力,又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则。此中变化,正合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妙悟。

四、临证启示
1. 分期论治:路老初诊重在化痰健脾,待标证缓解,二诊即增养血柔肝之品,体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层次感。
2. 补疏相济:全案补脾不壅滞(如用炒三仙助运),疏肝不耗气(以蒺藜代柴胡),深得"疏调气机"三昧。
3. 茶药并施:汤剂攻坚,茶饮调养,既顾护胃气,又可持续发挥药效,实为老年病调治之良法。

结语:
此案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将东垣补土、丹溪化痰、天士调络诸法熔于一炉。路老不执"眩晕皆责之于肝"之成见,而从脾胃论治获效,启示后学临证当以病机为纲,不可拘泥于一家之言。其用药轻灵醇正、补泻得宜之风范,尤值吾辈师法。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