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46|回復: 1

[國學觀點] 学国学有什么用?怎么去学?读哪些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1-2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许多人讲起国学,第一印象要么是高深莫测,要么是落後腐迂。

这不能怪他,认为高深莫测,那是因为断层有那么几代人了,上几輩人讲不出个所以然,也没厘不清个条理,到了今輩,自然是模糊难识的。但是国学真不是高深莫测的,几千年教化,已经让许多国学从学术理论,贯彻成为人们平常生活中的习俗伦常。

比如道家的无为,一直牵制着华人脑中的宗教意识,使之不沦为信徒,又比如儒家的伦理,让华人的思想一直超越在宗教之上,以家国为中心,而不是沦为教条下的行尸走肉。中医则令华人养成了防范于未然的养生习惯,中草药治疗方式更是令其敬畏自然,把命于掌中,而非如今人,概似非己有,皆执于西医之手。而兵家,更是令华人崇尚于止乎兵的震懾力量及口头外交,而非野蛮的武力——当然,正义的武力从未放弃过!

而认为落後腐迂,则是自满清以来,諸子百家之学术,多为曲篡,以愚华民,甚至迄今为止,未曾有华夏之力量纠正前非,善开源头,这也是国学失信于华人的重要原因了,而近代以来一些西化分子对于国学及伪国学混炒一镬而大加讨伐,则是今人鄙视国学之直接原因。

【下续】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5-11-2 16:56 | 顯示全部樓層
学国学有什么用?最直接的回答是,学习怎么做一个华夏人,认知一下华夏是个怎样的文明,怎样的民族。学国学,可以让一个人,从精神上,思想上,言行习惯上超越于西方人,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明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不识人文的教徒。

我要说西方人,多数都是宗教教徒,可能许多人不太理解,以为宗教并没有什么不好,也有人以为西方人就算是宗教教徒,但是他们是当今世界文明的领导者。其实我要斥责这些人的谬论只需这样讲:西方并不存在人文,只有神文。这是我自己创造的词,但用它来形容西方人再恰当不过,他们是以上帝为中心的社会,所有生活习俗,思维意识,都是作为一个神的子民,所应当具有的,他们永远无法选择,放弃上帝的话,他们可以如何生活,存在,所以说他们的社会是神文的,是上帝这个主子与子民之間的主徒关系,或者信徒之间的契约关系。

华夏人是一个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群体,并没有被一个以上帝为名义的虚有之主牵着鼻子,所以,他们以儒家道家为核心,研究的都是关于人与人之間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我叫他人文伦理,所以我只承认华夏才有文明,学了国学,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文明,什么叫文化,什么叫人文伦理。

精神上,华夏人是一个自然人,社会人,西方人是一个上帝的子民,是独立的信徒,可以说,他只与上帝有关系,与其他信徒只有契约关系,没有人际伦理关系。思想上,华夏人是文明人,崇尚天地,以人道法天为道统,指导着社会管理上的治统(又称政统),华人较为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以社会集体为重;上至天下,下至家庭,都有一套具体可行的人际伦理理论引导着人际关系。而西方人并无文明野蛮的意识,他们的思想是一切以上帝做主,信徒互相契约,信徒之间的契约侧重于竞争,崇尚武力决定话事权——基本上,处于初级阶段的人猿就是如此做的。

生活习俗上,西方人倾向于利用技术促进武力,由于西方人没有人文意识,基本上技术的进步都是为了自利,而非促进人文的发展。

大体上,这就是学国学的作用,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7-7 01:50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之用与学门径刍议》

国学之体用,非玄虚亦非腐迂,实为华夏文明之根脉。今人惑于其用,盖因百年文化断层所致。然观《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训,国学之用正在于"明人伦、正人心、美风俗"。其要义有三:一为立身之本,儒家"仁礼相济"铸就君子人格;二为思维之维,道家"反者道之动"培养辩证智慧;三为文化之根,经史子集构成民族精神基因库。

学习门径当分三重:
1. 蒙学筑基
《三字经》《千字文》非仅童蒙读物,实为浓缩的文明密码。朱子谓"小学明事理,大学明义理",今人当以《弟子规》修举止(去其清代附加的僵化条款),以《声律启蒙》养语感,此即古人"洒扫应对"功夫。

2. 经史互参
《论语》当与《春秋》并读,知孔子"微言大义"的史家笔法;《道德经》需结合《战国策》,明"柔弱胜刚强"的实践智慧。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说,正是破除经学玄虚的钥匙。

3. 子集明变
诸子百家宜先读《荀子》解"性恶"之辩,次观《墨子》见"兼爱"之实,终参《韩非子》察"法术势"之变。集部当从《文选》入手,再及唐宋八家,终至《古文观止》,此钱穆所谓"由约返博"之法。

必读书目当循四阶:
初阶:《孝经》(今文本)、《大学》(朱熹章句本)
进阶:《孟子》(焦循正义本)、《庄子》(郭象注本)
高阶:《尚书》(伪孔传本需辨伪)、《周易》(王弼注本)
实践:《颜氏家训》《菜根谭》日用之道

今人学国学之弊,常在"以考据代义理"或"以玄谈代实践"。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炼",最得真谛。读《论语》当思"何以孝亲",诵《诗经》须悟"何为性情",此方是"活国学"。至于版本选择,当遵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之训:先读白文,次看注疏,终求会通。

国学非博物馆藏品,实为流动的智慧长河。若能以科学精神辨其真伪,以现代眼光择其精华,则五千载智慧必能为当代人提供"安身立命"之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