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41|回復: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10诗解5楚丘不老用黄发言国安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秦缪公善待吃其失马者得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30 20: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诗外传卷10诗解5楚丘不老用黄发言国安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秦缪公善待吃其失马者得救
题文诗:
昔者楚丘,行年七十,披裘带索,见孟尝君,
欲趋不进.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
何以教之?楚丘先生,曰噫将我,而老乎噫!
将使我追,车赴马乎?投石超距?逐麋鹿而,
搏虎豹乎?吾已死矣!何暇老哉!噫将使我,
出正辞而,当诸侯乎?决嫌疑而,定犹豫乎?
吾始壮矣,何老之有!孟尝君乃,逡巡避席,
面有愧色.经有: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言老夫欲,尽其谋略,而少者骄,而不受也.
秦穆公所,以败其师,殷纣所以,亡天下也.
书曰:黄发之言,则无所愆.经有:
寿胥与试.美用老人,之言.齐景公游,
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郁郁泰山,
使古无死,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泣沾襟.
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也,疏食恶肉,
可得而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且犹不欲,
死况君乎!俯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
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太公,
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苙,立畎亩中,
惟事之恤,何暇念死!景公惭而,举觞自罚,
因罚二臣.秦缪公将,田而丧其,马求三日,
而得之于,茎山之阳,有鄙夫乃,相与食之.
缪公曰此,駮马之肉,不得酒死.缪公乃求,
酒遍饮之,后去明年,晋师缪公,与战晋之,
左格右者,围缪公而,击之甲已,堕者六矣.
食马者三,百人皆曰:吾君仁爱,人不可死.
还击晋之,左格右免,缪公之死.诗经曰君,
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宽,以尽其力.
【原文】  楚丘先生披蓑带索,往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遗忘矣!何以教文?』楚丘先生曰:『恶君谓我老!恶君谓我老!意者、将使我投石超距乎?追车赴马乎?逐麋鹿、搏豹虎乎?吾则死矣,何暇老哉!将使我深计远谋乎?定犹豫而决嫌疑乎?出正辞而当诸侯乎?吾乃始壮耳,何老之有?』孟尝君赧然,汗出至踵,曰:『文过矣!文过矣!』 诗曰:『老夫灌灌。』【注释】
出自刘向新序卷5杂事5诗解10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叶公好龙楚丘不老用黄发言国安
【原文】新序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欲趋不能进。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何以教之?』楚丘先生曰:『噫!将我而老乎?噫!将使我追车而赴马乎?投石而超距乎?逐麋鹿而搏虎豹乎?吾已死矣!何暇老哉!噫!将使我出正辞而当诸侯乎?决嫌疑而定犹豫乎?吾始壮矣,何老之有!』孟尝君逡巡避席,面有愧色。诗曰:『老夫灌灌,小子蹻蹻。』言老夫欲尽其谋,而少者骄而不受也。秦穆公所以败其师,殷纣所以亡天下也。故书曰:『黄发之言,则无所愆。』诗曰:『寿胥与试。』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国也。
【注释】
1,楚丘,战国齐人,年七十披裘带索往见孟尝君,将嫌他年老的孟尝君说得哑口无言,面有愧色。后常用作咏七十老人的典故。
2,『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出自: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
译文:老人忠心诚意满腔,小子如此傲慢轻狂
3,『黄发之言,则无所愆。』
出处: 【尚书·秦誓】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
注释: 尚: 上。猷(you): 谋。兹: 这些。黄发: 喻年老的人。罔: 无。愆(qian): 失误。
句意: 好的谋略只有向这些年老的人咨询过, 才不会造成失误。
4,寿胥与试:出自【诗.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指长寿的老人。后亦泛指老年人。黄发,指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台背,指老年人背上生斑如鲐鱼背。台,通『鲐』。
寿胥与试:意为"寿皆如岱".胥,皆.试,通"岱"
【译文】
年楚丘先生年纪七十,披着皮衣系衣服的带子是绳子(古有『披裘负薪』成语指隐士高人),想上前但进不去。孟尝君说:『先生老了,年纪大了,能有什么见教的呢?』楚丘先生说:『啊!认为我老了吗?啊!要派我追车赶马吗?投石头比远吗?追逐麋鹿和虎豹搏斗吗?我已经死了啊,岂止是老了啊?啊!要让我以正确的言辞说服诸侯各国吗?辨别嫌疑而排解忧郁吗?我刚刚算壮年啊,那会老了呢?』孟尝君尴尬离开座位起立面露惭愧的表情。
有诗说:『老者言辞恳切,小子态度无礼。』说老者想要说尽他的智谋,但年少者却骄傲不接受啊。这是秦穆公的军队失败,商纣王失去天下的原因啊!
【原文】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  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俯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苙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
【注释】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7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迭处迭去之至于君
【原文】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
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堂堂去此而死乎!』
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晏子独笑于旁,公刷涕而顾晏子曰:『寡人今日游悲,孔与据皆从寡人而涕泣,子之独笑,何也?』
晏子对曰:『使贤者常守之,则太公、桓公将常守之矣;使勇者常守之,则庄公、灵公将常守之矣。数君者将守之,则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以其迭处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独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
【译文】晏子春秋
景公在牛山游玩,向北俯看着他的国都,流泪说:『为什么要哀伤地离开国都死去呢?』艾孔,粱丘据都跟着景公一起哭。独青晏子在一旁发笑。景公试泪,回头看着晏子说:『我今天游玩,忽发悲痛,艾孔与粱丘据都跟着我一起哭,您独自发笑,为什么?』晏子回答说:『假使贤人能长存,那么太公、桓公会长存;假使勇者能长存,那么庄公、灵公能长存。几位君王若能长存,那君王您怎么能得到现在的位置而为国君呢?因为他们依次为君,又依次死去,才轮到君王您。只有您为即将死去而流泪,这就是不仁德。我看到了一个不仁德的君王,又看到了两个馋佞的臣子,这是我独自发笑的原因。』
【原文】
秦缪公将田,而丧其马,求三日,而得之茎山之阳,有鄙夫乃相与食之。缪公曰:『 此駮马之肉,不得酒者死。』缪公乃求酒,遍饮之,然后去。明年、晋师与缪公战,晋之左格右者、围缪公而击之,甲已堕者六矣。食马者三百余人皆曰:『吾君仁而爱人,不可不死。』 还击晋之左格右,免缪公之死。
【注释】出自【吕氏春秋·仲秋纪】
原文:
昔者语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歧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余恐其伤女脾胃也!』于是遍饮之而去。处一年,□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②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歧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
□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译文】【吕氏春秋·仲秋纪】
 过去,秦穆公坐的马车坏了,右边的马失控奔走而被山间的樵夫猎取。秦穆公亲自去求取失去的马,看见樵夫们刚刚在岐山的北边煮食马肉。秦穆公叹气说:"吃骏马的肉但不立刻饮酒,我怕马肉会有伤你们的身体!"于是赐酒给他们全体再离开。过了一年,韩原大战。晋国的人已经包围了秦穆公的马车,晋国的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秦穆公左边的马,晋惠公的车夫路石奋力把竹器投向秦穆公的盔甲,击中了六片甲叶。在岐山北边受赏吃马肉的樵夫有三百多人,他们出尽全身之力在车下为秦穆公努力战斗,于是不久大败晋国,反而捉获晋惠公回来。这就是【诗经】里说"去做君子的国君就要推行德政,让他们对你报德;给下人当国君就要宽以待人,让他们为你尽力"。君主怎么能不施行仁爱德政?推行德政,关爱人民,那么人们就亲近他们的上司,人们亲近他们的上司就都乐于为他们的上司牺牲。
小沧 發表於 2025-7-9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十第五则析义:论耆德之智与仁者之怀

《韩诗外传》此章以二事相缀,一为楚丘先生见孟尝君之对,一为秦穆公失马得人之典。二者虽事异而理同,皆彰明古人"重德轻形"之旨,可互为表里而观之。

楚丘先生年七十而见孟尝君,其"披裘带索"之状,实乃道家"被褐怀玉"之象。当孟尝君以"先生老矣"相问时,楚丘"噫!将我而老乎"之对,非徒言辞之辩,实含深湛之生命哲学。《礼记·曲礼》云"七十曰老",然楚丘所谓"使我追车赴马""投石超距""逐麋鹿搏虎豹"云云,非谓筋骨之能,实申"老而德劭"之义。昔姜尚八十佐周,百里奚七十相秦,皆以耆年建不世之功。此与《论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遥相呼应,可见儒家非以年齿论人,而以德业衡品。

至若秦穆公事,尤见古人"仁者安仁"之智。《左传》载穆公"失马岐下",野人得而食之,穆公非但不罪,反赐酒曰:"食骏马肉而不饮酒,伤人也。"此般胸襟,非刻意为之,实乃"以德报怨"之自然流露。后穆公伐晋被困,三百野人冒死相救,正应《老子》"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之训。司马迁赞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其成功岂偶然哉?盖仁德所积,必有馀庆。

二事合观,可得三昧:楚丘之对,明"用黄发"则国安之理;穆公之行,彰"善待下"者得助之道。昔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涕,晏子谏曰:"使贤者常守,太公、桓公将常守之。"今孟尝君以老视楚丘,殆类景公之惑。故《韩诗外传》以此二事连类,实欲昭示:治国安邦,不在拒老弃贱,而在贵德尊贤。老者之智可决疑,贱者之力可济危,此乃圣王"仁及草木"之微旨。

要之,此章寓教化于叙事,其文约而旨丰。楚丘之辩破世俗年龄之执,穆公之仁开后世德报之端。读之当思:为政者若以齿论人,则吕望困于棘津;待下者若以过绳人,则韩信死于钟室。故《易》曰"见群龙无首,吉",其此之谓乎?
张岑 發表於 2025-7-16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十第五则析义:论楚丘之智与秦穆之仁

《韩诗外传》此章以二事相缀,一则为楚丘先生见孟尝君,一则述秦穆公宽仁得报,二者虽事异而理同,皆明"德行为本"之要义。试析之:

楚丘先生年七十而见孟尝君,其"披裘带索"之状,实为道家"被褐怀玉"之象。当孟尝君以"先生老矣"相问,楚丘"使我追车赴马乎?投石超距乎?逐麋鹿搏虎豹乎?吾已死矣"之对,非徒辩口之利,实彰《老子》"大器晚成"之旨。其言"使吾深计远谋""设精神而决嫌疑",正合《文子》"神贵于形"之说。此老而愈智、形衰神全之境界,较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时"老臣贱息舒祺"之谦抑,更显士人精神独立之气象。

至若秦穆公事,"饮盗马者酒"之举,暗合《周易》"解卦"宽宥之道。左丘明载此事于《左传·僖公十五年》,韩婴取之而增"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死"细节,此乃汉代"以礼入法"思想之体现。穆公"不以畜产害人"之仁,终获韩原之战"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推锋争死"之报,恰如《尚书》"惠迪吉"之验。较之《吕氏春秋·爱士篇》所载,韩婴特重"德报"主题,此其解《诗》"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之微意也。

二事合观,楚丘之智在"用黄发",穆公之仁在"得救助",皆本于《韩诗》"内修其德而外通其道"之学统。昔孔子曰"仁者寿",楚丘之老而益智,穆公之德以延祚,岂非其验乎?至若晏子谏景公"古而无死"之非,正与楚丘事相发明,皆言精神不朽胜于形骸长久。韩婴连类此二事,其欲明"治国安邦在德不在力"之意,昭然可见矣。

(全文798字,依传统注疏体例,谨守"以经解经"之法,未逾先贤矩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