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7|回復: 2

[儒学动态] 【韩诗外传】卷10诗解2文公用盗任计不任怒王以治为忧未以位乐太伯让位季历让而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30 20: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韩诗外传】卷10诗解2文公用盗任计不任怒王以治为忧未以位乐太伯让位季历让而王
题文诗:
文公重耳,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
资而亡也,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
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重耳反国,
国中多不,附重耳者,里凫须乃,造见曰臣,
能安晋国.文公使人,应之曰子,尚何面目,
见寡人!欲安晋国!里凫须曰:君沐邪?
使者曰否.凫须曰臣,闻沐者其,心倒心倒,
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使者以闻,
文公见之.里凫须仰,首曰离国,久臣民多,
过君君反,民皆自危;里凫须又,袭竭君资,
避于深山,而君以馁,子推割股,天下,
为贼亦大,罪至十族,未足塞责,然君诚能,
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
不念旧恶,人自安矣.文公大悦,从其计使,
骖乘国中,百姓见曰:里凫须且,不诛而骖,
乘吾何惧?晋国大宁.故书云:文王卑服,
康功田功.若里凫须,罪无赦也.经有: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传曰言为,王之不易.
大命之至,太宗太史,太祝斯皆,素服执策,
北面而吊,乎天子曰:大命既至,矣如之何,
忧之长也!授天子策,一矣:敬享以祭
,永主天命,畏之无疆,无敢宁.授天子策,
二矣曰敬,夙夜伊祝,厥躬无怠,万民望之.
授天子策,三矣:天子南面,受于帝位,
以治为忧,未以位乐.经有:天难忱斯,
不易惟王.君子温俭,以求于仁,恭让求礼,
得之自是,不得自是.故君子于,道犹农夫,
之耕虽不,获年之优,无以易也.大王亶父,
有子太伯,仲雍季历,历子曰昌,太伯知大,
王贤昌而,欲季为后,太伯.大王将死,
谓曰我死,往让两兄,彼即不来,有义而安.
大王薨季,之吴告于,伯仲从季,而归群臣,
欲伯立季,季又让之.伯谓仲曰:群臣欲我,
立季又让,何以处之?仲曰刑有,所谓矣要,
于扶微者;可以立季.季遂立而,文王,
果受命王.孔子:太伯独见,王季独知;
伯见父志,季知父心.大王太伯,王季可谓,
见始知终,能承志矣.曰自,太伯王季,
惟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
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此之谓也.
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至夫差廿,八世而灭.【原文】
  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及重耳反国,国中多不附重耳者,于是里凫须造见,曰:『臣能安晋国。』文公使人应之曰:『子尚何面目来见寡人!欲安晋国也!』里凫须曰:『君沐邪?』使者曰:『否。』凫须曰:『臣闻沐者其心倒,心倒者其言悖。今君不沐,何言之悖也?』使者以闻,文公见之。里凫须仰首曰:『离国久,臣民多过君;君反国,而民皆自危。里凫须又袭竭君之资,避于深山,而君以馁,介子推割股,天下莫不闻,臣之为贼亦大矣,罪至十族,未足塞责,然君诚赦之罪,与骖乘,游于国中,百姓见之,必知不念旧恶,人自安矣。』于是文公大悦,从其计,使骖乘于国中,百姓见之,皆曰:『夫里凫须且不诛而骖乘,吾何惧也?』 是以晋国大宁。故书云:『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若里凫须罪无赦者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注释】
1,出自刘向新序卷5杂事5诗解2圣人於物也无不材桓公任贼管仲尽瘁文公用盗任计不任怒
【原文】
里凫须[6],晋公子重耳之守府者也[7]。公子重耳出亡于晋,里凫须窃其宝货而逃。公子重耳反国,立为君,里凫须造门愿见。文公方沐[8],其谒者复[9],文公握发而应之曰:『吾凫须邪?』曰:『然。』『谓凫须曰:'若犹有以面目而复见我乎[10]?」』谒者谓里凫须,凫须对曰:『臣闻之,沐者其心覆[11],心覆者言悖[12],君意沐邪[13]?何悖也。』谒者复,文公见之曰:『若窃我货宝而逃,我谓'汝犹有面目而见我邪」,汝曰'君何悖也」,是何也?』凫须曰:『然。君反国,国之半不自安也,君宁弃国之半乎?其宁有全晋乎?』文公曰:『何谓也?』凫须曰:『得罪于君者,莫大于凫须矣。君谓赦凫须[14],显出以为右[15],如凫须之罪重也,君犹赦之,况有轻于凫须者乎?』文公曰:『闻命矣。』遂赦之。明日出行国,使为右,翕然晋国皆安[16]。语曰[17]:『桓公任其贼,而文公用其盗。』故曰:『明主任计不任怒[18],暗主任怒不任计[19]。计胜怒者强,怒胜计者亡。』此之谓也。
【译文】
里凫须,是晋公子重耳府上保管财物的人。公子重耳从晋国出逃时,里凫须偷了他的宝物、财货逃走了。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后,立为国君,里凫须登门求见。文公正在洗头,他的谒者来禀报,文公握住头发回答说:『是我的凫须来了吗?』谒者说:『是的。』『去给凫须说:'你还有什么面目再来见我呢?」』谒者对里凫须说了这些话,凫须回答说:『臣听说过,正在洗头的人,他的心是被遮蔽的,心被遮蔽的人说的话也一定是荒谬的。臣料想国君大概是在洗头吧?要不怎么会说出如此荒谬的话呢?』谒者回复了文公,于是文公接见了里凫须,说:『你偷了我的财货宝物逃走,我说'你还有什么面目见我」,你却说'国君怎会说出如此荒谬的话」,这是为什么?』凫须说:『是的。您回到晋国,晋国有一半的人心里很不安稳,您是宁可放弃晋国这一半的民心呢?还是想拥有晋国全部的民心呢?』文公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凫须说:『得罪了您的人当中,没有比我罪责更大的了。您如果赦免了我,在您显赫外出时让我做您的车右。像我这样罪责深重的人,您都能够赦免,更何况罪责比我轻的人呢?』文公说:『听从您的高论。』于是赦免了里凫须。第二天外出巡视国都时,让里凫须担任车右,晋国的人心果然都安定了。俗语说:『齐桓公能任用刺杀过自己的人,而晋文公能任用偷窃过自己财物的人。』所以说:『贤明的君主用谋略而不听任怒气,昏暗的君主听任怒气而不用谋略。计谋胜过怒气的便会强大,怒气胜过计谋则会灭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 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出自【尚书·无逸】: 孔传:『 文王节俭,卑其衣服,以就其安人之功,以就田功,以知稼穡之艰难。』
【原文】  传曰:言为王之不易也。大命之至,其太宗太史太祝斯素服执策,北面而吊乎天子,曰:『大命既至矣,如之何忧之长也!』授天子策一矣。曰:『敬享以祭,永主天命,畏之无疆,厥躬无敢宁。』授天子策二矣。曰:『敬之夙夜,伊祝厥躬无怠,万民望之。』授天子策三矣。曰:『天子南面受于帝位,以治为忧,未以位为乐也。』诗曰:『天难忱斯,不易惟王。』
(1)【原文】
  君子温俭以求于仁,恭让以求于礼,得之自是,不得自是。故君子之于道也,犹农夫之耕,虽不获年之优,无以易也。大王亶甫有子曰太伯、仲雍、季历,历有子曰昌,太伯知大王贤昌,而欲季为后,太伯去,之吴。大王将死,谓曰:『我死,汝往让两兄,彼即不来,汝有义而安。』大王薨,季之吴告伯仲,伯仲从季而归,群臣欲伯之立季,季又让。伯谓仲曰: 『今群臣欲我立季,季又让,何以处之?』仲曰:『刑有所谓矣,要于扶微者。可以立季。』 季遂立,而养文王,文王果受命而王。孔子曰:『太伯独见,王季独知;伯见父志,季知父心。故大王太伯王季可谓见始知终,而能承志矣。』诗曰:『自太伯王季,惟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此之谓也。太伯反吴,吴以为君,至夫差二十八世而灭。
【注释】
(2)大〔tài〕王亶〔dǎn〕父:又称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
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又称西伯昌,西伯侯。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
当理 發表於 2025-7-20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十所载晋文公重耳之事,实为阐释"任计不任怒"王者之道的经典案例。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文公纳盗之智
里凫须盗资而逃,致重耳濒死,介子推割股啖君,此实为晋国流亡史上至暗时刻。然文公返国后,非但未诛里凫须,反纳其谋以安众心。此正合《管子》"赦小过,举贤才"之旨。韩婴以此事喻"任计"者,当如文公洞悉"用盗安国"的辩证关系——昔之盗者,今可为安邦之钥,此乃超越个人恩怨的政治智慧。

二、王者之忧乐本质
"以治为忧,未以位乐"八字,实为三代圣王心法。《孟子·梁惠王下》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与此互通。太伯让位季历而周兴,恰证"不争之争"的治国玄机。韩婴通过对比文公与太伯,揭示真正王者之忧患意识:其虑在社稷安危,非权位得失。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周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的政道传承。

三、让德的政治哲学
太伯"三让天下"与季历之受让,构成儒家理想中的权力交接范式。《论语·泰伯》赞其"至德",正在于突破血缘私爱而成就"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政治伦理。韩婴将此事与文公故事并置,实欲阐明:无论是主动让位还是宽宥仇雠,其本质都是超越个体情绪而达致"天下为公"的境界。

此章深意,在于通过历史叙事揭示"圣王之道"的双重维度:对外展现为理性计算的政治智慧(任计),对内修为无我之境的道德功夫(不怒)。二者交融,方成"为政以德"的治道真谛。韩诗此传,可谓将《尚书》"克明俊德"与《韩非子》"法术势"思想作了精妙调和,展现出汉代经学兼容并蓄的思想特征。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察先秦至汉政治哲学的演变轨迹。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7-21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十所载晋文公重耳轶事,实为诠释"任计不任怒"王道思想之典范文本。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患难之际见君臣大义
晋文公流亡曹国时,里凫须盗资而逃,致公子"馁不能行",此际介子推割股啖君,非仅解饥馁之困,更彰"士为知己者死"的春秋大义。《礼记·檀弓》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子推之举暗合此道。而文公返国后,面临"国中多不附"的局面,恰印证《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磨砺之说。

二、王道政治的双重维度
文本以"王以治为忧,未以位为乐"点睛,此语实本《尚书·洪范》"王道平平"之旨。太伯、季历让位而终王天下的史例,与文公用盗故事形成互文,揭示真正王者的三重境界:其一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纳盗为用),其二能忧常人所不及忧(以治为念),其三能舍常人所不愿舍(让位之德)。《周易·系辞》所谓"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正此之谓也。

三、用人之道的辩证智慧
里凫须盗资与文公返国后用盗,构成完整的政治隐喻。韩婴在此阐发"任计不任怒"的治术,与《管子·形势解》"赦小过,举贤才"之说相通。值得注意的是,此故事与《左传》记载略有出入,当是韩生为阐发"诗教"所作的义理重构,体现了汉代经师"以史证经"的解经特色。

四、让德传统的礼制根源
太伯让位事见《论语·泰伯》"三以天下让"章,季历嗣位载于《竹书纪年》。韩诗将此与晋文故事并置,暗合《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这种让德精神,实为周代"嫡长子继承制"中的特殊调节机制,在《春秋》"让国"书例中具有重要政治象征意义。

要之,此章通过历史叙事阐释《诗经》"柔远能迩"的治国之道,展现了汉代今文经学"通经致用"的学术品格。文公用盗的包容胸襟与太伯让位的道德自觉,共同构成了儒家理想政治文化的两极,对当代领导艺术仍具启示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