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3|回復: 3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6诗解10精诚正身不令而行赵襄子非义不攻城道德威强暴察威弱狂妄威亡谋士多不如一贤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17 21: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诗外传卷6诗解10精诚正身不令而行赵襄子非义不攻城道德威强暴察威弱狂妄威亡谋士多不如一贤
题文诗:
勇士一呼,三军皆避,士之诚也.昔者楚熊,
渠子夜行,寝石以为,虎弯弓,射之没金,
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
倡而不和,动而不偾,中心有不,全者矣夫,
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先王所以,拱揖指麾,四海来宾,诚德之至,
色以形于,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昔者赵鞅,薨而未葬,
中牟畔之,葬五日后,襄子兴师,而次之围,
未匝而城,自坏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
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者是,
天助之也,曷为退之?襄子曰吾,闻于叔向,
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险.使其城复,
然后攻之.中牟闻其,义而请降.曰善!
襄子之谓.经有:王猷允塞,徐方既来.
威有三术:道德之威,暴察之威,狂妄之威,
此三威不,可不审察.道德之威:礼乐则修,
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刑;则百姓贵,
之如帝王,亲如父母,畏如神明;故赏不,
用而民劝.罚不加而,威行是道,德之威也.
暴察之威:礼乐不修,分义不明,举措不时,
爱利不刑,然其禁非,其诛,不服繁审,
其刑罚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闇,如雷击之,
如墙压之;百姓也者,劫则致畏,怠则傲上,
执拘则聚,远闻则散,非劫之以,刑势振之,
以诛杀则,有其,谓,暴察之威.
狂妄之威:爱人心,无利人事,而日为乱,
人之道而,百姓讙哗,则从而放,执于刑灼;
不和人心,悖逆天理;是以水旱,为之不时,
年谷不升;百姓上困,于暴乱患,下穷衣食,
之用愁哀,无所告诉,比周愤,溃以离上,
倾覆灭亡,可立而待,是狂妄威.道德之威,
成乎众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
成乎灭亡.故威名同,吉凶效远,矣故不可,
不审察也.经有:昊天疾威,天笃降丧,
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晋平公游,河而乐曰:
安得贤士,与之乐此!船人盍胥,跪曰主君,
不好士耳!珠出江海,玉出昆山,无足而至,
者犹主君,之好珠玉.士有足而,不至者盖,
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无士.平公曰来,
食客,门左千人,门右千人;朝食不足,
夕收市赋;暮食不足,朝收市赋.可谓,
不好士乎?盍胥对曰:鸿鹄一举,千里所恃,
者六翮尔;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
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今君食客,
门左门右,各千亦有,六翮其中,将皆背上,
毛腹下毳!经有: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原文】
  勇士一呼,三军皆避,士之诚也。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夫倡而不和,动而不偾,中心有不全者矣。夫不降席而匡天下者、求之己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先王之所以拱揖指麾,而四海来宾者、诚德之至也,色以形于外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注释】出自(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射石: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
参考译文
以前,楚国熊渠子夜晚外出巡查,将看见的一块卧在地上的石头当成了蹲伏的猛虎,张弓(就)射它,(力道之大,)箭射入了,箭尾的羽毛也射进了(石头)。(熊渠子)下马(前去)察看,知道是石头。退后再次射向那石头,箭折断、(并且石头上)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原文】  昔者、赵简子薨而未葬,中牟畔之,葬五日,襄子兴师而次之,围未匝,而城自坏者十丈,襄子击金而退之。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者、是天助之也,君曷为而退之?』襄子曰:『吾闻之于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厄人于险。」使其城,然后攻之。』中牟闻其义而请降。曰:『善哉!襄子之谓也。诗曰:'王猷允塞,徐方既来。」』【注释】
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
赵襄子(-前425年),原名毋恤,谥号襄子赵鞅之子,春秋末晋大夫,战国时赵国的奠基者。
【原文】
  威有三术: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此三威不可不审察也。何谓道德之威?曰:『礼乐则修,分义则明;举措则时,爱利则刑;如是、则百姓贵之如帝王,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加而威行,是道德之威也。』何谓暴察之威?曰:『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措则不时,爱利则不刑,然而其禁非也暴,其诛不服也繁审,其刑罚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闇如雷击之,如墙压之;百姓劫则致畏,怠则傲上,执拘则聚,远闻则散,非劫之以刑势,振之以诛杀,则无以有其下,是暴察之威也。』何谓狂妄之威?曰:『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哗,则从而放执于刑灼;不和人心,悖逆天理;是以水旱为之不时,年谷以之不升;百姓上困于暴乱之患,而下穷衣食之用,愁哀而无所告诉,比周愤溃以离上,倾覆灭亡可立而待,是狂妄之威也。夫道德之威成乎众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故威名同而吉凶之效远矣,故不可不审察也。』诗曰:『昊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注释】出自【荀子】卷16富国篇诗解1礼义而王道德之威
【原文】
  威有三:有道德之威者,有暴察之威者,有狂妄之威者。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礼义则修,分义则明,举错则时<1>,爱利则形。如是百姓贵之如帝,高之如天,亲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谓道德之威。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错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黭然而雷击之<2>,如墙厌之<3>。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4>,执拘则聚<5>,得间则散<6>,敌中则夺<7>,非劫之以形势<8>,非振之以诛杀<9>,则无以有其下,夫是之谓暴察之威。无爱人之心,无利人之事,而日为乱人之道,百姓讙敖<10>,则从而执缚之,刑灼之,不和人心。如是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11>,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夫是之谓狂妄之威。此三威者,不可不孰察也。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也。
  〔译文〕
威严有三种:有道德的威严,有严酷督察的威严,有放肆妄为的威严。这三种威严,是不可不仔细考察的。礼制音乐完善,名分道义明确,采取措施切合时宜,爱护人民、造福人民能具体体现出来。像这样,百姓就会像对待上帝那样尊重他,像对待上天那样景仰他,像对待父母那样亲近他,像对待神灵那样敬畏他。所以奖赏不用而民众就能卖力,刑罚不用而威力就能扩展。这就叫做道德的威严。礼制音乐不完善,名分道义不明确,采取措施不合时宜,爱护人民、造福人民不能落实,但是他禁止暴乱很明察,他惩处不服的人很审慎,他施行刑罚从重而守信用,他处决犯人严厉而坚决,突然地就像雷电闪击他们一样,就像墙壁倒塌压死他们一样。像这样,百姓一受到胁迫就会产生畏惧,一放松就会傲视君主,强行集中就聚在一起,一得到机会就四散逃跑,敌人一进攻就会被敌人争取过去,君主如果不是用权势地位去胁迫他们,不是用惩罚杀戮去震慑他们,那就无法控制臣民。这就叫做严酷督察的威严。没有爱护人民的心肠,不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而天天搞那些扰乱人民的歪门邪道,百姓如果怨声沸腾,就跟着逮捕他们,对他们用刑烧灼,而不去调解民心。像这样,臣民就会结伙逃散而离开君主了,垮台灭亡,就可以立刻等到。这就叫做放肆妄为的威严。
  这三种威严,是不可不仔细考察的。道德的威严终结于安定强盛,严酷督察的威严终结于危险衰弱,放肆妄为的威严终结于灭亡。
型范平正,金锡质美;冶巧火齐,剖刑莫邪。然不剥脱,不砥磨砺,不可断绳。
〔注释〕
  <1>举错:通『举措』,采取措施。 则:表示对待关系的连词。 <2>黭[yǎn 音眼]:通『奄』。而:通『如』。 <3>厌[yà 音压]:同『压』。 <4>嬴:通『赢』,盈余,宽松。 敖:通『傲』。 <5>执拘:拘捕,指强行集中。 聚:【集解】作『最』,是『冣』字之误,今据【韩诗外传】卷六第二十六章改。 <6>间[jiàn 音见]:间隙,空子,时机。 <7>中[zhōng 音仲]:击。 <8>势:原作『埶』。 形势:权势地位。参见第十八篇注<5>。 <9>振:通『震』,恐惧。这里用作使动词。 <10>讙[huān 音欢]:喧哗。 敖:通『嗷』,众声嘈杂。 <11>比周:结伙。贲:通『奔』。
【原文】  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平公曰:『吾食客门左千人,门右千人;朝食不足,夕收市赋;暮食不足,朝收市赋。吾可谓不好士乎?』盍胥对曰:『夫鸿鹄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尔;背上之毛,腹下之毳,益一把,飞不为加高,损一把,飞不为加下。今君之食客,门左门右各千人,亦有六翮其中矣,将皆背上之毛,腹下之毳耶!』诗曰:『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注释】出自·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①跪而对曰:『主君亦②不好士耳。夫③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④,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⑤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注释(1)盍胥(hé xū):人名(2)昆山:即昆仑山。(3)盖:大概,大约,
译文:
晋平公在黄河附近游玩,觉得非常快乐,说:『怎么能够得到贤能的人并跟他们一同享受这欢乐呢?』船夫盍胥跪着回答说:『国君只是不喜欢贤能的人罢了。珍珠产自江海中,玉石出自昆仑山上,没有脚的东西却能来到您的面前,是因为国君喜欢。贤能的人有脚却没有来到您的身边,大概是因为国君没有喜欢贤能的人的意愿,不必担忧没有贤能的人来。』
原文:晋平公浮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2,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语出【诗·小雅·小曼】。出计谋的人太多,就不会成功。
【译文】
晋平公泛舟黄河,船至中流,他感慨地说:『啊!山川雄伟,景色壮丽,要是能够和天下的 名人贤士共享此乐,该有多好啊!』船公固桑听了对他说:『您说错了!利剑产于越地,明珠出自江汉,美玉生在昆山,这三件珍宝都能无足而至,归您所有。如果您真的爱好人才的话 ,那么 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平公很有些忿忿不平,说:『固桑啊,我门下现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饭不够,我晚上就去收租,晚饭不足,我清晨就去催粮。难道能说我不爱惜人才吗?』聪明的固桑看到他执迷不悟,打了个比喻:『大雁穿云破雾,直上九天,靠的是双翼的羽茎。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不知您的食客是双翼的羽茎呢,还是腹背的绒毛呢?』平公语塞,无言以对。
夏矛 發表於 2025-7-25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六第十章诠解:精诚正身之道与威德之辨

《韩诗外传》此章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纲,阐发为政者正身率下、以德服人之要义。其文虽简,然内涵深广,今试析之如次。

一、精诚感通:内圣外王之基
文中举楚熊渠子夜行射石之事,喻“士之诚”可撼动外物。此典出自《吕氏春秋·精通》,所谓“射石饮羽”,非力之强,乃心之专也。儒家向来重“诚”:《中庸》言“不诚无物”,孟子谓“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熊渠子初以石为虎,心神凝一,故能贯石;及知真相,心散力衰,此即《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之理。引申为政,君主若怀赤诚,自能感召臣民,所谓“不令而行”(《论语·子路》)。韩婴借此强调:为政者首重修己之诚,内充而后外彰。

二、赵襄子之义:非攻之德的实践
赵襄子“非义不攻城”之事,虽原文未详述,然合于战国史料所载其行谊。赵氏在晋卿中素以重信义称,此即儒家“义兵”思想之体现。《荀子·议兵》云“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与赵襄子不乘人之危攻城相合。韩婴以此对比暴虐之君,暗合“道德之威”与“暴察之威”之辨(见《荀子·强国》):前者以德服人,国祚久长;后者恃力凌人,终致“威亡”。

三、威德之辨:谋士与贤臣的取舍
章末“谋士多不如一贤”之论,直指治国根本。战国时诸侯养士成风,然策士纵横,多以术驭人,如苏秦、张仪之流,虽谋略过人,然无益于长治久安。韩婴推崇“贤者”,盖因其德能兼备,如管仲、晏婴,既明礼义,又通实务。此与《韩非子·难一》“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相通,然韩婴更重道德感化,异于法家之权谋取向。

结语:正身而天下归
全章以“精诚—正身—德威”为脉络,揭示为政之道不在术之多寡,而在心之诚伪。昔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韩婴承此义,以射石、非攻二事为喻,申明君主当以道德为威,以精诚化民。今之治世者,若能体此“一贤”之旨,省却“多谋”之繁,则近道矣。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韩诗外传》文本,融摄儒道思想,兼顾训诂与义理。熊渠子事见《吕氏春秋》,赵襄子行谊参《史记·赵世家》,“威德”之辨本于荀子,皆有所据,非虚言也。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7-26 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六第十章阐发精诚正身之道,诚可谓深得先秦儒家心法真传。此章以"勇士一呼,三军皆避"为发端,揭示"诚"之精微大义,与《中庸》"不诚无物"之说遥相呼应。熊渠子夜行射石之典,尤堪玩味。

考《吕氏春秋·精通篇》亦载此事,然韩婴所传别有深意。其叙熊渠子"没金饮羽"时特著"下视知其为石"六字,此中大有文章。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非常态下之物理反应,实乃心物交感之极致呈现。当主体处于"诚"的纯粹状态时,主客二元对立消弭,故能产生"石为之开"的奇迹。这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命题,恰成内外呼应。

赵襄子"非义不攻城"事,尤见儒家义利之辨。昔孔子赞管仲"如其仁",韩非则讥襄子"失霸王之道",而韩婴取襄子为典范,正可见汉初儒者价值取向。其以"道德之威""暴察之威""狂妄之威"分判三种统治形态,实本于荀子《强国篇》而有所损益。值得注意的是,韩婴将"暴察之威"置于中品,此与董仲舒"阳德阴刑"说暗合,折射出汉儒调和儒法的时代特征。

至言"谋士多不如一贤",直指为政根本。《说苑·尊贤》载郭隗谓燕昭王"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与此章可相发明。韩婴特标"贤"字,非仅言才能,实兼德行而言。观其引《诗》"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则知所谓"一贤",必是如周公"一沐三捉发"之真儒,非战国策士之流可比。

此章结穴在"精诚正身,不令而行"八字,实为全书枢要。韩婴之学,上承孟子"反身而诚"之教,下启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之说,于汉代儒学转折处颇具典型意义。读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能得其三昧。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8-23 04:42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六第十章以精诚之道为枢要,阐发“正身不令而行”之深意。其文借史喻理,以楚熊渠子夜行射石、赵襄子非义不攻城二事为经纬,剖判道德、暴察、狂妄三种威势之殊异,终以“谋士多不如一贤”作结,实含儒家内圣外王之微义。

昔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引弓而射,矢没金饮羽。及知其为石,复射之,矢摧无迹。此非力变也,心诚之所至也。《礼记》云“致诚则无不动”,《孟子》言“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熊渠子之射,非特勇力,实精诚贯注,故能金石为开。此章特举此例,明“士之诚”可慑三军,非虚言也。盖精诚所注,可通天地,况于人乎?故曰:“勇士一呼,三军皆避”,非避其力,避其诚也。

赵襄子将攻翟,朝闻胜城之策,暮而城已拔。襄子惕然叹曰:“夫德薄而城克,非福也。”遂罢兵。此正所谓“非义不攻城”之实践。襄子之所畏,非城之坚,非兵之利,而在德不配位、义不驭胜。《周易》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薄而居功,犹春冰承鼎,必致倾覆。襄子之明,在知道德为根本,兵革为末节,故能畏天恤人,守义而止。

传文进而析“三威”之别: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此实承《荀子·强国篇》“威有三术”之论而申发之。道德之威,内修文德而外人不忍叛;暴察之威,恃法严刑而人心积怨;狂妄之威,恣睢暴戾而众叛亲离。故真强者非以力制人,而以德服人,如《论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

末谓“谋士多不如一贤”,尤见深意。昔晋智伯挟五贤而终覆灭,赵孟无谋臣而保宗庙,盖贤者持德为本,谋士矜智为用。德可御变,智有时穷。故《韩诗》此章非贬谋士,乃扬贤德之根本地位。一贤之德,胜于百策之巧,此即“精诚正身”之终极体现。

通观全章,其旨归在于:为政者当以精诚修身为本,以道德立威为用。诚至则物感,德积则人归。内有不欺之诚,外有不令而行之化,斯乃治国之要道,亦儒家“诚明合一”思想之实践也。

以上内容依托《韩诗外传》文本,结合《荀子》《礼记》等典籍互证,遵循“释事加义”的传统解经方式,着重剖析“精诚”“道德”与威势的内在关联,以彰显儒家重德慎战、正己化人的核心思想。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