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8|回復: 0

[儒家学说] 陆景【典语】卷1重爵诗解制爵诏德诫以威罚劝以黜陟圣帝明王重器与名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14 15: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陆景【典语】卷1重爵诗解制爵诏德诫以威罚劝以黜陟圣帝明王重器与名
题文诗:
爵禄赏罚,人主威柄,帝王之所,以为.
故爵禄也,不可不重,重之则,居之者贵,
轻之则其,处之者贱,居之者贵,君子慕义;
取之者贱,小人觊觎,君子慕义,治道之兆,
小人觊觎,乱政之渐.圣人,宝曰,
以守位.故先王,重于爵位,慎于官人,
制爵必俟,有德班禄,必施有功,见其爵,
者昭其德,闻其禄知,其功然犹,诫以威罚,
劝以黜陟,显以锡命,耀以车服,故朝无,
旷官之讥,士无尸禄,素餐之责.黜陟幽明.
夫无功而,受禄君子,犹不可也,况小人乎?
孔子所以,耻禀丘封,而恶季氏,之富故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苟得其志,执鞭可为,苟非其道,卿相犹避.
明君不可,以虚授人,人臣亦不,可以苟受.
天工,人其代之.圣帝明王,重器与名,
尤慎官人.周褒申伯,吉甫著诵.父失职,
诗人作刺.王商为宰,单于震畏.千秋登相,
匈奴轻汉.推此言之,官人封爵,不可不慎.
官得其人,方类相求,虽在下位,士以为荣.
俗以货成,位失其守,虽则三公,士以为辱.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王许并立,班伯耻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之必义,非义不受;
圣主爱才,爵之有道,爵必德义,非德不授.

作者简介

陆景(公元253年一公元281年)字士仁,吴郡吴县体亭(今上海松江)人,吴偏将军陆抗之子。陆晏之弟,陆机、陆玄、陆云之兄。从小受祖母管教,洁身自好,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多有政治主张,并为公主赏识,官拜骑都尉,封毗陵侯。后任偏将军,统帅父亲的部分兵马,在与西晋王潜交战时被杀,年三十一岁。陆景读书万卷,敢于发表政见,陆景著书数十篇,【隋书. 经籍志注】有陆景-卷,传于世。
重爵
题解
此篇论述了君主要重视爵禄、封赏,以便让国家的官吏都能恪尽职守。但重封赏的同时也要重视刑法,所谓『至赏不费,至罚不滥』,必须保持法律的公平、正义。还告诫君主一定要慎重的封官赐爵,将官职给予合宜之人。
【原文】
爵禄赏罚,人主之威柄[195] ,帝王之所以为尊者也。故爵禄不可不重,重之则居之者贵,轻之则处之者贱,居之者贵则君子慕义,取之者贱则小人觊觎[196] ,君子慕义,治[197]道之兆[198] ,小人觊觎,乱政[199] 之渐[200] 也。【易】[201] 日:『圣人之大宝日位。何以守位[202] ?曰人(人作仁)。』故先王重于爵位,慎于官人,制爵必俟[203] 有德,班禄[204] 必施有功,是以见其爵者昭其德,闻其禄者知其功。然犹诫以威罚[205] ,劝以黜陟[206] ,显以锡命[207] ,耀[208]以车服[209] ,故朝无旷官[210] 之讥,士无尸禄[211] 之责矣。
【注释】
[195] 威柄:威权,权力。
[196] 觊觎:觊,希望得到。觎,非分的希望。
[197] 治:安定。如『治世』指太平之世,相对于『乱世』而言。
[198] 兆:预示:显现。
[206]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207]锡命:天子有所赐予的诏命。
[208]耀:显扬,显示出来;夸耀,炫耀;耀武扬威。
[209]车服:车与礼服。【书. 舜典】:『敷奏以言, 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孔传:『功成则赐 车服以表显其能用。
[210] 旷官:空居官位。指不称职。
[211] 尸位:指占着职位却不做事。
【译文】
官爵、俸禄和赏罚,是君主的威权,也是君王之所以为尊的原因。所以对于官爵俸禄不可不重视。爵禄丰厚,就能体现居其位者身份的尊贵。君王轻视它,往往选出不合格的人享其禄。居其位的人品德高,就会激励君子崇尚道义;享其禄的人品德低,就会惹得小人生出非分之想。君子崇尚道义,是国家治理的先兆;小人产生非分想法,是破坏政治的开始。【易经】说:『圣人最宝贵的是爵位, 怎样保守爵位,则在于仁爱的美德。』所以先王重视爵位,谨慎任免。对有德之人才赏赐爵位,对有功之人颁发俸禄。这样一来,他的爵位高低显示了他德行的高低,他的俸禄多少就代表他功劳的大小。即使如此,仍然设置刑罚进行惩戒,用降职贬官的方式进行劝戒,用天子的诰命让他显达,用车子和朝服使他显耀。因而朝廷没有虚设官位而被讥讽,士大夫也不会因空拿俸禄而受到指责。

【原文】
夫无功而受禄,君子犹不可,况小人乎?孔子所以耻禀丘之封[212] ,而恶季氏[213] 之富也。故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苟[214] 得其志,执鞭可为,苟非其道,卿相[215] 犹避。明君不可以虚授[216] ,人臣亦不可以苟[217] 受也。【书】[218] 日:『天工[219] 人其代之。』是以圣帝明王,重器[220] 与名,尤慎官人。故周褒申伯[221] ,吉甫[222] 著诵。祈父[223] 失职,诗人作刺。王商[224] 为宰,单于震畏。千秋[225]登相,匈奴轻汉。推此言之,官人封爵,不可不慎也。官得其人,方类相求,虽在下位,士以为荣也。俗以货成,位失其守,虽则三公[226],士以为辱也。故王阳[227] 在位,贡公[228] 弹冠,王许并立,班伯耻之[229]
【注释】
[212] 禀丘之封: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禀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日:『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只禀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221]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周宣王之元舅也。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
[222] 吉甫:尹吉甫(生卒年不详),即兮伯吉父。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周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青峰镇)人。周宣王的大臣,官至内史,据说是【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军事家、诗人、哲学家。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223]祈父:典出【诗经●小雅●祈父】。【祈父】 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代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毛诗序】 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 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
[224]王商:指西汉涿郡广望王商,今河北博野西北人。少为太子中庶子,父死嗣侯位,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时,官右将军,定陶共王爱幸,帝欲以为嗣,他以外戚护佑太子。
[225]千秋:指田千秋,即是车千秋。西汉人。战国时田齐后裔,其先人于汉初徙居长陵( 今陕西咸阳东北)。原为高寝郎,供奉高祖陵寝。戾太子因江充谗害而死,他上书诉冤,武帝感悟,擢用为大鸿胪,数月后任丞相,封富民侯。
[226]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汉书. 百官公卿表】:『太师、 太傅、太保,是为三公』。
[227] 王阳:即王吉(?一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温泉镇)人,官至博士谏大夫。
[228]贡公:即是贡禹。王吉的好友。有成语『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 -致。 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出自【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
[229]王许并立,班伯耻之:班伯于汉朝宣帝年间( 公元前55年)出生在楼烦。班伯最初拜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师丹为师,学习古诗,有成以后,受大将军王凤的推荐做劝学(作为朝廷的侍读)。不久迁奉车都尉。【汉书】 日:『班伯为侍
中,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挎之间,非其好也。』班伯出入与王氏(王太后)、许氏(许皇后)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绔之间,并非班伯的喜爱。
【译文】
无功得禄,君子都没有资格,何况对于小人呢?所以孔子为禀丘的封赐感到羞耻,鄙视季孙氏的富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人想求得的,但不能通过道义求得,宁可不要。』假如符合心中的道义,就是为人执鞭赶车也可以做。假如不符合道义,就是给予卿相的高位也要拒绝。君主贤明,就不会把封赏给才德不够的人,臣下贤明,就不会无功而随便接受赏赐。【尚书】说:『 上天的职司由人(君主)代替执行。』所以圣明的君主,很重视礼器和名誉,对分封官员就更慎重了。所以周朝褒奖申伯时,尹吉甫就作诗赞颂;祈父失职时,诗人就作诗讽刺;王商做了 宰相,单于就害怕;田千秋做了宰相,匈奴就小看汉朝。这些都说明,任命官员,赏赐爵位,都要慎之又慎。任命了称职的官员,大家都会向他看齐,即使官位不高,士人也会以这个官位为荣。用贿赂的方法取得官位,官职就失去本来的意义,即使是位极三公,人们也会以此为耻。所以王阳在位时,贡公弹冠祝贺;与王太后和许皇后的子弟为伍时,班伯就感到耻辱。
熊委 發表於 2025-7-5 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陆景《典语》"重爵"章义疏
(按:此篇当为三国吴陆景《典语》佚文,严可均《全三国文》辑录其残篇。今就"爵禄赏罚"之论,申发经义,以明圣王治道。)

一、爵禄为威柄之枢
《典语》开宗明义:"爵禄赏罚,人主威柄",此实本《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之旨。考《周礼·天官》"八柄驭群臣",爵禄居其首,足见名器之重。陆氏谓"重之则居之者贵,轻之则处之者贱",正与《荀子·富国》"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相呼应。昔汉文帝赐邓通铜山,而景帝夺之饿死,足证爵禄轻重系乎君道隆替。

二、名器与德威相济
"制爵诏德,诫以威罚"二语,深得《春秋》褒贬之义。《白虎通·爵篇》云:"爵者,尽也,所以尽人才也。"然《典语》特申"劝以黜陟"者,盖本《论语》"举直错诸枉"之教。管仲"爵不逾德"之谏(见《管子·立政》),与陆景"君子慕义"之说,皆强调名器必与德行相副。若齐桓公赐胙于晋文,而楚子问鼎,轻重之间,治乱判焉。

三、历史镜鉴与治道
陆氏以"小人觊觎"为戒,实暗用《易·系辞》"负且乘,致寇至"之象。观汉末卖官鬻爵,崔烈铜臭贻讥(《后汉书·崔寔传》);而蜀汉诸葛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终使南夷畏威。故《典语》"治道之兆"一语,可参《礼记·缁衣》"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之训,明爵禄乃风化之源。

结语
陆景此篇虽残,然熔铸经史,直承荀、董之绪。其要义在"重器与名"四字:器者,《左传》"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名者,《论语》"必也正名乎"。后世如唐太宗"勋贤寄重"(《贞观政要》)、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皆暗合陆氏之旨。今读其文,犹见三国儒者以爵禄为纲维、以赏罚为劝惩之深心,足资为政者镜鉴。

(全文计789字,依《文心雕龙·铭箴》"义典则弘"之体,谨疏大义。)
姚改 發表於 2025-7-6 08:20 | 顯示全部樓層
陆景《典语》"重爵"章义疏

陆景《典语》首卷论"重爵"之旨,实承《周礼》"爵以驭贵"、《尚书》"爵罔及恶德"之传统,阐发爵禄制度为君道纲纪的核心要义。其文虽简,然以"制爵诏德,诫以威罚,劝以黜陟"十二字,已尽显三代以降明君御世之枢机。今试析其理,以彰圣王治道之精微。

一、爵禄者,名器之重也
陆氏开篇即言"爵禄赏罚,人主威柄",此直指《管子·明法解》"威柄在下,则主制于臣"之诫。考《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可知爵禄非徒秩俸之谓,实为"君子所以章信"(《国语·周语》)的礼法象征。故"重之则居之者贵"者,非谓权位之尊,乃强调《礼记·王制》"爵人于朝,与众共之"的公示性,使受爵者"贵"在德配其位。昔汉文帝欲拜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谏"恐天下随风而靡",正是此理。

二、黜陟之衡,在德威并济
"制爵诏德"与"诫以威罚"对举,暗合《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之精义。陆景特标"圣帝明王重器与名",实指《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的考核体系。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载武帝创"刺史六条问事",以"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为首察,即"威罚"与"黜陟"相济之实践。唐太宗《贞观政要》论考课,谓"一善忘其百非"则爵轻,正可与此互证。

三、慕义与觊觎:爵禄的伦理张力
文中"君子慕义,小人觊觎"之辨,源自《论语·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的二元结构。然陆景更深层地揭示制度设计对人性之导引:当爵禄与德行挂钩(《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则"治道之兆"显;若如《韩非子·五蠹》所斥"斩首者赐爵一级,欲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必致"小人"趋利坏法。故《典语》之"重",重在建立如《周礼·大司马》"进贤兴功"的刚性标准。

要之,陆景此篇实为汉魏之际名法思想与儒家礼制融合之典型。其以"重爵"为表,以"正名"为里,既承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之训,又暗含曹操"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务实精神。今日观之,犹可为现代组织管理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之古鉴。学者若能参以《通典·选举典》历代爵制沿革,则更见其历史穿透力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二日亥時| 2025/7/6/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