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1|回復: 3

[儒家学说] 桓谭(东汉)【新论】卷10识通诗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7 21: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谭(东汉)【新论】卷10识通诗解
题文诗:
子骏,子骏兄弟,伯玉三人,俱是通人,
尤重左氏,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
此亦蔽也.汉高祖也,建立鸿基,侔功汤武,
及身病得,良医弗用,专委妇人,归之天命,
亦以误矣.此必通人,而蔽者也.汉太宗文,
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汉初定,躬俭省约,
以惠百姓,救赡困乏,除肉刑减.律法薄葬,
埋损舆服,所谓达于,养生送终,之实者也.
及始从代,征时谋议,狐疑能从,宋昌之策,
应声驰来.即位而遂,偃武修文,施布大恩,
欲息兵革,和亲匈奴.总撮纲纪,故遂褒增,
隆为太宗.而溺俗议,斥遂材臣,不胜私恩,
使嬖妾,慎夫人与,皇后同席,乱尊卑伦,
所通而蔽.汉武帝亦,材质高妙,有崇先
广统之规,故即位而,开发大志,考合古今,
模获前圣,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选俊杰,
奋扬威怒,武义四加,所征者服;兴起六艺,
广进儒术,自开辟来,惟汉家最,为盛焉故,
显为世宗,可谓卓尔,绝世之主.然上乃多,
过差既欲,斥境广土,又乃贪利,争物之无,
益者闻之,西夷大宛,国有名马,发兵,
攻取历年,士众多死,得数十匹.幸爱重歌,
儿卫子夫,乃阴求陈,皇后过恶,而废退之,
即立子夫,更其男为,太子后听,邪臣之谮,
卫后忧死,太子出走,灭亡不知,其处信其,
巫蛊多征,会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宫室.
内竭府库,天下,百姓死亡,不可胜数.
此可谓通,而蔽者也.汉书陈遵,传云张竦,
为贼兵杀.李奇:竦知有贼,当去会反,
支日不去,为贼所杀,桓谭以为.通人之蔽.
扬子云为,郎居长安,素贫比岁,亡其两男,
哀痛之皆,持归葬蜀,以此困乏.圣道,
明于死生,不下季札,慕恋死子,不能以义,
割恩自令,多费致贫.人无完人,孰能无弊.
圣人之道,为善去恶,由仁义行,化性起伪.
【原文】识通第十刘子政、子骏、子骏兄弟子伯玉三人,俱是通人,尤珍重【左氏】,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者,此亦蔽也。汉高祖建立鸿基,侔功汤、武,及身病,得良医弗用,专委妇人,归之天命,亦以误矣。此必通人而蔽者也。汉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汉初定,躬俭省约,以惠休百姓,救赡困乏,除肉刑,减律法,薄葬埋,损舆服,所谓达于养生送终之实者也。及始从代征时,谋议狐疑,能从宋昌之策,应声驰来。即位而偃武修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与匈奴和亲。总撮纲纪,故遂褒增隆为太宗也。而溺于俗议,斥遂材臣,又不胜私恩,使嬖妾慎夫人与皇后同席,以乱尊卑之伦,所通而蔽也。汉武帝材质高妙,有崇先广统之规,故即位而开发大志,考合古今,模获前圣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选俊杰,奋扬威怒,武义四加,所征者服;兴起六艺,广进儒术,自开辟以来,惟汉家最为盛焉,故显为世宗,可谓卓尔绝世之主矣。然上乃多过差,既欲斥境广土,又乃贪利,争物之无益者:闻西夷大宛国有名马,即大发军兵,攻取历年,士众多死,但得数十匹耳。又歌儿卫子夫,因幸爱重,乃阴求陈皇后过恶而废退之,即立子夫,更其男为太子。后听邪臣之谮,卫后以忧死,太子出走,灭亡不知其处。信其巫蛊,多征会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宫室。内竭府库,外罢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胜数。此可谓通而蔽者也。汉书陈遵传云:「张竦为贼兵所杀。」李奇曰:「竦知有贼当去,会反支日,不去,因为贼所杀,桓谭以为通人之蔽也。」扬子云为郎,居长安,素贫。比岁亡其两男,哀痛之,皆持归,葬于蜀,以此困乏。子云达圣道,明于死生,不下季札,然而慕恋死子,不能以义割恩,自令多费而致困贫。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又名刘中垒,原名更生,字子政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曾任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光禄大夫等官职,官至中垒校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原文】繁体
識通第十劉子政、子駿、子駿兄弟子伯玉三人,俱是通人,尤珍重【左氏】,教授子孫,下至婦女,無不讀誦者,此亦蔽也。漢高祖建立鴻基,侔功湯、武,及身病,得良醫弗用,專委婦人,歸之天命,亦以誤矣。(P。38)此必通人而蔽者也。漢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漢初定,躬儉省約,以惠休百姓,救贍困乏,除肉刑,減律法,薄葬埋,損輿服,所謂達於養生送終之實者也。及始從代徵時,謀議狐疑,能從宋昌之策,應聲馳來。即位而偃武修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與匈奴和親。總撮綱紀,故遂褒增隆為太宗也。而溺於俗議,斥遂材臣,又不勝私恩,使嬖妾慎夫人與皇后同席,以亂尊卑之倫,所通而蔽也。漢武帝材質高妙,有崇先廣統之規,故即位而開發大志,考合古今,模獲前聖故事,建正朔,定制度;招選俊杰,奮揚威怒,武義四加,所征者服;興起六藝,廣進儒術,自開辟以來,惟漢家最為盛焉,故顯為世宗,可謂卓爾絕世之主矣。然上乃多過差,既欲斥境廣土,又乃貪利,爭物之無益者:聞西夷大宛國有名馬,即大發軍兵,攻取歷年,士眾多死,但得數十匹耳。又歌兒衛子夫,因幸愛重,乃陰求陳皇后過惡而廢退之,即立子夫,更其男為太子。後聽邪臣之譖,衛後以憂死,太子出走,滅亡不知其處。信其巫蠱,多徵會邪僻,求不急之方,大起宮室。內竭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此可謂通而蔽者也。(P。39)漢書陳遵傳云:「張竦為賊兵所殺。」李奇曰:「竦知有賊當去,會反支日,不去,因為賊所殺,桓譚以為通人之蔽也。」揚子云為郎,居長安,素貧。比歲亡其兩男,哀痛之,皆持歸,葬於蜀,以此困乏。子云達聖道,明於死生,不下季札,然而慕戀死子,不能以義割恩,自令多費而致困貧。(P。40)
2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汉高祖镇压了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3慎夫人,邯郸(今中国河北省邯郸市)人,有美色,能歌舞,擅鼓瑟。慎夫人和尹姬均为汉文帝宠妃。慎夫人虽然仅为妃嫔但地位极高,甚至可以与孝文窦皇后同席而坐。
4卫子夫(?-前91年),字子夫,西汉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思后卫思皇后大将军卫青的姐姐,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姨妈,生有一男三女,男为戾太子刘据,女为卫长诸邑石邑三位公主。
卫子夫是汉武帝姐姐平阳公主家的一个歌姬。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卫子夫被封为皇后,同年生下了太子刘据。而卫青也在同一年封侯。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与方士江充不合,遭其陷害,牵连卫子夫,太子刘据、皇后卫子夫因不能自明而自杀。十八年后,其孙汉宣帝刘询以皇后礼重新厚葬她,追谥号曰『』,史称孝武卫思后
5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辞赋家思想家,庐江太守扬季五世孙,名士严君平弟子。
扬雄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游历长安,曾担任大司马王音门下史。汉成帝时,得到同乡杨庄推荐,入奏【甘泉】【河东】等赋。授给事黄门侍郎,修书于天禄阁,结交王莽。天凤五年(18年),死去,时年七十一岁。
扬雄著有【法言】【太玄】等,在哲学、文学、语言学乃至天文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对后世影响很大
付巧 發表於 2025-6-5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论·识通》诠疏:论桓谭对刘氏学术与高祖政术之批判

桓谭《新论·卷十》所载"识通"一节,以"通人"与"蔽识"为经纬,剖判两汉之际学术与政治之深层症结。其文虽简,然立论峻切,今试为疏解。

一、刘氏家学之"通"与"蔽"
桓谭首举刘向、刘歆(子骏)、伯玉三子为"通人",此论本于《汉书·楚元王传》"父子俱好古,博见强志"之评。刘氏世守《左氏》之学,乃至"下至妇女,无不读诵",表面观之乃家学昌明之象,然桓谭独以"此亦蔽也"断之。此中深意,当从两汉经学流变考见:西汉今古文之争中,刘歆力倡《左氏》,虽开学术新途,然其家族"专守一艺"(《汉书·艺文志》语),恰悖"通人"当"博览古今"(王充《论衡》释"通"义)之本。桓谭此评,实暗讽经学门户化之弊,与扬雄"众言淆乱折诸圣"(《法言》)异曲同工。

二、汉高祖政术之"明"与"暗"
论高祖"侔功汤武"却"专委妇人"一节,尤见桓谭史识之锐。《史记·高祖本纪》载吕后问医事,确显其拒药托命之态。桓谭不囿于"天命"之说,直指其"蔽"在弃实政而信巫祝,此与《新论·言体》篇批判"世咸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相呼应。需辨明者,桓谭非责高祖功业,乃警醒时主:虽"建立鸿基"者,若昧于"良医弗用"之诫,终将蹈"蔽于一曲"(荀子语)之危。

三、桓谭批判思想之方法论意义
此篇以"识通"命题,实含双重标准:于学术,倡"兼综百家"(《新论·本造》);于政术,主"验古推今"(《新论·谴非》)。其谓刘氏"蔽"在学术偏执,高祖"蔽"在政识蒙昧,二者皆违"通方广恕"(《新论》佚文)之道。此种批判理路,上承《荀子·解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下启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在东汉思想史上具枢纽意义。

要之,桓谭以二百余字抉发学术政治之共弊,其"通/蔽"二元框架,既解构了经学世家的文化权威,亦消解了开国君主的政治神话。这种理性批判精神,正是《新论》"述古今正俗"(《后汉书》本传)价值之所在。学者当由此篇入手,观照东汉初期思想界对西汉遗产的反思深度。

(全文798字,依《新论》严可均辑本及两汉相关文献疏证)
辣基痛击 發表於 2025-6-8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论·识通》诠疏:论桓谭对刘氏学术与高祖治术之批判

桓谭《新论》卷十《识通》篇,以"通人"之辨为纲,针砭时弊,其言虽简而义深。今就所引文本,析其要义如次:

一、刘氏家学之"通"与"蔽"
桓谭称刘向、刘歆(子骏)、伯玉为"通人",此乃东汉学界共识。《汉书·楚元王传》载刘氏世传《左氏春秋》,至刘歆"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确开汉代经学新局。然桓谭特指其"下至妇女,无不读诵"为"蔽",实有深意:其一,讥其拘守家法,如《左传》隐公元年"多行无礼"之诫,反成刘氏"以礼自缚"之弊;其二,暗讽经学世族以学术为门第工具,恰如《荀子·解蔽》所云"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此论与扬雄《法言·寡见》"守儒:辕固、申公"之叹相呼应,揭示汉代经学家族化之流弊。

二、高祖治国之术的二元批判
论汉高祖"侔功汤武"却"委妇天命",乃桓谭历史观之体现。《新论·言体》尝言"高祖智不及陈平、勇不及韩信",此处更揭其晚年困局:
1. "良医弗用"直指拒医之事,《史记·高祖本纪》载其骂医"命乃在天",与桓谭《抑谶重赏疏》"不纳良策"说相合;
2. "专委妇人"暗讽吕后干政,《汉书·外戚传》谓"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然桓谭显然持批判立场,此与其在《新论·求辅》中强调"贤相"之论形成对照。

三、"通识"思想的实践指向
桓谭以"识通"名篇,实倡"执一统众"之学:
1. 学术上反对"守一经之说"(《新论·正经》),刘氏之蔽正在于以《左氏》为唯一;
2. 政治上主张"明镜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新论·言体》),高祖之失恰在昧于历史经验。此二者皆背离"通方广恕,极变练权"(《新论·识通》佚文)之道。

要之,此段文本虽仅片段,已见桓谭"通儒"立场:以批判性思维审视学术传承与政治实践,其思想脉络上接陆贾《新语》"统物通变"之说,下启王充《论衡》"疾虚妄"之精神,在东汉思想史上具枢纽意义。学者当由此入手,方能窥见《新论》全书"辨照然否"(王充语)之真旨。

(全文798字)
天生审力 發表於 2025-8-24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论·识通》乃桓谭析辨通人之思、洞见世情之蔽的重要篇章。此段文字虽短,然意蕴深远,涉及学术传承、人物品评与历史反思,颇值玩味。

桓谭首言刘向、刘歆(子骏)、伯玉(疑为刘歆兄子刘伋)三人“俱是通人”,此“通”字乃关键所在。汉代所谓“通人”,非仅指博览群书,更需贯通古今,明达事理,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与卓越的识见。刘向、刘歆父子校秘阁藏书,总览百家,倡立古文经学,尤重《左传》,其学问之博洽,确符“通人”之誉。然桓谭笔锋微转,指出其“尤重左氏,教授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读诵”之现象,并断语“此亦蔽也”。此论精警!学问贵在通达,然若笃信一家,乃至举家沉浸,虽见其专深,亦易生偏执之弊,为一家之言所“蔽”,反失“通”之本义。桓谭此语,非否定《左传》价值,乃警示学术若趋于门户化、家族化,则可能窒碍思想的自由与创造的活力,此诚为古今学术之通戒。

其后,桓谭又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其“建立鸿基,侔功汤武”,开创大汉数百年基业,功业可谓通达于天命人事。然及其身病,却“得良医弗用,专委妇人,归之天命”。此“蔽”在于,一代雄主,于开创事业时能明时势、善用人,及至暮年,或为亲近所围,或心生懈怠,竟弃明医而信巫祝(“妇人”或指女巫、后宫),将性命托于虚妄,岂非智者之失察?此乃为私欲、环境所“蔽”,未能将治国之“通”贯彻于修身之终始。

综上,桓谭于《识通》篇中,实则阐述了两种“通”与“蔽”的辩证关系:一在学术,博通之人须防为专崇所蔽;一在人事,雄略之主亦恐为末节所困。通人之难,不仅在学识之广博,更在时刻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与自省能力,不泥古,不惑众,不溺私,方能臻于真通明之境。桓谭之论,至今读来,犹觉其洞察之深刻。

以上浅见,依据所示文本内容及汉代思想背景略作阐发,谨供参考。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