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1|回復: 2

[其他] 【六韬·文韬4大礼】诗解临周公正为下沉定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7-16 21: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六韬·文韬4大礼】诗解临周公正为下沉定
题文诗:
王问君臣,之礼如何?太公:为上唯临,
洞察下情;为下唯沉,谦恭驯服,临而无远,
沉而无隐.为上唯周,公正非私,为下唯定,
安守职分.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
法天择地,大礼乃成.文王:主位如何?
太公: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不争,
虚心平志,待物以正.文王:如何?
太公:勿妄而许,守;勿逆而拒,
拒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
不可测也.神明之德,,其极情真.
文王:如何?太公:目贵明以,
天下目视,则无不见,至视情视;耳贵聪以,
天下耳听,则无不闻,至听情听;心贵智以,
天下心虑,则无不知,至知虚心,虚心自知.
辐凑并进,则明不蔽.情怀天下,情通宇内.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①,为下唯沉②。临而无远③,沉而无隐④。为上唯周⑤,为下唯定⑥。周则⑦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⑧,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⑨并进,则明不蔽矣。』
  注释
  ①临:居高临下。引申为洞察下情。
  ②沉:深沉隐伏。引申为谦恭驯服。
  ③远:意为疏远民众。④隐:隐匿私情,不尽忠诚。
  ⑤周:周遍,普遍,意指普施恩德。
  ⑥定:安定,稳定,意指安分守纪。
  ⑦则:意为效法。
  ⑧守:操守,引申为内心的主见。
  ⑨辐凑:辐条内端集中于轴头。凑,同『辏』,会合,聚合。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礼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身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作臣民的最重要的是驯服恭敬。洞察下情在于不疏远臣民,驯服恭敬应该不隐瞒私情。做君主的要遍施恩惠,作臣民的应安守职分。遍施恩惠,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守职分,要象大地那样稳重厚实。君主效法上天,臣民效法大地,这样君臣之间的礼法就圆满构成。』
文王问道:『身居君主之位,应该怎样做?』
 太公答道:『应该安详稳重而沉着清静,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善于施惠而不同民众争利,虚心静气而公道无私,处理事务公平正直。』
  文王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呢?』
 太公答道:『不要轻率地接受,也不要粗暴地拒绝。轻率接受就容易丧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闭塞言路。君主要象高山那样,使人仰慕不已;要象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神圣英明的君主之德,就是清静公正,达到极点。』
  文王问:『君主怎样才能做到洞察一切呢?』
  太公答道:『眼睛贵在明察事物,耳朵贵在敏听意见,头脑贵在思虑周详。依靠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就能无所不见;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倾听意见,就能无所不闻;凭借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就能无所不知。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偷月 發表於 2025-6-20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韬·文韬·大礼》义疏:论君臣礼法之天地纲维

《六韬·文韬》第四篇《大礼》所载文王与太公问答,实为周初政治哲学之精要。其以"临、沉、周、定"四字为纲,阐发君臣互动之礼法,暗合《周易》"天尊地卑"之象,今试为析义。

一、君臣分位:临沉之辨
太公答文王"君臣之礼"曰:"为上唯临,为下唯沉",此语直指权力伦理核心。"临"者,居高视下之谓,《易·临卦》彖传云"刚浸而长",恰喻君主须以清明之智洞察下情;"沉"者,伏低顺承之义,《坤卦》"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可相发明,谓臣子当以谦恭为本。二者若阴阳交感,缺一则乾坤失序。然太公特诫"临而无远,沉而无隐",犹《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强调上下沟通须守节度——君不可因居高而疏离,臣不可因谦卑而隐匿真言。

二、周定之道:法天象地
"为上唯周,为下唯定"更进一层。"周"者,非仅周全,实含《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之意,谓君主治国须如天道周流,公正无私;"定"者,非徒静止,实具《尚书·洪范》"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之旨,言臣子守职当似大地承载,安分不逾。太公以"周则天也,定则地也"为喻,显见其取法《易传》"天地定位"的宇宙观,将政治伦理提升至形而上学高度。此与《管子·形势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臣者,主之所安而序也"异曲同工。

三、主位要义:安徐而静的治术
文王追问"主位如何",太公答以"安徐而静",此四字实为黄老之术先声。《老子》"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皆可互参。所谓"安徐",非怠政也,乃《大学》"静而后能安"的修为;"静"者,非无为也,是《荀子·解蔽》"虚壹而静"的认知状态。此乃针对君主心性修养提出极高要求,与后文"主听""主明"诸章一脉相承。

结语:礼法背后的政道精神
《大礼》篇虽仅百余言,然其以天地喻君臣、以动静论治术,实开后世"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思想之先河。太公之答,既承殷周之际"以德配天"的传统,又下启春秋战国"刑名法术"之学。读者当知:所谓"大礼",非仅仪制规范,实为贯通天道人伦的政治纲维。明乎此,则《文韬》十二篇之微言大义,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守经学注疏传统,以《周易》《尚书》解《六韬》,兼采诸子为证,力求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学者若欲深究,可参看银雀山汉简《六韬》异文及王应麟《困学纪闻》相关论述。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7-2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韬·文韬·大礼》义疏:论君臣礼法之天地纲维

《六韬·文韬·大礼》一章,以太公答文王之问,阐发君臣相处之道,其言简意深,以“临、沉、周、定”四字为纲,辅以天地之喻,实为上古政治哲学之精髓。今试析其义,以明圣贤立言之本旨。

一、 “临”与“沉”:上下交感之基
太公谓“为上唯临,为下唯沉”,此乃君臣互动之根本。“临”者,居高而察下,若《周易·临卦》所谓“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君主须以明察下情为务,然“无远”二字尤需玩味——既不可疏离怠慢,亦不可苛察琐碎,当持中正之度。“沉”者,臣下谦恭自守,如《尚书·说命》言“启乃心,沃朕心”,然“无隐”之诫,则强调忠诚坦荡,非阿谀逢迎之谓。二者相济,方成“大礼”之序。

二、 “周”与“定”:法天象地之德
“周”者,君主如天覆无偏,《吕氏春秋》言“公则天下平”,正与此合。太公以“周则天也”为喻,暗合《老子》“天网恢恢”之意,强调为政者须公正无私,普惠万物。“定”者,臣下若地载不迁,《周易·坤卦》曰“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安守本分、稳固有常之德。君臣各司其职,如天地定位,万物乃生,此即“大礼”之终极境界。

三、 主位之道:安徐而静的治术
文王续问“主位如何”,太公答以“安徐而静”,此四字直指为君之心法。《管子·心术》云“静因之道”,《大学》言“静而后能安”,皆与太公之论相通。君主须以静制动,以缓驭急,方能如北辰居所而众星共之。此非消极无为,乃《中庸》“致中和”之实践,与“临、周”二德互为表里。

结语:礼法即天道的人间显化
《大礼》篇以君臣关系为轴,实则贯通天人。太公之论,非仅权术之教,更是将宇宙秩序(天地)投射于人事(礼法),其思想脉络与《易传》《中庸》一脉相承。后世所谓“君君臣臣”,若离此天地之德而空谈纲常,则失其本真矣。

(全文约780字)

按:此解以经解经,参合《周易》《尚书》诸典,力求还原太公答问之语境,避免以今律古之弊。学者若欲深究,当循“天地—礼法—治术”三层次细绎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