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9|回復: 2

[道家人物] 【文子】卷11上义11义君情真修正积德诗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24 21: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子】卷11上义11义君情真修正积德诗解
题文诗:
国所以强,必死者,必死者义,仁至义尽,
义所以行,有以致,故令以文,齐之以武,
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不得不强.
白刃交接,矢石若雨,士争光者,赏信罚明.
上下有情,有情有义,视下,必王四海;
事上,必政天下;视下,难为之死;
事上,难为之亡.父子兄弟,天下一家,
万兵一心,虽敌不惧,虽死不顾.情义所至,
非死非生,起死回生,舍生忘死,能死能生.
义君真情,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于邪,
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
之加,视死若归.情通天地,义薄云天,
恩义所感,无远不至,真情所至,情通千古.
正文:
  老子曰: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光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政天下,上视下如弟,即必难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难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之斗。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于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
(默希子注)
老子曰:国之所以强者,必死也。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行者,威也。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义并行,是谓必强。白刃交接,矢石若雨,而士争先者,赏信而罚明也。上视下如子,下事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事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政天下。上视下如弟,即必难为之死;下事上如兄,即必难为之亡。故父子兄弟之寇,不可与之斗。有君如此,则天下如一家。万兵共一心,则虽敌不惧,虽死不顾。恩义所感,则视死如归。岂有见父有危急而子吝其生而不救,君有难而臣惧於死而不忠者也?是故义君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於邪,以明其势。察其劳佚,以知饥饱。战期有日,视死若归,恩之加也。信义立,虽死不顾。恩威治,无远不至。
参考译文:
     老子认为: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必死之人的护持,所以有必死之人是因为有仁义作为基础,所以仁义所加的地方就可以使人心齐一而有强大的威势,因此发号施令是用文德进行教化,兵力相加是武德进行劝止,这就是行仁义才能必胜的道理;君王能够有仁有义,人民一定有勇有力,这就是仁义必然强大的道理。所以白刃交接时,即使冒着如雨般的箭矢石头,还是能够人人奋勇争先,这是因为赏罚分明的原因。因此,如果上视下如子,那么下事上如父,如果上视下如弟,那么下事上如兄;如果做到上视下如子,那么君王一定可以威加四海,如果做到下事上如父,那么君王一定可以一统天下,如果能够做到上视下如弟,那么就会轻易做到为之死,如果能够做到下事上如兄,那么就会轻易做到为之亡,所以如果遇到父子兄弟一般的军队,切忌,不要与之战斗。所以仁义之君能够做到内修其政,然后可以积德行善,外塞奸邪,遏恶扬善,那么就可以明确治国之大势,再加上如果察其老弱劳逸加以特别的关怀,能够知敌我饥饱之情和战斗力之强弱,那么到了需要决胜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全军上下视死若归,这就是行仁义施恩德的必然结果。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5-6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义》篇义理阐微

《文子》卷十一《上义》章以"义君情真"为枢要,揭示治国强兵之本在于"威义并行"。此段经文虽简,然内涵三代王政精义,今试为析论。

一、必死之义与仁政根基
"国所以强,有必死者"者,非谓穷兵黩武,实指"仁至义尽"之效。《礼记·表记》云"义者,天下之制也",必死者乃为义而死,非为利而亡。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义之为用,在使民知所赴。然此义必本于仁,《孟子》言"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君必先积仁德,而后义有所附。

二、威义并行之治术
"令以文,齐之以武"实本《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申之。文武之道,张弛有度:文令所以明教化,武备所以立纲纪。《吴子·论将》云"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治国亦然。威非暴虐,乃"赏信罚明"之公;义非空谈,乃"白刃交接"时士争赴之诚。此即《司马法》"仁本""义战"之旨。

三、不得不强之辩证
末句"不得不强"尤具深意。《老子》云"柔弱胜刚强",而《文子》谓"不得不强",看似相悖,实则相通。黄老之学贵因循,当弱则弱,当强则强。如《淮南子》释此:"因民之欲,乘民之力,强其所不得不强。"此强非刻意为之,乃义德充盈后自然之势,犹孟子言"仁者无敌"。

结语
通观全章,义君之真,在情发于诚;修正积德,在知行合一。今人治国,当鉴此义:制度设计需"令以文"明其理,执行落实须"齐之以武"尽其用。至若"士争光"之效,终归本于《大学》"明德新民"之道。威义二者,犹阴阳之相济,偏废则道裂,并行则国强。

(全文798字)
牛皮风味 發表於 2025-5-9 12:16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上义》章句析义——论威义并行之治国要道

《文子》卷十一《上义》篇所载“义君情真修正积德”之论,实为黄老学说中“刑德相养”思想之精微体现。今就经文“国所以强”至“赏信罚明”一节,析其义理如次:

一、必死之义与仁道极致
“国所以强,有必死者”者,非谓穷兵黩武,乃指士民愿为义而死。《礼记·表记》云“义者,天下之制也”,此“必死”实为义理内化之精神气节。后文“仁至义尽”四字尤需着眼——仁为体,义为用,必待仁德充溢而后义行方得其正。管子所谓“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其中“礼义廉耻”之“义”,正与此处“必死者义”互为表里。

二、威义并行之治术辩证
“义所以行,有威以致”揭示义政实施之双重维度:
1. 文令:即《论语》“道之以德”之教化,如《周礼》六典之制
2. 武齐:类《司马法》“以战止战”之威慑,然须合于“军礼”规范
此二者实本于《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的辩证思维。威而不义则暴,义而不威则懦,故“必取”“必强”之效,必待“威义并行”而后成。

三、赏罚明信与士气激发
末句“白刃交接…赏信罚明”非单纯兵家言,实承《尚书·甘誓》“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之古义。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有云“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正可与此互证。然需注意:
赏之本在“信”,如商鞅徙木立信
罚之要在“明”,类《韩非子·主道》所谓“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

结语
《文子》此章将儒家“仁义”说与法家“刑赏”论熔于一炉,展现战国末期黄老学派“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特点。其言简意赅处,暗合《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之义,而“威义并行”之论,又与《荀子·议兵》“仁人之兵”说遥相呼应。读此篇者,当于刚柔并济、德刑相成处深味治国之要。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