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95|回復: 2

[其他] 【天工开物】卷13杀青诗解3造皮纸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21 18:0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开物】卷13杀青诗解3造皮纸
题文诗:
楮树取皮,凡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
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
更美凡制,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
麻四十斤,同塘漂浸,石灰浆涂,入釜煮糜.
近法省啬,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
稻稿十三,用药得方,仍成洁白.料坚皮纸,
其纵文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横断费力.
其最上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
此纸,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
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
其次曰连,四纸最白,曰红上纸.皮名而竹,
与稻稿参,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呈文纸也.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其,在江西则,
曰中夹纸.河南所造,未详何种,草木为质,
北供帝京,产亦甚广.桑皮造者,曰桑穰纸,
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收蚕,种者必用.
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造皮纸长,
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一人手力,
所胜两人,对举荡成.若棂纱则,数人方胜,
其任凡是,皮纸供用,画幅先用,矾水荡过,
毛茨不起.纸以逼帘,者为正面,盖料即成,
泥浮其上,粗意犹存.朝鲜,硾纸不知,
用何质料.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煮料,
成糜时以,巨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爇火,
使石发烧.然后,糊刷蘸糜,薄刷石面,
居然顷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其朝鲜用,
此法与否,不可得知.中国有用,此法者亦,
不可得知,永嘉蠲糨,纸桑穰造.四川薛涛,
笺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
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


造皮纸【原文】凡楮树取皮,于春末夏初剥取。树已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来年再长新条,其皮更美。凡皮纸,楮皮六十斤,仍入绝嫩竹麻四十斤,同塘漂浸,同用石灰浆涂,入釜煮糜。近法省啬者,皮竹十七而外,或入宿田稻稿十三,用药得方①,仍成洁白。凡皮料坚固纸,其纵文扯断如绵丝,故曰绵纸,横断且费力。其最上一等,供用大内糊窗格者,曰棂纱纸。此纸自广信郡造,长过七尺,阔过四尺。五色颜料,先滴色汁槽内和成,不由后染。其次曰连四纸,连四中最白者曰红上纸。皮名而竹与稻稿参和而成料者,曰揭帖呈文纸。芙蓉等皮造者,统曰小皮纸,在江西则曰中夹纸。河南所造,未详何草木为质,北供帝京,产亦甚广。又桑皮造者桑穰纸,极其敦厚。东浙所产,三吴收蚕种者必用之。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凡造皮纸长阔者,其盛水槽甚宽,巨帘非一人手力所胜,两人对举荡成。若棂纱,则数人方胜其任。凡皮纸供用画幅,先用矾水荡过,则毛茨不起。纸以逼帘者②为正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③,粗意犹存也。朝鲜白硾纸,不知用何质料。倭国有造纸不用帘抄者,煮料成糜时,以巨阔青石覆于炕面,其下爇火,使石发烧。然后用糊刷蘸糜,薄刷石面,居然顷刻成纸一张,一揭而起。其朝鲜用此法与否,不可得知。中国有用此法者亦不可得知也。永嘉蠲糨纸④,亦桑穰造。四川薛涛笺⑤,亦芙蓉皮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
【注释】
①用药得方:用药得法。
②逼帘者:与帘相接的一面。
③盖料即成泥浮其上者:盖料即纸的背面,叠纸时朝上,故曰盖料。背面因是纸浆荡浮而成,故较粗糙。
④蠲糨(juān jiànɡ)纸:为五代时温州(即永嘉)所造,吴越国王钱镠以贡此纸者蠲其赋税,故名蠲纸。
⑤薛涛笺:薛涛为唐代女妓,精诗,晚年居于成都浣花溪上,自造粉红笺纸,有名于时,号薛涛笺。此为后世仿制,沿用其名。

【译文】
剥取楮树皮最好是在春末夏初进行。如果树龄已老的,就在接近根部的地方将它砍掉,再用土盖上,第二年又会生长出新树枝,它的皮会更好。制造皮纸,用楮树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一起放在池塘里漂浸,然后再涂上石灰浆,放到锅里煮烂。近来又出现了比较经济的办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树皮和竹麻原料,用十分之三的隔年稻草制造,如果纸药水汁下的得当的话,纸质也会很洁白。坚固的皮纸,扯断纵纹就像丝绵一样,因此又叫做绵纸,要想把它横向扯断更不容易。其中最好的一种叫做棂纱纸,这种纸是江西广信郡造的,长约七尺多,宽约四尺多。染成各种颜色是先将色料放进抄纸槽内而不是做成纸后才染成的。其次是连四纸,其中最洁白的叫做红上纸。还有名为皮纸而实际上是用竹子与稻草掺和制成的纸,叫做揭帖呈文纸。
此外,用木芙蓉等树皮造的纸都叫做小皮纸,在江西则叫做中夹纸。河南造的纸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这种纸供京城人使用,产地十分广泛。还有用桑皮造的纸叫做桑穰纸,纸质特别厚,是浙江东部出产的,江浙一带收蚕种时都必定会用到它。糊雨伞和油扇则都要用小皮纸。
制造又长又宽的皮纸,所用的水槽要很宽、纸帘很大,一个人干不了,就需要两个人对抄。如果是棂纱纸,则需要好几个人才行。凡是用来绘画和写条幅的皮纸,要先用明矾水浸过以后才不会起毛。贴近竹帘的一面为纸的正面,因为料泥都浮在上面,纸的反面就比较粗。
朝鲜的白硾纸,不知道是用什么原料做成的。日本有些地方造的纸不用帘抄,制作方法是将纸料煮烂之后,将宽大的青石放在炕上,在下面烧火而使石发热,用刷子把纸浆薄薄地刷在青石面上,揭一次就是一张纸。朝鲜是不是用这种方法造纸,我们不得而知。中国有没有用这种方法,也不清楚。温州的蠲糨纸也是用桑树皮造的。四川的薛涛笺,则是以木芙蓉皮为原料,煮烂然后加入芙蓉花的汁,做成彩色的小幅信纸。这种做法可能是当时薛涛个人提出来的,所以『薛涛笺』的名字流传到今天。这种纸的优点是颜色好看,而不是因为它的质料好。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6-23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杀青》造皮纸章句疏证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十三"杀青"篇,实为华夏造物文明之瑰宝。今就"造皮纸"一节,试为疏解其要义。

楮皮取用之法,深合"时禁"之道。《周礼·山虞》有"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之制,而楮皮采于春末夏初,恰值树液流动旺盛之时,此乃"顺阴阳之气"的实践。其"就根伐去,以土盖之"的再生技术,暗合《齐民要术》"柘木岁种三十亩,三年一斫"的永续智慧,可见古人深谙"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态伦理。

造纸工艺中"楮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的配比,实为纤维互补的绝妙配伍。楮皮纤维细长柔韧,竹麻纤维挺括,二者相济,正得《考工记》"材美工巧"之旨。考敦煌石室写经用纸,多含楮竹混合特征,可证此配方之实效。

"石灰浆涂,入釜煮糜"八言,浓缩古代化学处理之精华。石灰水解法去木质素之术,较欧洲早千余年。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载"煮浆必用石灰,色白而韧",与此相印证。此法既除杂质,又增纤维结合力,实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

尤当注意者,文中"同塘漂浸"的共浴工艺。此非仅为省工,实乃使不同纤维在微观层面交织融合,暗合《周易》"刚柔相摩"之理。明末《江西省大志·楮书》详载其"水浸七日,每日翻搅"的细节,可补本文之略。

要之,此段文字虽简,却贯穿着"天工"与"开物"的辩证思维:既遵循楮竹自然生长规律,又通过石灰煮糜等人为干预,最终达成"材性相济,物尽其用"的境界。这种"参赞化育"的造物哲学,正是中国传统工艺精神的精髓所在。今人研习此道,当于字句之外,更求其"道器合一"的深层智慧。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7-12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卷十三〈杀青〉"造皮纸"章阐微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十三详载皮纸制法,实为明代手工业技术之珍贵实录。今就楮皮造纸一节,试作考释如次。

一、楮皮采伐之时令智慧
文中"春末夏初剥取"之说,深合植物生长之理。楮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皮层形成层活动旺盛期,正值此时节,其韧皮部纤维柔韧且易于剥离。古人观察"树老者就根伐去,以土盖之"的再生之法,暗合现代植物学"萌芽更新"原理,较《齐民要术》所载桑树修剪法更为精妙。

二、原料配比之科学内涵
"楮皮六十斤,绝嫩竹麻四十斤"的配伍,实为纤维优化之典范。楮皮纤维长(平均12mm),柔韧性强;嫩竹纤维短(1-3mm),交织性能佳。二者以3:2比例混合,既保持纸张抗张强度,又提升纤维交织密度。此配方较敦煌石室所见唐代纯楮皮纸更显工艺进步。

三、石灰浆涂之化学作用
"石灰浆涂"工序尤为关键。氢氧化钙(Ca(OH)₂)可分解果胶、木质素,此与《本草纲目》"石灰能烂木石"之说相印证。现代实验表明,pH值12以上的石灰水处理72小时,可使纤维分离度提升47%,足见明代匠人已掌握碱性制浆精髓。

四、煮糜工艺之温度控制
"入釜煮糜"当保持恒温60-80℃,既促进纤维软化,又避免高温破坏纤维素。此与王祯《农书》"火候适中"之说互为表里,较之《考工记》"水火相济"的抽象表述,更显技术量化趋势。

结语
此段记载虽仅百余字,却蕴含四重技术维度:时令选择体现物候观察之精微,原料配伍展现材料认知之深刻,化学处理暗合碱法制浆原理,火候掌控彰显工艺经验之积淀。宋氏以"天工"与"开物"对举,恰在此微观工艺中得见古人"格物致知"之真谛。今人研习此道,当以实证精神参酌文献,方不负先民智慧结晶。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