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9|回復: 2

[道家人物] 【亢仓子】【庚桑子】卷6【贤道】诗解2贤人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无若有道贤致无道奸来功成贤退事材者不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5-26 09: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亢仓子】【庚桑子】卷6【贤道】诗解2贤人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无若有道贤致无道奸来功成贤退事材者不退
题文诗:
祭公问,贤材何从,而不致乎,亢仓子曰:
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无若.
天子,大臣,刑不避贵,泽不隔下,
则贤人自,至而求用.贤人用则,四海内明,
目而视清,耳而听坦,心而无郁.天自,
地自,万物醇化,鬼神不能,故曰:
贤正可待,不可求若,天子勤明,大臣和理,
之求士则,恹弘方大,公直靖人,之才;
苛察,大臣躁急,之求士则,曲心巧应,
毁方破道,之才至若,天子疑忌,大臣巧随,
之求士则,奇姓异名,仄媚怪术,之才至若,
天子自贤,大臣固位,之求士则,事文逐誉,
贪浊浮丽,之才至若,天子依违,大臣回佞,
之求士则,外忠内僻,情毒言和,才至故曰:
才慎在求,不慎无若.黄帝得常,仙封鸿鬼,
容丘商得,伊尹中兴,得甫申齐,桓得宁籍,
皆由数君,体道迈仁,布昭圣武,思辑光明,
宽厚昌正,众贤自至,求用非为,简核而得.
祭公:夫子云贤,不求自至,亦有非贤,
不求而,自至者乎?亢仓子曰:非贤不求,
而自至者,固众矣夫,天下有道,则贤人不,
求而自至;天下无道,则非贤不,求而自至.
有道,无道者众,天下贤少,不肖者多.
是知非贤,不求而自,至者多矣.祭公曰贤,
固济天下,材济天下,俱济天下,贤材安异?
亢仓子曰:窘乎其问!功成事毕,不徇封誉,
恭退朴俭,之谓贤者;功成事毕,荣在禄誉,
光扬满志,之谓材者.贤可镇国,材可理国.
  
【原文】2祭公问贤材何从而不致,亢仓子曰:贤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无若天子静、大臣明、刑不避贵、泽不隔下,则贤人自至而求用矣。贤人用则四海之内明,目而视清,耳而听坦,心而无郁矣。天自成,地自宁,万物醇化,鬼神不能灵,故曰贤,正可待不可求。若天子勤明,大臣和理,之求士也,则恹弘方大、公直靖人之才至;若天子苛察,大臣躁急,之求士也,则曲心巧应、毁方破道之才至;若天子疑忌,大臣巧随,之求士也,则奇姓异名、仄媚怪术之才至;若天子自贤,大臣固位,之求士也,则事文逐誉、贪浊浮丽之才至;若天子依违,大臣回佞,之求士也,则外忠内僻、情毒言和之才至。故曰才慎在求不慎无若者。
黄帝得常仙封鸿鬼容丘,商王得伊尹中兴得甫申,齐桓得宁籍,皆由数。君体道迈仁,布昭圣武,思辑光明,宽厚昌正,而众贤自至而求用,非为简核而得也。祭公曰:夫子云贤人不求而自至,亦有非贤不求而自至者乎?亢仓子曰:夫非贤不求而自至者,固众矣。夫天下有道,则贤人不求而自至;天下无道,则非贤不求而自至。人主有道者寡,无道者众,天下贤人少,不肖者多。是知非贤不求而自至者多矣。祭公曰:贤固济天下,材亦能济天下,俱济天下,贤与材安异耶?亢仓子曰:窘乎哉,其问也!夫功成事毕,不徇封誉,恭退朴俭之谓贤;功成事毕,荣在禄誉,光扬满志之谓材。贤可以镇国,材可以理国。所谓镇者,和宁无为,人不知其力;所谓理者,勤率其事,人知所于德。一贤统众材则有余,众材度一贤犹不足。如是贤材之殊域,有居山林而喧者,有在人俗而静者,有喧而正者,有静而邪者也。凡视察其貌鄙俗而能有贤者,万不有一;视察其貌端雅,而实小人者十而有九失。夫不炼其言而知其文,不责其仪而审其度,不采其誉而知其善,不流其毁而断其实,可谓有识者也。 文】
:祭公问贤才为何屡求不至,亢仓子说:贤人可以等待而不可强求,人才要谨慎的识别不谨慎还不如不求。君主清净,大臣贤明,天子犯法与民同罪,泽被苍生不分等级,这样贤人会自己前来请求你任用。任用了贤人就会天下清明,看事情看到本质,听言论听出真相,心里不会迷惑忧愁。上天自会成就你,大地自会安宁,万物生长自在,鬼神也不灵验来伤害你。所以说贤才,只可以等待而不可强求。如果天子勤政圣明,大臣正直明理,这样求才,正直公正忠诚的大才就会来到;如果天子苛刻计较,大臣浮躁狡猾,这样求才,狡猾奸佞枉曲的庸才就会来到;如果天子多疑狠毒,大臣阿谀奉承,这样求才,古怪精灵耸人听闻的邪才就会来到,若天子自以为是,大臣顽固死板,这样求才,则沽名钓誉贪婪浮华的佞才就会来到,若天子没有主见,大臣奸佞贪婪,这样求才,则外表忠厚内藏奸诈、笑里藏刀的毒才就会来到。所以说人才要谨慎的识别不谨慎还不如不求。
黄帝得到一干贤才得道成仙,商王得伊尹国家中兴,齐桓得管仲,都是这个原因。君王依从大道,布昭圣武,思辑光明,宽厚昌正,而众贤人会不请自来,不是到处访贤才得到的。祭公曰:先生说贤人不求而自至,哪有没有不是贤人却不求而自至的?亢仓子说:不求而自至的非贤人,多的很。天下有道,贤人不求自来;天下无道,小人贤不求自来。有道的君主少,无道的君主多,天下贤人少,小人多。所以说不求而自至的小人更多。祭公问:贤固然有益于天下,材也可以有益于天下,都有益于天下,贤与材有什么不同吗?亢仓子曰:大王问的问题真是窘啊!功成身退,不图名利,生活简朴的叫贤;功成事毕,功名利禄,志得意满的才叫材。贤可以定国安邦,材只能够可以治理国家。所谓定国安邦,就是无为而治,百姓不知道他的所有付出;所谓治理国家,恪尽职守,百姓根据他的行为表现知道他。一个贤人统帅许多材人还绰绰有余,许多才人比起贤人还有不足。所以贤人和才人相去甚远,有人住在山林还出名,有人在闹市还很安静,有人出名却很正派,有人安静却很邪恶。大凡看此人荣貌鄙俗,却是个贤人的例子,一万个里一个也没有;看此人荣貌端雅,却是个小人的,却有十分之九。如果有人不读完长篇大论却抓住文章本质,看人不看仪表却能体察内心,不听世俗的称赞却能明断善恶,不听众人的栽赃却能得知真相,那他就是有识之人。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6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亢仓子·贤道》阐微

昔祭公问贤材何以致之,亢仓子答曰:“贤人正可待而不可求,材慎在求而不慎则无。”此言深契圣王用贤之道。盖贤者如日月,其出有常;若君道清明,则贤者自至。所谓“天子清静,大臣贤明,刑不避贵,泽不隔下”,此乃贤才辐辏之基。

亢仓子更剖四境:
一曰“天子勤明,大臣和理”,则恹弘方直之才至;
二曰“君苛察,臣躁急”,则曲心巧应之才至;
三曰“天子疑忌,大臣巧随”,则奇技仄媚之才至;
四曰“天子自贤,大臣固位”,则浮华贪浊之才至。
此四者,皆因君心不正,所求非道,故应者皆非真贤。

黄帝得常仙、商汤得伊尹、周室得甫申,皆由“体道迈仁,布昭圣武”,非刻意搜求而得。祭公复问:“非贤者亦有不求自至者乎?”此问实暗指佞幸之流。亢仓子虽未明言,然前文已示:君道既邪,应者必邪。

末言“功成贤退,事材者不退”,尤见深意。贤者功成身退,合于天道;而恃才恋栈者,终为祸阶。故治国者当修己以俟贤,非可倒置本末也。
冯臼 發表於 2025-7-22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亢仓子·贤道》篇阐发之微义

《庚桑子·贤道》篇载祭公问贤材致用之道,亢仓子对曰:"贤人正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无若。"此语实为治国用人之枢要,今试析其三重深意:

一、贤者待时而出,非强求可致
亢仓子谓"贤人正可待不可求",实承《周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之旨。昔姜尚垂钓渭水,孔明躬耕南阳,皆待清明之世方显其能。此与《论语》"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相通,强调贤者出处自有节律。若君主徒务搜求,如宋仁宗朝"求贤诏"频颁而实效不彰,反失"不召之臣"(《孟子·公孙丑下》)之真士。

二、求材贵慎,取舍关乎治乱
"材慎在求,不慎无若"直指人才甄选之要。《韩非子·显学》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即主张系统考察。亢仓子更警示冒进求材之弊:若如唐玄宗重用李林甫"野无遗贤"之谏,必致"无若"(无所获)之局。故《管子·明法》云"使法择人,不自举也",正可与此互参。

三、政治生态决定人才流向
"天子清静,大臣贤明,刑不避贵,泽不隔下"十六字,实为招贤之根本。清静者,黄老无为而群才自效;刑赏公者,法家"刑过不避大臣"(《商君书·赏刑》)之实践。昔汉文帝减赋轻刑,贾谊、晁错辈竞献良策;而秦二世"刑者相半于道",虽悬重赏亦无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即"有道贤致,无道奸来"之历史明证。

末言"功成贤退,事材者不退",尤具深意。范蠡泛舟、张良辟谷,皆合"功遂身退"(《老子》第九章)之天道;而恋栈者如吴起肢解、商鞅车裂,适成反鉴。亢仓子此论,实熔儒道法三家于一炉:以道家自然为体,以儒家伦理为用,以法家制度为术,诚为先秦政治智慧之结晶。

今之治政者,当悟"待贤"非消极守株,乃在营造"皋陶喑而大理,天下无虐刑"(《荀子·解蔽》)的良性生态。若徒效燕昭王筑黄金台故事,而乏"清静""贤明"之实,终难免"叶公好龙"之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