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21|回復: 2

[史學]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10赵过代田一亩三甽㙺土附苗根深蒂固相庸挽犁力少谷多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23 20: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10赵过代田一亩三甽土附苗根深蒂固相庸挽犁力少谷多
题文诗:
武帝末年,悔征伐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
搜粟都尉.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
故曰代田,古法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
广尺深尺,曰甽且延,终亩.一亩三甽,
一夫三百,甽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
稍耨陇草,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诗曰:
或芸或芓,黍稷儗儗.除草,芓附根也.
言苗稍壮,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
能风与旱,故儗儗盛.其耕耘之,下种田器,
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
五顷,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
缦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使,
教田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从事,
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
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民或,
少牛,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
以人挽犁.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少十三亩,故田多垦.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
多旁田亩,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辅公田,
又教边郡,及居延城.是后边城,河东弘农,
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得谷多.  【原文】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贵阝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诗】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芓,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使教田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辅公田,又教边郡及居延城。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译文】
武帝末年,对征伐之事感到后悔,就封丞糊为富民侯。下令说:『目前的要务,在于致力于农业。』任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懂得种代田,一亩田开三条垄沟。每年更换垄沟的位置,所以叫代田,是一种古代的方法。后稷时开始在田间开垄沟,用两耜并在一起两人并耕,宽深各一尺叫畎,延长到亩的终端。一亩有三畎,一个劳力有三百畎,把种子就播洒在畎中。禾苗生长出叶子后,就稍稍除掉垄上的草,顺便把上培附在苗的根上。所以【诗】上就说:『有的拔草,有的培土,黍米和稷米,已是茂盛得很。』芸,是除草。芋,是培土。是说禾苗稍微壮了一点,就常常除草培土,到了盛暑,垄就没有了而根也深了,能经得住风灾和旱灾,所以就很茂盛了。代田耕耘播种的器械,都方便灵巧。大概十二个劳力有田一井一屋,所以一亩有五顷,用两人并耕,二牛三人,一年的收获经常超过不作垄沟耕作的田地每亩达一斛以上,会耕种的甚至达到两倍。赵过就派人教太常、三辅,大司农设立善于制作田器的奴仆来进行工作,制作种田的器械。
二千石派遣令长、三老、力田以及里父老中善于种田的人接收种田的器械,学习耕种和培养禾苗的方法。百姓有的苦于没有牛,失去雨后土润及时耕种的农时,所以平都令光教赵过用人拉犁的方法。赵遇上奏要求任光为丞相,教民相互雇佣来拉犁。人多的大概一天能耕三十亩,少的能耕十三亩,因此田地大多被开垦。赵过用离宫中士卒耕种宫殿内外之间的土地作为试验,打的谷都比别的田每亩多一斛以上。教家田和三辅公田,又教边郡以及居延城。这之后,边境上的城市、河东、弘农、三辅、太常的百姓都认为代田便利,用力少却得到的谷多。
【注释】1代田西汉 赵过在畎田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轮作法。将一亩地分为三份,每年轮流耕种,以保养地力,获得较高的收成。古代曾通行于北方干旱地带。
2㙺,累土。【集韻·至韻】:『㙺,累土。』
3缦田:释义:古代不作垄沟耕作的土地。
4二千石官名,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
董所 發表於 2025-7-8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所载赵过代田法考释

《汉书·食货志》所记武帝末年赵过推行代田法一事,实为汉代农业技术革新之重要文献。今就文本要义,分疏如次:

一、历史背景与政策转向
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颁布《力农诏》,标志着国家政策由"外事四夷"转向"力农富民"。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此二者皆体现"与民休息"之治国方略。班固以"悔征伐"三字,深刻揭示政策转变之心理动因。

二、代田法技术解析
其法要义有三:
1. "一亩三甽":将亩制(宽六尺、长六百尺)划分为三甽三垄,甽垄相间,各宽一尺。此"甽"(音圳)即播种沟,与"垄"形成"岁代处"轮作体系,实为后世区田法之雏形。
2. "㙺土附苗":通过中耕除草,将垄土培壅苗根,形成"根深蒂固"之效。《吕氏春秋·任地》"上田弃亩"之法,与此一脉相承。
3. "相庸挽犁":推广耦犁(二牛三人),《盐铁论》称"民相与佣挽犁",可见已形成协作生产模式。

三、农学思想价值
此法暗合"三才"之道:
天时:岁代处符合休耕原理
地利:甽垄轮作保持地力
人和:协作提高生产效率
《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称"亩增十斛",印证"力少谷多"之实效。而"根深固"之喻,更升华为治国哲理,此即班固"食足货通"之深意。

四、文献学特征
班固述农事而不溺琐碎,用"代田"二字概括革新,以"力农"诏令绾合政术农道,笔法简净。颜师古注引"代易"之说,尤得轮作精髓。后世王祯《农书》图示代田法,可与此文互证。

要之,赵过代田法实开中古精耕农业之先河,其技术细节与治国理念相融,恰体现《食货志》"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撰述宗旨。读者当由此窥见汉代"以农立国"之深意,非徒记农事而已。
梅花 發表於 2025-7-30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所载赵过"代田法"乃西汉农政之重大革新,其精要在于"一亩三甽,岁代处"的轮耕制度。此法非独技术改良,实为武帝晚年"与民休息"政策之具体实践,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代田法之技术内核
所谓"一亩三甽",乃将亩制(宽六尺、长六百尺)纵向开掘三沟三垄(甽宽深各一尺,垄高同),种子播于甽中。其妙处有三:㙺土附苗使根系深固,抗旱抗倒伏;岁代轮换(今年之垄明岁为甽)保持地力;"相庸挽犁"的协作模式提升效率。此与《周礼》"易田法"一脉相承,而操作更具系统性。

二、农政思想之转变
武帝封丞相为富民侯,诏书明言"方今之务,在于力农",标志着国家战略从征伐转向农耕。赵过任搜粟都尉推行代田,实为政府主导的农业改革。考《盐铁论》载"代田之法,力少得谷多",正合黄老"无为而治"的精髓——通过技术改良减轻民力消耗,实现"国富而民安"。

三、农学思想之突破
代田法突破传统"缦田"撒播方式,体现三大进步:其一,"根深蒂固"说暗合植物生理学原理;其二,"垄甽交替"符合土壤休养规律;其三,"相庸挽犁"开创协作生产模式。故《齐民要术》称其"亩增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四、历史意义之重估
此农政改革实为西汉中兴关键。武帝后期"海内虚耗"的困局,通过代田法等休养政策得以缓解,为昭宣中兴奠定基础。班固特录此事于《食货志》,正是彰显"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的治道要义。

要之,代田法非仅农技改良,实乃集农政思想、技术革新与社会组织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力少谷多"之效,恰印证《管子》"不夺农时则百姓富"的治国智慧,至今犹有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