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9|回復: 2

[其他] 【盐铁论】卷1本议诗解2文学修德安国礼本商末大夫市通有无铁官赡农均输足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31 12: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1本议诗解2文学修德安国礼本商末大夫市通有无铁官赡农均输足民
题文诗:
文学:古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
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伐之,屯戍备之,
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
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
盐铁始张,利官给之,非长策故,罢之为便.
大夫曰古,立国家者,开本末途,通有无用.
市朝以,一其,致士民,聚万货,
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经有:
有无,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
商不出则,宝货绝也.农用乏则,谷不殖也;
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以通委财,
而调缓急.罢之不便.四民分业,交能易作.
日中而市,通无化有.文学:导民以德,
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
义而趋利,趋利则民,交于道而,接于市也.
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
百姓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
民欲,菽粟货财.市商不通,无用之物,
不作,无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滞工,
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大夫:
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
器械不备.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
商工不备.陇蜀,丹漆旄羽,荆扬,
皮革骨象;江南,柟梓竹箭,燕齐,
鱼盐旃裘;兖豫,漆丝絺纻,养生送终,
必具,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
为舟楫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
致远穷深,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
建铁官以,赡农用具,开均输法,以足民财;
盐铁均输,万民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

【原文】

  文学曰:古者贵以德而贱用兵。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废道德而任兵革,兴师而伐之,屯戍而备之,暴兵露师以支久长,转输粮食无已,使边境之士饥寒于外,百姓劳苦于内。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故以罢之为便也。
  【注释】语见【论语·季氏篇】。
  任:用。兵革:武器,盔甲。这里指军队、武力。
  张:设立。利官:主管财利之官,指盐官、铁官、均输官等。
 【译文】文学说:古时候崇尚以德服人而鄙视武力征服。孔子说:『远方的人不肯归服,就修治礼乐德政招他们来。已经来了,就使他们安心住下。』现在废弃道德而任用武力,出兵去攻打他们,屯田驻军来防备他们,长期陈兵于外,无休无止地转辗运输粮食,使边境的将士在外挨饿受冻,百姓在国内劳苦备战。实行盐铁官营,设置掌管财利的官吏来供给边防费用,这决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还是把这些废除为好。

【原文】

  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
  【注释】市朝:集市,市场。一其求:统一解决需要。
  引文见【易·系辞】。
  出:发展。乏:原作『乖』,卢文弨引【大典】本,明初本、华氏活字本作『乏』,【意林】三、【通典】十一、【通考】二○、【盐政志】引都作『乏』,今据改正。殖:繁殖,即增产。
  匮(ku@):缺乏,不足。
  委财:积压的财物。调缓急:调济急需的意思。缓急,这里是偏义复词,只用『急』的意思。
     【译文】大夫说:古代建立国家的人,开辟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途径,沟通物资有无。通过市场统一解决各方面的需求,招来四方百姓,聚集各种货物,使农民、商人,工匠都能在这里得到各自所需的东西,互相交换之后便各自回去。【易经】上说:『交流产品,互通有无,这样就可以使老百姓努力生产。』因此,手工业不发展,农具就缺乏;商业不发展,物资就不能流通。农具缺乏,粮食就不能增产;物资不流通,政府财政就困难。所以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法,正是为了流通积压的货物,供给急切的需要,废除它,是不行的。
【原文】

  文学曰: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俗薄则背义而趋利,趋利则百姓交于道而接于市。【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礼义防民欲,实菽粟货财。市,商不通无用之物,工不作无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滞,工所以备器械,非治国之本务也。

  【注释】今本【老子】无此语。【老子】,古代道家的著作,相传是老聃(dan)作的,又名【道德经】。躁:焦急不安,这里指急于求利。
  实,充实。菽(sh&):豆类。粟:小米。『菽粟』,指粮食。
【译文】文学说:用仁德教导百姓,百姓就会变得敦厚;用财利引诱百姓,风俗就会变得鄙薄,风俗鄙薄,百姓就违背仁义而追求财利,追求财利,百姓就奔走往来于道路上和集市中。【老子】上说:『贫穷的国家似乎有多余的财富。』其实并非如此,而是百姓欲望太多,急于求利的缘故。因此,高明的执政者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用礼义来防止百姓的贪欲,以充实粮食和货财。在集市上,商人不贩卖无用的货物,工匠不生产无用的器具。所以,商业只是用来流通积压的货物,手工业只是生产各种用具,它们都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事业。
【原文】
  大夫曰:【管子】云:『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器械不备也。  有山海之货而民不足于财者,商工不备也。』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养生送终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致远穷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铁官以赡农用,开均输以足民财;盐、铁、均输,万民所戴仰而取给者,罢之,不便也。【译文】大夫说:【管子】上说:『国家有肥沃富饶的土地,而百姓还吃不饱,是由于生产工具不完善;有山林大海出产的各种物品,而百姓仍然经济不富裕,是由于工商业不发达。』陇、蜀两郡的朱砂、大漆、牦牛尾和鸟羽,荆、扬两州的皮革、兽骨和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和毛竹、箭竹,燕、齐两地的鱼、盐、毡子和皮袄,兖州、豫州出产的漆、丝、葛布和麻布,都是人们养生送死的必需品。这些东西,都是要靠商业来流通,靠工匠来制作。所以,圣人制造船、桨,通行于江河峡谷,驾御牛马,通行于山陵内陆;甚至到达边远地区,深入穷乡僻壤,为的是流通各种货物,便利百姓。所以,武帝设置铁官,以供应农业需要的用具,实行均输,使百姓富裕;盐铁、均输政策是全国人民所拥戴并赖以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废除它,是不行的。

  【注释】今本【管子】无此引文。
  陇:汉陇西郡,今甘肃省一带。蜀:汉蜀郡,今四川省一带。丹:朱砂。旄(mao):牦牛尾。
  荆:今湖北省一带。扬:今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地区。骨象:兽骨、象牙。柟(nan),同『楠』,即楠木。梓(z0):梓木。箭:箭竹,杆细而硬,可做箭杆。燕齐:战国时国名。燕,今河北省北部一带。齐,今山东省北部一带。旃(zhan):同『毡』,即毡子。裘:皮袄。
  兖(yan):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及河南东部。豫:豫州,今河南省一带。絺(ch9):细葛布。纻(zh)),纻麻织成的布。
  楫(j0):船桨。
  服:使用,驾御。
  陵:丘陵。陆:平地。
  交:流通。庶物:各种各样的货物
当理 發表於 2025-6-26 17:36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本议篇文学论政之微义析

(一)德政与兵戎之辨
文学之士所倡"古贵以德而贱用兵"之说,实承孔子"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之教。此语出《论语·季氏》,乃先秦儒家处理夷夏关系之核心要义。考《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晋文公"一战而霸,文之教也",正见武功必以文德为根基。西汉昭帝时,匈奴屡犯边境,朝廷或主征伐,或倡和亲,文学之士以"暴兵露师,以支久长"为戒,实暗合《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之旨。

(二)盐铁官营之制度困境
文中"铁官赡农"、"均输足民"之策,乃桑弘羊平准法之具体施行。《史记·平准书》载"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然文学斥其"与民争利",此论源自《大学》"财聚则民散"之训。考《汉书·食货志》,武帝时盐铁官营虽增国库,然"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可见制度施行确有扰民之弊。文学主张"市通有无",实本《周易·系辞》"日中为市"之古制,强调民间自然经济之调节功能。

(三)礼本商末之经济伦理
"大夫市通有无"之说,暗含儒家义利之辨。《孟子·梁惠王上》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而《盐铁论》中大夫派主张"开本末之途",文学则坚持"礼义者国之基也"。此争实关涉汉代经济思想中"本末"定位,司马迁《货殖列传》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恰与文学"修德安国"说形成张力。值得注意的是,文学虽重德教,亦未全废功利,其"均输足民"主张仍见务实精神。

(四)当代启示
文学之士所陈之议,于今犹有深意。其强调经济政策当以养民为本,警惕国家垄断之弊,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修文德以来远人"之论,更为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提供东方智慧。班固《汉书·公孙弘传赞》谓"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盐铁会议之辩论,恰见汉代思想界之活力。

要之,本议篇所载文学之论,非迂阔空谈,实为融合儒家德治理念与务实经济主张的治国方略。其言约义丰,既守"君子喻于义"之原则,复具"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变通智慧,堪称汉代经世思想的精粹所在。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6-29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本议篇文学论政之微义探赜

《盐铁论》首卷"本议"所载文学之言,实为西汉昭帝时期儒生政治理想之精要表述。其言"古贵以德而贱用兵",非徒引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之说,实暗含对武帝以来开边政策之深刻反思。考其立论之基,当从三代王道政治与霸术之辨入手,方得要领。

一、德政为本:礼乐文明的治道传统
文学所称"贵德贱兵"之说,实本于《尚书·大禹谟》"帝德广运"之教。周代"六艺"教育体系以礼乐为先,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之论(《论语·季氏》),正是对此传统的承继。贾谊《新书·过秦论》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已开汉代儒生批判严刑峻法之先声。文学所谓"废道德而任兵革",正是对武帝任用酷吏、兴师征伐之政的针砭。

二、盐铁官营与王道经济之冲突
文中"暴兵露师以支久长"之叹,当与桑弘羊推行的盐铁专卖政策相参看。《管子·海王》虽有官山海之议,然齐桓公之世仍以"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为美。文学主张"市通有无",实本《周易·系辞》"日中为市"的自然经济观,与《孟子·公孙丑》所言"关市讥而不征"的王道理念一脉相承。西汉盐铁官营虽充实国库,然与"王者不殖货利"(《礼记·大学》)的古训相悖。

三、均输平准与民本思想的张力
"均输足民"之策表面合乎《周礼》泉府调节物价之意,然实践中易流为与民争利。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言"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正是儒家经济伦理的精义。文学强调"铁官赡农",实欲回归《孟子》"制民之产"的养民之道,与商鞅"利出一孔"(《商君书·弱民》)的强国逻辑形成对照。

要而论之,文学之议非仅经济政策之争,实关涉治国根本方向。其以"修德安国"对应"任兵革",以"礼本商末"矫正"大夫市通",皆体现汉儒试图以经学理想规范现实政治的用心。桓宽将此论置于卷首,正见盐铁之议本质乃王道与霸道之辨。今日观之,其中关于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辩证思考,仍不失其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