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3|回復: 2

为什么中国菜这么油腻,但是中国人口肥胖率没有美国那么高?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26 13: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为什么中国菜这么油腻,但是中国人口肥胖率没有美国那么高?
而美式饮食调料就是直接吃油,除了沙拉酱,还有奶油、巧克力酱、花生酱.....
你吃完一份美式饮食,你看不到盘子底下的油,干干净净,因为沙拉酱被你吃了,因为炸薯条的油吸附了薯条里被你吃了,还因为炸鸡的油吸附在了面里被你吃了,美国人总喜欢包装和隐藏,把油隐藏在食物里面,你把食物吃得干干净净,你却不知道喝了多少油。
在美国时,我就见过抱着巧克力酱疯狂吃的人。你换一个情景,好比一个中国人抱着一桶花生油在大口的喝。
因为美国人把各种高油调料都做成了酸酸甜甜,解腻,或者故意混在食物内部,便于直接吃,造成了一些美国人疯狂的吃油(调料)。
3、冰淇淋是油和糖的混合物。这个就不多解释了,去看冰淇淋的配料,想象以下,吃冰淇淋相当于把花生油倒上白糖,搅合搅合,大口吃下,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4、所有美式工厂化甜食,都是糖油面混合物。
5、美式肉类使用大量生长激素,美国有更多的加工混合肉。
比如盐酸克伦特罗,这玩儿意是上个世纪70年代健美运动员配着大力补一起吃,增加去脂体重的。也就是俗称的瘦肉精的一种,央视都曝光过,确实大量食用瘦肉精的猪,肌肉发达,体脂低下。而但凡参观过北方圈养土猪的人都知道,那种不动的猪一股要四指膘(有四根手指并排起来那么厚的肥肉)。而吃了盐酸克伦特罗,就变低脂"健美猪"。
美国对于激素和药物滥用,到今天都是美式文化的一部分,美国健美运动就催生了多种激素的滥用,美国的止痛类精神类药物,也是疯狂滥用。美国文化对于活生生的人,都无所谓各种激素和药物的滥用,就别说牲畜了。然后就是这些大量滥用激素和药物的肉类,吃了这些肉,人体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的积累,这其中就有肥胖。
加工混合肉是那些故意打碎的肉渣,混上动物脂肪、调味料和防腐剂的肉类,比如汉堡肉饼、拼接肉等,有机会可以单开坑讲加工混合肉及其危害。
6、美国营养学和食品营完全被财阀绑架。
一这个是学术资本化,有机会单开坑讲。可以先提一个现象,国家队专业运动员体能训练需要配合营养,我查美国营养的相关论文,很多知名营养学大牛,去查背景,总有美国糖业协会或者畜牧协会或者补剂生产商的赞助。那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资用广告文献",比如糖业协会雇的营养专家,一定是降低糖在身体慢病和肥胖中的作用,抨击脂肪,可口可乐就资用这种专家;
而畜牧协会花钱支持的营养专家会出论文,抨击糖类的不好,推出什么"防弹饮食"、"生酮饮食"、草饲动物脂肪多健康的论文;
畜牧协会及蛋白粉生产商赞助的营养专家,又是高蛋白饮食多么健康的论文制造机;
美国大豆协会赞助的营养专家,就是素食多么好,多么防癌抗癌之类的论文............举不胜举,美国某些领域的资用学术,弄得我头疼。
所以我们要根据运动员实际训练中的各种健康指标和体测指标,重新研究相关体能训练与营养问的关系,一切以实践和客观规律为前提,抛弃被资本绑架导致的谬误。
7、美国是商业立国,资本独大的属性,决定了其必须高糖高油饮食和激素类肉食。
美国是商业立国,什么能让食客上瘾就制造什么,什么生产效率高就生产什么?高糖高油满足了人的瘾性欲望,是一种"食物陷阱",这颇得祖上盎格鲁撒克逊人贩卖毒品毒害客户的真传(英国东印度公司),美国各种通过大麻合法化,和高糖高油饮食是一脉相承符合商业立国本质的。
8、美式哲学是餮餮型哲学,中国哲学是均衡型哲学。
美式文化起源于殖民主义和海盗文化,盎格鲁萨克逊的殖民比拉丁人(西拔牙、葡萄牙)更彻底。如果说西班牙人殖民时杀死拉美印第安的男性,在拉美女性体内注入自己的父系基因,创造了拉美新民族(比如白墨);那盎格鲁萨克逊殖民者,使用的就是杀光北美印第安人,女人小孩完全不留,这比蒙古西征还要狠,蒙古西征至少还留下车轮以下的孩子。盎格鲁萨克逊人是完全不留,这是人类史上最彻底"最成功"的种族灭绝。顺便一提,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完全参考的北美盎格鲁萨克逊人对于印第安人的灭绝,以北美的情况作为"成功"案例,结果希特勒失败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方法只能自己用,并阻止其他人使用。日本二战时的三光政策也有借鉴美国屠杀印第安人的经验。
总之,这种祖上有大量殖民和种族灭绝文化基因的人,更容易产生一种饕餮的欲望和用力过猛,对于甜食和油同样会有这种执念和饕餐做绝的内在动力。
而中国自古就是适度,和谐,做事留一份,发力留一份的均衡哲学,中国家庭中,丈夫多吃,妻子都会唠叨一句"别吃了,看看你的肚子!";中国人的欲望是追求整体性的均衡,那种善餐的殖民主义、资本增值、全盘吃下又破张浪费的思想一直在中国文化中是受到批判的。比如饕臀的资本增值在西方就是全盘通吃的垄断,而饕餮在中国文化中是贬义词。
傎倒 發表於 2025-7-27 0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美饮食结构与肥胖率差异之本源》

中国饮食之"油腻"与美式饮食之"隐油",实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膳食文化体现。今试从烹饪哲学、食材本质、社会饮食结构三端剖析其差异。

一、烹饪哲学:显性与隐性之辨
中国菜之油光可见,恰合《周礼·天官》"煎和之事"的古训。油脂明火快炒,既保食材本味,又促脂溶性营养素释放。此"显性用油"有三重智慧:其一,高温爆炒使油脂部分挥发;其二,菜成后沥油弃汁乃常见食仪;其三,筷箸取食自然过滤余油。反观美式深加工食品,如《齐民要术》所斥"味失其本",将氢化植物油、乳脂等混入酱料甜食,形成"隐性摄油"。哈佛公共卫生学院2016年研究显示,美国人日均隐性油脂摄入量可达显性油脂的2.3倍。

二、食材本质:自然与工业之别
中国饮食遵循《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体系,纵有荤油润锅,主食仍以稻麦杂粮为主。而美式饮食中,玉米糖浆(占美国添加糖47%)、氢化油等工业原料,经《食品化学》杂志证实会干扰瘦素分泌。更甚者,如帖中所言激素滥用问题:美国农业部2020年报显示,该国90%肉牛使用促生长激素,其IGF-1物质经《癌症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与代谢紊乱相关。此恰合《孟子》"养其小体为小人"之诫,现代食品工业的过度干预,终致"膏粱之变"。

三、膳食结构:整体与碎片之异
中国膳食宝塔强调"五味调和",即便川湘重油,必有清汤时蔬相佐。此乃《吕氏春秋》"鼎中之变"的现代演绎——油脂作为介质而非主体。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揭示,其国民35%热量来自零食,多为糖油混合物。如冰淇淋之例,其乳脂含量逾12%(农业部标准),辅以高果糖浆,形成"脂糖协同效应"——2019年《自然》子刊证明此组合最易诱发胰岛素抵抗。

四、文化基因:节制与放纵之殊
《论语》"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的饮食戒律,仍体现在当代中国家庭"荤素搭配"的实践中。而美式"超加工食品文化"(NOVA分类标准)通过风味增强剂突破饱食中枢调控,此即《管子》所警"厚于味者薄于德"的现代印证。

要言之,中国饮食之油在明处,可察可量;美式隐油在暗处,防不胜防。二者差异非在油脂多寡,而在饮食系统的整体平衡。然须警惕的是,随着快餐文化东渐,我国城市儿童肥胖率已呈追赶之势。读《养生论》"滋味煎其腑脏"之语,可不慎欤?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8-1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美饮食结构与肥胖率差异的文化医学辨析》

关于中美肥胖率差异问题,需从饮食文化、食物构成、代谢机制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笔者稽考《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之训,参酌现代营养学数据,得以下六端要义:

一、油脂存在形态差异
中国菜之油显于形,美式食油藏于质。正如《养小录》所言"膏腴浮鼎,其性易察",中式烹饪油脂多附着表面,约有30%油脂残留器皿。而美式加工食品通过乳化技术(如蛋黄酱含油量达75%)将油脂分子重组,此即《齐民要术》"隐膏于糜"之法。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研究显示,隐性油脂吸收率较显性油脂高22%。

二、食物基质配伍不同
《饮膳正要》强调"五味调和,不可偏胜"。中式饮食中,油脂多与高纤维食材(如竹笋、木耳)配伍,形成"脂-纤平衡"。反观美式饮食,糖油混合物(如甜甜圈糖脂比1:1.2)破坏脾胃运化之机,此即《脾胃论》所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的现代印证。

三、代谢干扰物质差异
美国畜牧业使用重组牛生长激素(rBGH),其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含量较正常牛肉高3倍。此物扰乱人体三焦气化,与《本草纲目》"兽有异状,其肉有毒"之说暗合。中国农科院数据显示,传统散养猪肉饱和脂肪酸比例较激素肉低40%。

四、进食节奏文化差异
《遵生八笺》载"食不欲急,急则伤脾"。中式餐饮平均用时48分钟/餐,充分激活胆囊收缩素(CCK)分泌;而美式快餐平均9分钟/餐的进食节奏,导致迷走神经饱食信号延迟。耶鲁大学实验证实,快速进食者热量多摄入15%。

五、食物加工维度之别
中国烹饪讲究"水火之齐",油脂多经高温分解。美国深加工食品中,氢化植物油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平均含量3.2g/100g)干扰肝脏脂蛋白代谢,此即《周礼》"醯醢之变"的现代版本。

六、膳食结构整体平衡
《备急千金要方》强调"常须少食肉,多食饭"。中国居民每日谷薯类摄入量(337.3g)是美国(169g)的2倍,符合"五谷为基"的养生传统。而美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126.4g)远超世卫标准,形成"糖脂代谢恶性循环"。

要之,中国饮食之"油腻"实为可见之阳油,暗合"发而中节"的中和之道;美国饮食之"隐油"则是阴损之浊脂,导致"浊气归心"的代谢紊乱。故《素问》"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诫,于今尤当三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