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44|回復: 2

[道学研究] 谭峭【化书】卷3德化诗解4常道仁义正己感喜君子非感非喜太医观国知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9 17: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峭【化书】卷3德化诗解4常道仁义正己感喜君子非感非喜太医观国知臣
题文诗:
藏于人者,谓之机也,奇于人者,谓之谋也.
殊不知,道德之机,众人所知;仁义之谋,
众人所无.是故,赏罚之教,则邪道进,
有亲疏分,则小人入.弃金于市,盗不敢取;
询政于朝,谗不敢语,天下至公.画者不敢,
易于图象,易之,必有咎也.刻者不敢,
侮于本偶,苟侮之则,必贻祸也.始制作,
要敬于我,寘祸于我.是故张机,者用于机,
设险者死,于险也而,建功者其,终辱于功,
立法者其,卒罹于法.动一窍则,百窍相会,
举一事则,万事有害,故此所以,机贵乎明,
险贵乎平,功贵无状,法贵无象.能出刻画,
者可以名,之为大象.夫酒醴者,迫之饮愈,
不饮恕之,饮愈欲饮.故抑人者,抑之,
容人者,容之;贷其死者,乐其死也;
贷其输者,乐其输也.所以民盗,君德君盗,
民之力也.能知反覆,道者可居,兆民之职.
侯者人贵,金者人重,众人封公,而得侯者,
不美众人,分玉而得,金者不乐.是故赏不,
可妄行恩,不可妄施.其当由为,争夺之渐,
其不当即,为乱亡基.故我自卑,赏不能大,
我自俭则,恩不得奇.历观乱亡,史皆骄侈,
皆由恩赏,之所为也.民不怨火,而怨使之,
禁火也者;民不怨盗,而怨使之,防盗也者.
是故济民,不如不济,爱民不如,不爱之也.
天有雨露,所以招怨;神受祷祝,所以招谤.
禁民火不,如禁心火,防人盗不,如防我盗,
养民如是.政者正也,正己真情,无为而治.

化书之57:谗语
【原文】

藏于人者谓之机,奇于人者谓之谋。殊不知道德之机,众人所知;仁义之谋众人所无。是故有赏罚之教则邪道进,有亲疏之分则小人入。夫弃金于市,盗不敢取;询政于朝,谗不敢语,天下之至公也。
【译文】
隐藏起来引而不发的东西对人来说被称之为机,出奇制胜的东西对人来说被称之为谋。殊不知道德所隐藏起来引而不发的东西是什么众人都已经知道了,但是仁义出奇制胜的东西是什么众人都不知道。因此有了赏罚制度则有了歪门邪道,有了亲疏远近之分则有了奸诈之人乘机介入。若将金钱丢弃在大街上,无人敢去拾取;君王在朝堂上向众位大臣商讨政务,奸佞之人不敢进谗言候,天下就达到最公正状态。

化书之58:刻画

【原文】

画者不敢易于图象,苟易之,必有咎。刻者不敢侮于本偶,苟侮之,必贻祸。始制作于我,又要敬于我,又寘祸于我。是故张机者用于机,设险者死于险,建功者辱于功,立法者罹于法。动一窍则百窍相会,举一事则万事有害,所以机贵乎明,险贵乎平,功贵乎无状,法贵乎无象。能出刻画者,可以名之为大象。
【译文】
作画的人不敢漫不经心于自己绘画的图像,若漫不经心,则必然有过失;雕刻的匠人不敢侮辱自己雕刻的雕像,若侮辱了,必然留下祸患。一开始是由我制作出来的,我还要尊敬它,它还会给我带来祸害。因此,使用计谋的人被自己计谋所伤,设置陷阱的人被自己设置的陷阱所陷,立下功劳的人被自己的功劳所害,立法的人最终被自己所立的法律制裁。变动一件事情的关窍则有成百件事情的关窍发生变化,发动一件事情则对千万的事情有损害。所以计谋重要的地方在于公开,陷阱重要的地方在于普通,功劳重要的地方在于没有凭证,法律重要的地方在于没有条律。能高出像雕刻和画像这样境界的,就可以称之为大家。

【注释】

寘(zhì):安排,放置

化书之59:酒醴
【原文】

夫酒醴者,迫之饮愈不饮,恕之饮愈欲饮。是故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贷其死者乐其死,贷其输者乐其输。所以民盗君之德,君盗民之力。能知反覆之道者,可以居兆民之职。
【译文】
对于喝酒的人来说,越是强迫他喝酒,他就越是不愿意喝,越是不让他喝酒,他就越是想要喝。因此欺负别人的人也会受到别人的欺负,宽容别人的人也得到别人的宽容;死罪得到宽恕的人死的心甘情愿,输钱得到豁免的人输的心甘情愿。所以百姓依靠君王的德行,君王依靠百姓的力量。能知道君王和百姓之间相互关系的人,可以就任管理百姓的职位。

【注释】

贷:饶恕,宽恕

化书之60:恩赏
【原文】

侯者人所贵,金者人所重,众人封公而得侯者不美,众人分玉而得金者不乐。是故赏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其当也由为争夺之渐,其不当也即为乱亡之基。故我自卑则赏不能大,我自俭则恩不得奇。历观乱亡之史皆骄侈,恩赏之所以为也。

【译文】
王侯被人们尊重,金钱被人们看重,众人在分封时得到了王侯之位的并不感到欢欣,众人在分珠玉时得到金钱的并不感到喜悦。因此奖赏不可以滥发,恩宠不可以滥施。赏罚使用恰当的,就成为争权夺利的发端;使用不恰当的,就成为引发国家动乱导致亡国的祸源。因此对自认卑微的,奖赏不能过大,对自身节俭的,恩宠不得特殊。历史上动乱亡国的,都是因为骄奢淫逸,君王恩宠奖赏滥为所造成的。

化书之61:养民
【原文】

民不怨火而怨使之禁火,民不怨盗而怨使之防盗。是故济民不如不济,爱民不如不爱。天有雨露,所以招其怨;神受祷祝,所以招其谤。夫禁民火不如禁心火,防人盗不如防我盗,其养民也如是。
【译文】
百姓并不怨恨火,而怨恨那些禁止百姓使用火的;百姓并不怨恨盗贼,而怨恨那些使得百姓防范盗贼的。因此救济百姓不如不救济,爱护百姓不如不爱护。天上因为有雨水,所以招致怨恨;神明因为接受百姓的祷祝,所以招致诽谤。禁止百姓使用火不如消除百姓心里的不满,防范盗贼的偷盗不如防范来自内部的偷盗。这也就是管理百姓的方法。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6-11 05:03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德化》章义疏解
谭峭《化书》卷三《德化》篇,以“道德之机”与“仁义之谋”为枢要,阐发治世之本在于化民成德,而非权术操控。此段文字虽简,然深蕴黄老思想,今试析其义理。

一、道德之机与仁义之谋
文中谓“藏于人者谓之机,奇于人者谓之谋”,世人常以权谋机变为能事,然谭峭直言“道德之机,众人所知;仁义之谋,众人所无”。此语直指人心:道德乃天性所具,如《老子》云“大道甚夷,而人好径”,非道德隐微,而是世人舍本逐末。仁义之谋所以“无”,因其非外铄之术,而是内化之德。《孟子·离娄》言“仁者爱人,义者循理”,正与此呼应。

二、赏罚之教的局限
“赏罚之教兴,则邪道进”一句,揭示法家工具理性之弊。谭峭承道家“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之旨,指出赏罚虽能制行,不能化心。若统治者以刑名驭下,则民必“免而无耻”(《论语·为政》),甚而投机成风。此与《庄子·天地》中“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的警示同出一辙。

三、正己感物的德化之道
“太医观国知臣”之喻,暗合《黄帝内经》“上医治国”之理。君子治国,当如良医察本,以自身德行为感召。《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谭峭所言“非感非喜”,正是超越功利性回应,臻于“不言而教”之境。此即《周易·咸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之深意。

结语
《化书》此章以“常道”为体,以“仁义”为用,批判工具化治理,主张回归德性本源。其思想脉络上承老庄“无为而化”,下启宋儒“性即理”之说,于今日社会治理尤具镜鉴意义——制度若不以道德为根基,终将沦为“机谋”之戏,而失其化成天下之真义。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经解经,融贯儒道,以义理分析为主,兼顾文本语境,力求呈现谭峭思想之精微。学者若欲深究,可参《云笈七签》所载谭峭生平,及《化书》与《无能子》之思想关联。
当理 發表於 2025-7-30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谭峭《化书·德化》义疏:常道仁义与君子之德

谭峭《化书》卷三《德化》篇,以“机”“谋”为喻,剖判道德仁义之本,其言曰:“藏于人者谓之机,奇于人者谓之谋”,然世人多执权术之末,而昧道德之根。此章旨归,正在揭橥常道之公、仁义之正,以明君子“非感非喜”之境,进而通太医观国、知臣审势之智。

一、道德之机:常道为公,仁义在正己
“道德之机,众人所知”者,盖因天道自然,不假造作。谭峭以“机”喻道德之发用,非私智可藏,乃“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常理。如《老子》云“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世人逐奇谋巧智,反失其本。故“仁义之谋,众人所无”,非谓仁义不可行,乃警人勿以功利心求仁义。若以赏罚为教,则如《庄子》所谓“仁义之端,是非之涂”,徒启机心而长邪道。谭峭此论,实承黄老“无为而化”之旨,谓正己则物自感,德盛则民自归。

二、君子之德:非感非喜,大中至正
“君子非感非喜”一句,尤见谭峭深意。感喜者,情动于外;君子则“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其心与道冥合,不随外境迁流。如《周易·咸卦》象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君子以虚受物,故能“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此即“太医观国”之喻:良医察脉而知病源,圣君观俗而识治乱。谭峭以医道比治国,暗合《内经》“上工治未病”之理,强调君子当以德化民,防患未萌,非待弊生而后矫之。

三、知臣审势:道德为体,权变为用
末句“知臣”之论,当与“太医”并观。君道如医,臣道如药,必明阴阳虚实之势,方能任贤去邪。然谭峭特申“道德仁义”为先,盖因权谋若无德为本,则如《化书·术化》篇言“术不可久,诈不可长”。昔诸葛亮“澹泊明志”之训、范仲淹“先忧后乐”之怀,皆本于此。可知谭峭虽言机谋,终归“以德化术”之旨,与儒家“正心诚意”、道家“无为而治”殊途同归。

结语
《德化》此章,以“机谋”为引,实则破执显真:道德非外铄之具,仁义非矫饰之资。君子守常道而应万变,正己身以化天下,斯为谭峭“神化”之境。读是书者,当如太医之察脉、明君之观国,于纷纭世相中见其本根,方不负峭公“化民成俗”之深心。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