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83|回復: 2

[道学研究] 谭峭【化书】卷1道化诗解8神交合天廓心和神接民大含大人知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7 17: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峭【化书】卷1道化诗解8神交合天廓心和神接民大含大人知机
题文诗:
牝牡之道,龟龟相顾,以神交也;鹤鹤相唳,

以气交也.盖由情爱,相接所以,神气可交.

是故大人,大其至道,以合天地,廓其心胸,

以符至真,融其正气,以生万物,和其至神,

以接兆民.我心熙熙,民心怡怡.心怡兮不,

知其所思,形惚惚兮,不知所为.若一气之,

和合若一,神之混同,若一声之,哀乐若一,

形之穷通.安用旌旗,安用金鼓,安用赏罚,

安用行伍?斯可以将,天下之兵,灭天下敌.

是谓神交,之至道也.真情自神,无为而治,

正心诚意,情怀天下.虚以化神,神以化气,

气以化形,形气相乘,而以成声.耳非听声,

声自投之;谷非应响,响自满之.耳小窍也;

谷大窍也.山泽小谷;天地大谷.一窍鸣则,

万窍皆鸣;一谷闻则,万谷皆闻.声以导气,

气以导神,神以导虚;虚以含神,神以含气,

气以含声.声气形以,相导相含,虽秋蚊之,

嗡嗡苍蝇,之营营也,无所不至.由此知之,

虽丝毫虑,必有所察;虽啾嚓言,必有所闻.

唯大人也,能知其机,天地莫见,阴阳莫知,

鬼神莫窥.夫何故哉?道德仁义,之所为也.

虚怀若谷,空含万有,真情遍在,情通宇内.

化书之23:神交

【原文】

牝牡之道,龟龟相顾,神交也;鹤鹤相唳,气交也。盖由情爱相接,所以神气可交也。是故大人大其道以合天地,廓其心以符至真,融其气以生万物,和其神以接兆民。我心熙熙,民心怡怡。心怡怡兮不知其所思,形惚惚兮不知其所为。若一气之和合,若一神之混同,若一声之哀乐,若一形之穷通。安用旌旗,安用金鼓,安用赏罚,安用行伍?斯可以将天下之兵,灭天下之敌。是谓神交之道也。

【译文】

动物之间的雌雄和合的方式,就像乌龟与乌龟之间相互吸引是通过意识进行交流的,也像白鹤与白鹤之间相互吸引是通过鸣叫进行生命元气交流。这都是由于相互之间情爱相投,所以意识和生命元气可以交流。因此道德高深之人将自己的行为合乎天地运行规律,空阔自己的心胸与虚无相符,生命元气融入意识有利生长万物,意识内敛便于与百姓混合为一体。心地平和静宜,不去做任何事情;百姓心里安适自得,不在意自己所处的地方和状态。心里安适自,什么也不去想,形体轻盈飘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像是所有的元气融合为一种元气,就像是所有的意识混合成一个意识,就像是所有的喜怒哀乐声音都成为了一种声音,就像是所有的阻隔与通畅都集中到一个形体上。不需要用旌旗召唤,不需要用鼓声催促,不需要用奖赏与刑罚,也不需要用军队,就可以用天下所有可以使用的力量为军队,去消灭天下所有的敌人。这就是所说的神交之道。

化书之24:大含

【原文】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气相乘而成声。耳非听声也,而声自投之;谷非应响也,而响自满之。耳,小窍也;谷,大窍也。山泽,小谷也;天地,大谷也。一窍鸣,万窍皆鸣;一谷闻,万谷皆闻。声导气,气导神,神导虚;虚含神,神含气,气含声。声气形相导相含,虽秋蚊之嗡嗡,苍蝇之营营,无所不至也。由此知之,虽丝毫之虑,必有所察;虽啾嚓之言,必有所闻。唯大人之机,天地莫能见,阴阳莫能知,鬼神莫能窥。夫何故?道德仁义之所为。

【译文】

虚无中产生意识,意识衍化产生生命元气,生命元气衍化养育出形体,形体与元气相互叠加产生声音。耳朵并非要听声音,而声音自己投入到耳朵中来;山谷并非要回应声响,而响声自己充满整个山谷。耳朵是小窍,山谷是大窍。山川河流是小窍,天地是大窍。一个窍发出声响,万千个窍都会有声响;一个山谷听到声响,万千山谷都听到声响。声音传导着元气,元气传导这意识,意识传导着虚无;反过来虚无里含有意识,意识里含有元气,元气里含有声音。声音、元气、形体相互传导和包含,尽管秋天蚊子的嗡嗡声音和苍蝇的营营声音很小,依然能够传到每一个角落。由此可知,即使是一丝一毫的微小计谋,也必然会被别人察觉到,即使是很细微很隐秘的言语,也必然会被别人听到。唯独道德高深的圣人,其心机即使天地也无法预见,穷尽阴阳也不能知道,鬼神也无法窥视。什么原因呢?无他,道德仁义的作用而已。

【注释】

啾(jiū])动物细小的声音;

嚓(cā)物体与物体相擦而过时发出的一种声响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6-27 18:46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神交》阐微
谭峭《化书》以“化”为枢机,揭橥万物相通之理。卷一道化篇“神交”一章,尤重天人感应、形神互契之道,今试析其要义。

一、神气交感之本
“龟龟相顾以神交,鹤鹤相唳以气交”,谭峭以龟鹤喻牝牡交感之异相:龟性静而神凝,故以目接;鹤性动而气扬,故以声应。二者虽殊途,然皆因“情爱相接”而致神气交融。此即《周易·咸卦》“感而遂通”之妙——万物交感,非徒形迹,实由神气潜运。

二、大人合道之境
“大人”者,体道之圣人也。其道大而合天地,心廓而符至真,气融而生万物,神和而接兆民。此四句层层递进:
1. 合天地:法自然之广大,如《庄子》言“与天地精神往来”;
2. 符至真:心虚无物,似《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3. 生万物:气化流行,若《管子》“精气化物”之说;
4. 接兆民:神化无方,同《孟子》“上下与天地同流”。

“我心熙熙,民心怡怡”者,乃主客泯然一体之态。心无所营,形无所执,如《列子》所谓“形若槁木,心若死灰”,终达“一气和合、一神混同”之境。

三、无为治世之喻
谭峭以“旌旗、金鼓、赏罚、行伍”为喻,批判世俗权谋之术。盖圣人以神交天下,不假外物:
声气相导:如谷响共鸣,“一窍鸣则万窍皆鸣”,此即《阴符经》“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之机;
虚神相含:由声导气,由气导神,由神导虚,终至“虚含神,神含气,气含声”,形成形、气、神三重循环。

四、显微无间之机
末段阐发“机”之精微:秋蚊苍蝇之声虽细,然“声气形相导相含”,故无远弗届。此暗合《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之理。唯大人能察此几微,因其所为皆本于道德仁义,故能“天地莫见,阴阳莫知”,如《周易》所言“阴阳不测之谓神”。

结语
谭峭“神交”之说,融摄道家虚静、儒家仁德、阴阳家感应,其核心在“以神化形”。所谓“灭天下之敌”,非武力征伐,实指以神气消弭对立,复归太和。此即《化书》名“化”之真谛——万物皆化于无形,而真情通贯宇宙。学者当体其虚谷含容之心,以契“大含大人”之境。

(全文798字)
南桥净士 發表於 2025-7-31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神交》阐微
谭峭《化书》以“化”为枢,揭橥万物相通、形神互济之理。《神交》一章,尤重“神气交感”之旨,其文虽简,而义理深弘,今试析之。

一、神气交感之本
“龟龟相顾以神交,鹤鹤相唳以气交”,谭峭以龟鹤喻牝牡之道,揭示生物交感之两极:龟性静而神凝,鹤动而气扬。神交者,无形之契合;气交者,有声之共鸣。二者皆因“情爱相接”而达“神气可交”,此乃自然之道。盖情为神气之媒,万物因情而感,因感而化,此即《周易》“感而遂通”之妙。

二、大人合道之境
“大人”者,体道之圣人也。其能“大其道以合天地”,即《中庸》“赞天地之化育”之义;“廓其心以符至真”,则类庄子“虚室生白”之境。谭峭强调,圣人融正气以生万物,和至神以接兆民,实为“内圣外王”之实践。其“熙熙”“怡怡”之状,乃心神寂然、民物自化之象,所谓“不知其所思”“不知其所为”,正是道家“无为而治”的至高境界。

三、神交至道之用
谭峭进而论神交之效:“一气和合”“一神混同”,则天下可治。此中深意,在于消解对立,回归浑沌。旌旗、金鼓、赏罚、行伍,皆形下之器;而神交之道,以无形摄有形,如《孙子兵法》言“不战而屈人之兵”。此非虚言,实乃“声气相导”之理:一窍鸣而万窍应,一谷响而万谷和。大人若能契此机微,则天地阴阳、鬼神莫测,盖因其“道德仁义之所为”,即《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化境。

结语
《神交》之旨,终归于“虚含万有”。谭峭以龟鹤喻形神,以大人明体用,揭示“情—神—气—形”相导相含之链。其言虽简,然贯通儒道,兼摄兵略,诚为《化书》精髓。读者若能体察“虚以化神”之奥,则于“化”道思过半矣。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训诂为基,融汇《易》《老》《庄》之义,兼采兵家言,力求呈现谭峭思想之多维性。学者可循“神气—感应—化育”三阶深入,以窥唐末道教哲学之要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