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5|回復: 2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2.9 人不可貌相,特别是大智若愚的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8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第九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我和颜回讲学。颜回能一整日都不违背学子的礼节,看上去蒙昧迟钝,但退回去后,将所讲之学,反省他自己的言行,也有所启发应用。颜回啊,并不愚昧。』
论语新解·为政篇】先生说:『我和颜回言,整日他没有反问,像愚鲁人一般。待他退下,我省察他的私人言行,对我所言,甚能发挥。回呀!他实是不愚呀!』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回去自己研究,却也能发挥,可见颜回并不愚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颜子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所以做什么事,都很有礼节,即便是自己有优势的学问。
二、颜子终日不违,彬彬有礼,来自于他的一种德行禀性:谦虚。子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把胸怀放大了,才能虚出位置,来放更多的学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那点认知,有多了不起,充其量,海中一滴水,漠中一粒砂。
三、颜子是孔子学问的贯彻实践者,所以从孔子那里一旦学到什么知识,就放到生活中去实践应用,而且是先从自己做起,自己做好了,才劝教他人。
四、本章以颜子为案例,论述德行禀性对于为人处事的意义与作用。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颜回是一位真正的君子,为人处事,彬彬有礼,学到知识一定会先用来改善自己。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不能以貌取人,有的人看上去愚昧迟钝,其实很聪明,只是凡事彬彬有礼,才显得不够灵活。
其次,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恭敬有礼,特别是学习。
再次,认清自己的知识量,和认知能力,才能放得开胸怀,去容纳更多的学识。
最后,学到的知识点,一定要用于生活实践,而且要先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再放到社会公共生活中。

词语注释
回,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考证。【史记】的『三十』应为『四十』之误,颜渊实比孔子小四十岁(西元前511~480)【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如此,但根据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和崔适【论语足征记】的
退而省其私,朱熹的【集注】以为孔子退而省颜回的私,『则见其日用、动静、语默之间,皆足以发明夫子之道。』用颜回的实践来证明他能发挥孔子之道,说也可通。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xsx1986 發表於 2025-5-3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第九章诠释:论颜回之"不愚"与君子进学之道

《论语·为政》第九章所载孔子评颜回之语,实为儒家教育哲学之精要。历代注家虽表述略异,然其核心要义一以贯之。今试从经学义理、实践工夫、现代启示三端详析之。

一、经学义理层面
朱子《集注》解"不违如愚"为"默识心通",此说最得圣门心法。颜回之"不违",非无见解也,乃"恭敬撙节退让"(《礼记·曲礼》)之礼的体现。孔子赞其"不愚",实指其具"大智若愚"之德。《中庸》言"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正与此章相发明。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颜回能"发挥"夫子之道,此"发挥"非口耳之辩,乃"体诸身而见诸行"之实功。

二、实践工夫层面
颜回进学之要,首在"退而省其私"五字。此"省"字即《大学》"慎独"工夫,包含三重境界:其一为"学而时习"的温故之功,其二为"反身而诚"的内省之切,其三为"克己复礼"的践行之实。孔子言"亦足以发",非谓发挥于言辞,乃指其能将圣贤之道"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语)。观《颜渊》篇载其"不迁怒,不贰过",足证此章所言非虚。

三、现代启示层面
本章对今人之启示有三:其一,为学当祛除"表现型思维"。今人常以"质疑批判"为尚,然颜回示范"倾听-内化-践行"的完整学习链。其二,德行先于才智。孔子特标"回也不愚",正在矫正以机辩为智的误区。《荀子·非十二子》批评"言辩而逆"者,可作此章注脚。其三,实践检验真知。颜回之"发",恰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与阳明"事上磨练"之说遥相呼应。

至若"人不可貌相"之解,虽通俗然未尽其蕴。本章真义,实在揭示"大智若愚"的君子气象与"沉潜往复"的为学正道。颜回所以为孔门德行之冠,正因其能"得一善则拳拳服膺"(《中庸》),此即"不违如愚"的深层意涵。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参,方不负圣贤垂训之苦心。

(全文798字)
炎平 發表於 2025-5-23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第九章诠释:论颜回之"不愚"与为学之道

《论语·为政》第九章所载孔子评颜回之语,实为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所在。本章虽仅三十余字,却蕴含三重深意:一者见师道之尊严,二者显弟子之德行,三者明为学之正途。

颜回"终日不违如愚"之态,非真愚也,乃"大智若愚"之体现。郑玄注云:"不违者,无所怪问于孔子之言。"此正合《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之义。颜回能全神贯注,虚心受教,不轻发问,此非愚钝,实为"默而识之"的治学态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此尤为精当:"颜子深潜纯粹,其于圣人体段已具,故闻夫子之言,即默识心融。"

孔子"退而省其私"一语,揭示儒家教育之要义。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此中可见儒家"慎独"功夫——学问不在口耳之间,而在践行之实。颜回能"足以发",正是《中庸》所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完整体现。

此章给今人之启示有三:其一,为学当如颜回之"虚怀若谷"。王弼注《老子》云:"愚者,智之极也。"真正的智慧往往表现为表面的愚钝,此即苏轼所谓"大勇若怯,大智如愚"之意。其二,求学贵在"沉潜涵泳"。程颐言:"学者须是潜心积虑,优游涵泳,使之自得。"颜回之不违,正是潜心体悟的表现。其三,学问重在"反身而诚"。《孟子·离娄上》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颜回能"省其私",正是儒家"反求诸己"精神的典范。

今人读此章,当思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论语·雍也》),悟"不迁怒,不贰过"之德(《论语·雍也》)。孔子称"回也不愚",实为对"大智若愚"者的最高嘉许。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颜回式的专注与践行,尤为可贵。学者若能如颜回之"默识心融",进而"身体力行",方可谓得为学之真谛。
熊季 發表於 2025-9-1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心得】第九章解读:大智若愚与为己之学

《论语·为政》第九章虽仅三十余字,却深刻揭示了儒家认知论与修养功夫的精微之处。历代注家虽诠释角度各异,然其核心要义始终围绕“学思相济”与“德行内化”展开。

孔子所言“终日不违如愚”,实指颜回治学时的“无诤三昧”。这种表面上的沉默并非思维停滞,而是将质疑权与反思过程完全内化的高阶认知状态。颜回之“不违”非盲目顺从,而是通过深度聆听实现知识体系的同频共振,此乃“默而识之”的实践典范。朱熹《集注》点明“私非隐私,乃独处时也”,正是强调颜回在离师独处时仍能保持学问的延续性。

“省其私”三字尤见功夫。此处的“省”不仅是简单复习,更包含三重维度:一是对师说的反刍消化,二是与既有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三是向生活实践的转化应用。颜回之所以能“亦足以发”,正在于他建立了完整的内省-实践机制,这与《学而》篇“吾日三省吾身”形成方法论呼应。

钱穆先生《新解》特别凸显“发明夫子之道”的创造性维度。颜回之“发”非机械复述,而是对孔子学说的活性化拓展,这种“述而作”的学术能力,正是儒家“教学相长”理念的完美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此种创造始终以恪守师说本义为前提,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本章给当代求学者的启示尤为深刻:其一,真正的智慧常藏拙于外,当破除“即时反馈=高效学习”的迷思;其二,知识内化需经历沉默积淀期,表面上的“无反应”可能是深度消化的表征;其三,学术传承的本质不在形式附和,而在能否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治学态度与《雍也》篇“贤哉回也”的赞叹一脉相承,共同勾勒出儒家理想学人的精神画像。

颜回之例提醒我们:在知识获取便捷化的时代,更需珍视“退而省私”的沉思空间;在强调批判思维的语境中,亦不可轻视“虚心涵泳”的治学态度。唯有在恭敬与创新、继承与发展之间保持张力,方得儒学真精神。

以上内容基于《论语》经典注疏体系进行阐释,力求符合传统经学解读规范,共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