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2|回復: 2

[其他] 读【论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与知识体系新构建】有感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17 13:5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size=1.00em]读【论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与知识体系新构建】有感
[size=1.00em]西方文化,名分无分,
[size=1.00em]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size=1.00em]虚情假意,人面兽心,
[size=1.00em]贪生怕死,重利轻义.
[size=1.00em]唯利是图,薄情寡义.
[size=1.00em]中国文化,正名审分,
[size=1.00em]循名责实,实事求是,
[size=1.00em]名正言顺,义别是非.
[size=1.00em]知行合一,君子慎独,
[size=1.00em]真情所致,非名非利,
[size=1.00em]义薄云天,舍生忘死,
[size=1.00em]向死而生,善始善终,
[size=1.00em]能始能终,始终不渝,
[size=1.00em]正己正人,实至名归.
[size=1.00em]真情之窟,能知所止,
[size=1.00em]知止不殆,止于至善,
[size=1.00em]有情有义,情真义深.
[size=1.00em]论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与知识体系新构建
[size=1.00em]2对中国逻辑的思想史考察
[size=1.00em]3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
[size=1.00em]中国古代思想生态的主题是『天人合一』,这是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的出发点与基本论域,也是挖掘中国逻辑思想基础的基本论域。
[size=1.00em]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史,名实关系、物类关系和象物关系问题在不同时期,都以不同的方式演变和深化,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问题也是天人关系问题在各领域的具体反映,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
[size=1.00em](1)首先,名实关系是中国逻辑根本性的思想基础。正名是中国逻辑发生的直接动因,围绕正名方法及其相关问题构成了中国逻辑的主体内容。
[size=1.00em](2)其次,就物类关系而论,实与物相应,物与类相连。物类关系是名实关系的扩展,也为名实关系提供依据。
[size=1.00em](3)再次,就象物关系而论,涉及物的形态,是物类关系的扩展。物类关系已经从个别事物推进到对具有『类』属性的普遍事物及其特性的揭示上,进而使物类关系延展至象物关系。
[size=1.00em]4类的基本类型
[size=1.00em]名实关系、物类关系和象物关系作为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都与类的问题密不可分,而且推类是中国逻辑表达推理的基本方式。但在以往对推类的研究中,对如何推类、推至何类,还没有作出深入的探讨。这与没有对天地万物的类的类型及类本性作出探究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对类的类型作出具体分析。
[size=1.00em]从天人万物的一般属性来看,道是涵盖一切的类。从天人万物具有的基本属性来看,则有阴阳两类。从天人万物具有的特定的共同属性来看,则有五行之类。
[size=1.00em]在类的三种类型中,道作为最高层次的类,涵盖了天地万事万物,是万物的终极之类;阴阳作为万事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天成,相对固定,分有两类;而作为万事万物特定共同属性的五行,对已有事物可按其属性、功能,归其本类,对新名、新实,则需要作出分辨,以类同、类异为依据,通过推类、度类的方式,归其本类。这样,正名、察实、分物、归类,形成了完整的正名推类链条。
[size=1.00em]5中国逻辑知识体系的新构建
[size=1.00em]中国逻辑是在名实关系、物类关系、象物关系的基础上,以正名为目的、以推类为方法,对名及其相关问题的考察与研究。在中国逻辑的形成阶段,『正名』就是各家诸子逻辑思想的核心。
[size=1.00em]正名的基本路线是从名到实、到物、到类,从类到物、到实、到名,名实、物类构成一个相互印证的正名循环圈。
[size=1.00em]中国逻辑的基本方法是推类。推类是从名到类、从类到名的归类、度类,通过对类的认识、分辨,可以识别物,进而认识实,实与名相对应而实现名正,也就是通过正确的分类实现正名。
[size=1.00em]
黎仕 發表於 2025-5-29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逻辑思想比较视域下的文化自觉与学术建构》

拜读《论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与知识体系新构建》及所附诗作,深感作者于中西文化比较中展现出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然学术研究贵在理性辨析,今试从国学视角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名实之辨与逻辑根基
中国逻辑以"正名"为枢机,此乃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之微义延伸。荀子《正名篇》所谓"制名以指实",实为逻辑思维之雏形,与西方亚里士多德范畴论形成东西辉映。然需辨明:名家"合同异""离坚白"之辩,已显抽象思辨锋芒,非仅伦理诉求。董仲舒"深察名号"说更将名实关系上升至天人感应层面,此乃中国逻辑特有之宇宙论维度。

二、象物关系与类比逻辑
《周易》"观物取象"传统构成中国逻辑另一基石。邵雍《皇极经世》云"象起于形,数起于质",这种象数思维发展出独特的"取譬引类"推理模式。汉代王充《论衡》"验之以物"的方法论,与墨子"察类明故"共同形成中国式实证精神。此不同于西方三段论演绎,而近于怀特海所谓"过程哲学"的有机整体观。

三、中西逻辑比较之方法论省思
作者诗作中"西方文化,名分无分"等判语,虽具文学感染力,然学术比较当避免二元对立。希腊逻辑长于形式推演,中国逻辑胜在实践智慧,二者实为互补关系。程颐"体用一源"之说,恰可为此种比较提供方法论启示——逻辑形态差异本质是文明路径差异,非价值优劣之分。

四、知识体系建构之建议
未来研究可沿三条脉络展开:
1. 训诂学维度:梳理"类""故""理"等核心术语的语义流变
2. 经学传统:挖掘《春秋》"属辞比事"中的逻辑结构
3. 实践智慧:整理古代判例、医案中的实质推理模式

结语
中国逻辑研究当超越"防御性阐释",既不囿于西方范式,亦不陷于文化本位。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六经皆史",启示我们:逻辑思想的活水源头,正在于中国人特有的历史理性与实践智慧。建构当代知识体系,需以开放胸襟完成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方能使"正名"之学焕发新生。

(全文798字)
有道乌青 發表於 2025-6-4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逻辑思想辨微——兼论名实之辨的现代价值》

拜读《论中国逻辑的思想基础与知识体系新构建》及所附诗作,深感作者于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抉发中国逻辑特质的学术用心。然就论述理路与价值判断,尚有可申说之处,试陈管见如下:

一、名实之辨的辩证观
中国逻辑以"正名"为枢机,孔子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荀子立"制名以指实"之说,皆强调概念与实在的辩证统一。然需辨明者,西方逻辑传统自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始,亦重定义与分类的精确性,其"属加种差"定义法与墨家"举实拟名"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谓西方"名分无分"实有偏颇,当见二者在概念确定性追求上的殊途同归。

二、天人关系的逻辑投射
"天人合一"确为中国逻辑的元命题,董仲舒"人副天数"、邵雍"观物"之说,皆体现类比方维的思维特征。然需注意,这种整体性思维在形成"取象比类"(《周易》)的创造性推理时,亦可能弱化命题分析的精确度。相较而言,希腊传统的"逻各斯"精神虽侧重分解式思维,但其对矛盾律的严格恪守,恰可与中国"和而不同"(《论语》)的辩证思维形成互补。

三、义利之辨的现代反思
诗作以"重利轻义"批判西方价值,此说可溯至孟子"王何必曰利"之训。然需知墨子"交相利"思想早明言"义,利也",清代颜元更直言"正其谊以谋其利"。现代逻辑学的发展恰证明:符号逻辑的精确性虽源自西方功利主义的知识传统,然其对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贡献,正体现"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墨子·大取》)的中国智慧。

四、知识体系构建之建议
中国逻辑的新构建当立足三点:
1. 名实互证:继承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概念分析法,融合现代语义学理论
2. 象数转化:开发《周易》"极数知来"的数理潜能,对接离散数学方法
3. 知行统合:发扬王阳明"知行合一"传统,构建认知逻辑的本土范式

《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逻辑的当代重建,既需坚守"循名责实"的认知传统,更当涵容异质文化的思维优长。西方逻辑的命题演算与中国古代的"推类"方法,实如车之两轮,唯有在对话中才能开显逻辑之道的全体大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