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36|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40慎终诗解5始近君子终近小人始朴终靡贤者日疏佞者日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3 17: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40慎终诗解5始近君子终近小人始朴终靡贤者日疏佞者日进
题文诗: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
慎乎所习,不可不思.贞观初,砥砺名节,
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
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
见其非也,远之则莫,知其是也;莫知其是,
不间自疏;不见其非,有时自昵;昵近小人,
非致理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义?此其渐不,
克终四也.与恶人居,久不闻臭,与之化矣.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
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犬马非其,
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贞观初,
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
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玩之作,
无时能止.上好奢靡,望下敦朴,未之有也.
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
此其终不,克终五也.农本商末,本立道生.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
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以来,由心好恶,
或众善举,而用或一,弃之,或积年任,
而用或一,朝疑而远.行有素履,事有成迹,
所毁之人,未必可信,所举,积年之行,
不应顿失,于一朝也.君子之怀,蹈仁义而,
弘大德也;小人之性,好谗佞而,以为身谋,
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
守道者其,日疏干求,者日.所以大臣,
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原文】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①,慎乎所习 ,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则不间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注释】

①兰芷鲍鱼,与之俱化:兰芷,香草。鲍鱼,盐渍之鱼,味咸臭。【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谓长期亲近什么人,就会变成什么人。

【译文】
君子立身为人,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影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知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每个人要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对于习惯不可不慎重,不可不深思。陛下在贞观初期,励精图治,注重名节,不存私欲,乐于施与,亲近重用君子,疏远贬斥小人。现在却恰恰相反,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疏远君子,是敬而远之;亲近小人,是轻信重用。太近就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太远就不知道别人的正确。不知道君子的正确,其结果不是有意离间就是会自然疏远君子;不辨小人的缺点,那么就会主动去亲近他们。亲近小人,不是治国之道;疏远君子,就能够使国家兴盛吗?这是朝廷不能善终的表现之四。

【原文】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作滋兴①,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终不克终五也。【注释】

①滋兴:繁兴。

【译文】
【尚书】说:『不做徒劳无益的事来妨碍有益的事,大功才会告成;不要用奇珍异宝来迷惑人们的心灵,使他们轻贱日常之物,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知足。狗、马这些家畜不是因为本性会被驯服而不被饲养(家畜如果不是适应于本地水土的不饲养),而珍禽异兽则因为自然的野性所以才不会出产在国内(珍禽异兽,国内不饲养)。』陛下在贞观初期,仿效尧、舜,弃绝金银珠宝,返璞归真。可是近年来,猎奇之心日起,奇珍异宝之类中原罕见之物,源源不断地从偏远的异域运送过来。皇上自己嗜好奢侈品,却希望黎民百姓保持淳朴的民风,这怎么可能呢?朝廷不为民造福(奇巧末业兴盛,不以农为本),却奢望国富民强,很显然这是办不到的。这是朝廷不能善终的表现之五。

【原文】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①,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注释】

①素履:即素行,一贯的作为。

【译文】
贞观初期,朝廷求贤若渴,只要有人推举好的人才,都能够信任并加以任用,让他们发挥长处,唯恐错失人才。但近年来,在任用人才上显得随心所欲。对于人才,朝廷或者因为许多人共同推荐而任用他,或者因为个别人的诋毁而罢免他,或者根据多年的政绩而任用他,或者因为一时的怀疑而疏远他。一个人的行为处世有自己的原则,受人诋毁的人,未必真的行为不端,多年形成的品行,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全改变。君子有自己的襟怀,他们行仁义之事而弘扬道德;小人也有自己的品行,他们喜好用谗言中伤别人从而为自己谋取私利。陛下不明察事情的根源,就轻易赏罚,这样做,会使坚守君子之道的人日渐疏远,而让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逐渐得逞。所以现在大臣们都在考虑如何才能保全性命和官职,没有谁再愿意为国尽职尽忠。这是朝廷不能善终的表现之六。
小沧 發表於 2025-7-15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终如始:论贞观政要之君子小人消长辨》

《贞观政要》卷四十所载「慎终」之论,实为帝王心术之要枢,亦为士人立身之明镜。其言「始近君子,终近小人;始朴终靡,贤者日疏,佞者日进」,直指治道兴衰之机微,非独为唐太宗惕厉,亦足为后世千秋警策。

一、所染之效:环境与心性之辩证
「兰芷鲍鱼,与之俱化」者,典出《大戴礼记》「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揭示人性随习染而迁的本质。贞观初年,太宗以「砥砺名节,不私于物」为纲,恰合《周易》「君子以朋友讲习」之道。然「慎乎所习」四字,尤见魏徵之深虑——盖人性易怠于安乐,君子之德需如逆水行舟,非终身乾乾不可持守。

二、贞观之治的君子小人消长
史载太宗初期「亲爱君子,疏斥小人」,其效见于「房谋杜断」之盛。然至贞观中后期,渐有「轻亵小人,礼重君子」之象。此非谓太宗公然弃贤,实乃「礼重」流于形式,「轻亵」暗生亲昵。马周曾谏「人主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正指此潜移默化之危。小人以柔媚易入,君子以刚正见疏,此消彼长之际,恰为盛衰转捩之端。

三、始朴终靡的人性困境
「始朴终靡」之弊,深植于人性好逸恶劳之根。《尚书》云「慎厥终,惟其始」,老子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皆与贞观群臣之谏相呼应。观太宗晚年渐兴土木、纳谏稍懈,可知「靡」非骤至,乃由「朴」之稍弛累积而成。欧阳修《新唐书》评「及其成功,顾不伟欤?然犹不免于怠也」,正是对此「靡」字之注脚。

四、当代镜鉴:慎习与制度之并重
今人读此,当悟两点:其一,个体修养须如《大学》「苟日新,日日新」,以「慎习」为终身功课;其二,制度设计当如《韩非子》「使法择人」,以刚性约束补人性之怠。昔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自警,即得贞观遗意——唯有将「慎终」之思化为日常工夫,方可不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覆辙。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贞观政要之「慎终」智慧,非徒为帝王术,实乃贯通古今的生存哲学。读史者当于此掩卷长思:吾辈今日所近者芝兰乎?鲍鱼乎?所守者朴乎?靡乎?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7-22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终如始:论贞观政要之君子小人消长辨》

《贞观政要》卷四十「慎终」章所载「始近君子,终近小人;始朴终靡,贤者日疏,佞者日进」之论,实为治国修身之枢要。此段文字虽简,然深契《周易》「履霜坚冰至」之戒,更与《尚书》「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相呼应。今试析其义理,以明慎终之道。

一、所染之效:环境与心性之辩证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一语,直指《墨子·所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之理。兰芷鲍鱼之喻,非仅言外境之濡染,更揭示心性渐化之危。《论语》载孔子「无友不如己者」,《孟子》言「观近臣以其所为主」,皆强调择交之重。贞观初年,太宗以「砥砺名节,不私于物」为纲,正合《礼记》「君子慎其独」之旨,故能成「惟善是与」之治。

二、君子小人之消长:政风嬗变之机
贞观初期「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乃承袭汉宣帝「王道杂用」之智,以魏徵、房玄龄等骨鲠之臣为镜。然「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之叹,恰中《韩非子·难势》所言「恃势而不恃信」之弊。君子日疏,非尽因小人进谗,实缘执政者渐失「如临深渊」之惕厉。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四字,道尽贤者退场之由。

三、始朴终靡:奢俭与政权兴衰之链
「始朴终靡」非独指用度之侈,更喻执政初心之蜕化。《老子》「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训,与太宗早年「去奢省费」之政本同符。然「靡」之渐生,往往起于细微,如《韩诗外传》言「骄溢之君无忠臣」,由俭入奢之际,正是佞幸逢迎之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可为注脚。

四、慎习之道:历史周期之破解
文末「慎乎所习,不可不思」八字,实为破题之眼。《大学》「苟日新,日日新」之勤,《易经》「终日乾乾」之诫,皆在强调持续之功。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谓「变风俗,立法度」需「久而成」,然若无「慎终如始」之志,终难免「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叹。贞观之治得全,正在太宗晚年犹能纳「居安思危」之谏。

结语
读此篇当知:君子小人之辨,不在标签而在实效;朴靡之变,非关财力而系心志。张居正《帝鉴图说》评汉文帝「露台惜费」曰:「一念之俭,四海之福。」今人观贞观政要,岂可仅作史册陈言?当以「慎习」为镜,照见初心终始之难,方不负古贤垂诫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