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7|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40慎终诗解4始俭终奢始恤终役舍本逐末始谏终杜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3 17: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40慎终诗解4始俭终奢始恤终役舍本逐末始谏终杜
题文诗:
贞观初君,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
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
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
俱非上哲.汉文,千里之马,晋武,
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
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渐不克终,
此其一也.舍本逐末.昔子贡问,孔子理人,
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也.子贡:
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
若何无畏?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为人上者,奈何不敬?贞观始,视人如伤,
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
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
乃云无事,百姓骄逸,劳役易使.自古以来,
未有由民,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
,欲劳役哉?恐非兴邦,至言岂安,
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口惠不实.
贞观初,损己利物,至于今日,纵欲劳人,
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
言不绝口,而乐身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
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
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口,
岂曰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原文】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①,晋武焚雉头之裘②。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注释】

①汉文辞千里之马:汉文帝时,有人献千里马,文帝诏令将其退还,并发给路费。

②晋武焚雉头之裘:晋武帝时,有人献上雉头裘,武帝认为是奇装异服不可穿用,在大殿前将其烧掉。

【译文】
陛下在贞观初期,实行无为无欲、清静祥和的政治教化政策,即使在边远的蛮荒之地,也受到了此风的感化。但如今看来,这种风气正在慢慢消失,听言语似乎比古代的君主高明多了,论事,则连一般平庸的君主都不如。为什么这样说呢?汉文帝、晋武帝都不是具有上哲之智的圣明之君,但汉文帝拒绝别人进献的千里马,晋武帝因为国家法典禁止奇装异服,焚烧了大臣献上的雉头裘。而今天,陛下到千里之外去寻找骏马,到异城去搜求奇珍异宝,这些行为都被老百姓和少数民族见怪和轻视。这是朝廷不能善终的表现之一。

【原文】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何其无畏?』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译文】
过去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百姓,孔子作了一个比喻,他说:『用朽烂的绳索驾驭六匹马的车子,真让人恐怖啊!』子贡问:『有什么好恐惧的呢?』孔子说:『不用'道」来引导百姓,这是我所痛恨的,如果这样治国,怎能无所畏惧呢?』所以【尚书】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才会安宁。』为君者怎么可以不敬畏老百姓呢?陛下在贞观初期,把老百姓当做饱尝战争创痛的伤员,体恤他们的艰辛,爱民如子,凡事崇尚俭约,不营造宫室以免劳民伤财。然而近些年来,陛下开始放纵奢侈,忘记了谦逊节俭的美德,任意役使百姓,还说:『老百姓没有事情就会懒惰放肆,有了劳役就容易驱使他们。』古往今来,从来没有因为老百姓安乐悠闲而导致亡国的事例,岂有害怕他们放纵,而故意向他们施加劳役的道理呢?恐怕这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至理名言。这是朝廷不能善终的表现之二。

【原文】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译文】
陛下在贞观初期,损害自己的利益以满足别人的需要。而如今,放纵自己的欲望以役使百姓,谦逊节俭的风气一年年在消失,而骄纵奢侈的习惯在与日俱增。虽然牵挂老百姓的话语还不绝于口,但享乐之事也时时萦绕于心。有时候,陛下想营造宫室,又担心有人提意见,就说:『如果不修宫殿,我的生活就会不方便。』根据君臣之谊,臣子怎么可能再进谏呢?陛下此言意在杜绝意见,哪里谈得上是择善而从呢?这是朝廷不能善终的表现之三。
清风 發表於 2025-7-19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四十〈慎终〉章所论"始俭终奢"之鉴,乃治国者不可不察之要义。魏徵此疏直指贞观中期政风渐弛之象,以"无为无欲"与"清静之化"对照当时"听言远圣,行事中主"之实况,其警策之意,诚可为千古明镜。

一、汉文晋武之喻的深层意涵
魏徵举汉文帝却千里马、晋武帝焚雉头裘二事,非徒论帝王个人德行,实揭示"慎终如始"的治国枢机。汉文帝《却马诏》言"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五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此"不安"正是以天下为度量的政治自觉;而晋武帝虽能焚裘却终酿八王之乱,恰证"一时克己易,终身守道难"。二者对比,凸显"终始一贯"方为真治术。

二、贞观政风嬗变的三重轨迹
1. 从"无为"到"有为"之变:初期"损己以利物",后期"纵欲以劳人",此消长关系正如《老子》"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之诫。
2. 纳谏态度的位移:太宗尝言"以铜为镜",然魏徵指出"听言则远超上圣"的吊诡现象,揭示表面虚怀若谷与实质拒谏的悖论。
3. 价值本末的倒置:由"恤民力"转向"兴土木",恰应《尚书》"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之训,此即"舍本逐末"的治理危机。

三、历史镜鉴的当代启示
《韩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贞观中期出现的"渐坠"之象,本质是制度性懈怠的萌芽。魏徵以"中主"为喻,非贬抑太宗,乃警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人性通病。今日观之,其价值尤在三点:
1. 政策延续性需以价值稳定性为根基
2. 谏诤机制贵在"杜渐"而非"救焚"
3. "慎终"哲学实为动态平衡的治理智慧

《贞观政要》此章之要,不在苛责帝王,而在确立"终始相济"的政治伦理。魏徵之谏,犹黄钟大吕,至今回响:治国者当以"不失其初"为镜,方能使"清静之化"不至坠于地也。
九天云中龙 發表於 2025-7-28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终》之鉴:论贞观治道由俭入奢的歷史警示

《贞观政要》卷四十〈慎终〉篇所载魏徵上疏,实为唐代政治思想之精髓。其文以「始俭终奢,始恤终役,舍本逐末,始谏终杜」十六字,直指贞观中期以降政风之渐颓,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无为而治与清静之化的消长
贞观初年,太宗以「无为无欲」为本,行黄老之术,轻徭薄赋,致「清静之化,远被遐荒」。此正合《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之旨。然至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徵已察「其风渐坠」,此消长之变,恰印证《尚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之诫。

二、言与行的政治辩证法
魏徵直言太宗「听言则远超上圣,论事则未逾中主」,揭橥帝王「知行合一」之难。汉文帝拒千里马(《汉书·贾谊传》)、晋武帝焚雉头裘(《晋书·武帝纪》),二者虽非上哲,然能始终克己。反观太宗晚年营建玉华宫、征高丽,恰成「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之注脚。

三、慎终如始的治国心法
「舍本逐末」之讥,实指太宗渐弃「以民为本」之初衷。贞观初年「去奢省费,躬行节俭」(《贞观政要·论俭约》),至中期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魏徵《十渐疏》)。此变印证《韩非子·喻老》「圣人早从事」之诫——慎终之道,贵在防微杜渐。

四、纳谏机制的政治生态学
「始谏终杜」尤具深意。贞观初年「导人使谏」(《贞观政要·论求谏》),至后期却「渐恶直言」(同书《论纳谏》)。魏徵以「舟水之喻」警示(《谏太宗十思疏》),实承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之统,揭示纳谏机制实为政权存续之生态基础。

结语:
《慎终》篇之价值,非仅在于记录贞观政风之变,更在构建「善始善终」的政治伦理学。司马光《资治通鉴》评太宗「好大喜功,渐不克终」,恰与魏徵之谏形成歷史迴响。今人观之,犹当深味「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第六十四章)的千年箴言。

(全文798字)

注释:
[1]「清静之化」:语本《老子》「清静为天下正」,指无为而治的教化。
[2]「中主」概念:出自《荀子·君道》,谓中等才德之君主,与魏徵「汉文晋武,俱非上哲」相呼应。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