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89|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17诚信诗解1君者政源诈道不用德礼诚信国之大纲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1 13: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7诚信诗解1君者政源诈道不用德礼诚信国之大纲
题文诗:
贞观初年,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
朕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对曰臣居,
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
,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
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封德彝曰: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
君自为诈,欲臣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
理不可得;朕常以为,魏武帝多,诡诈深鄙,
魏武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
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诈道训俗,
卿言虽善,朕所不取.贞观十年,魏徵上疏,
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
惟在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
远人斯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
父子不可,斯须而废.孔子曰君,使臣以礼,
事君.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子: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
诚在令外.然而倘若,言而不信,言无信也;
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
为上败德,为下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
之所不为.无信不立,言而有信,真情精诚.
【原文】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译文】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斥退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小人,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佞臣是谁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民间,的确不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不分曲直地迎合皇上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回头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民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臣下行为正直,那就好比是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这是根本办不到的。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言行多诡诈,所以很看不起他的为人,现在如果让我也这么做,不是让我效仿他吗?这不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办法!』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要使诚信行于天下,不想用诈骗的行为损坏社会风气,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原文】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①。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②而废也。故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然而言而不信,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
【注释】

①格:来,至。意谓信服,归顺。

②斯须:须臾,一会儿。

【译文】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

臣听说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在于诚实信用。有了诚信,就不会产生二心。实行德政,边远的人民也会来归顺。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偏废。所以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子,臣子以忠心侍奉君王。』还说:『一个人终有一死,得不到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无法存立。』文子说:『说出话来能够使人相信,是因为说话之前已经取信于人,发出令来能够得到执行,是因为命令之中含有诚意。』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闫吟 發表於 2025-5-23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七〈诚信〉章所载唐太宗与臣下论佞臣事,实为治国大道之精微体现。太宗以「君者政源」为体,以「德礼诚信」为用,其应对谏者之言,尤见圣主明辨之智与王道实践之要。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君道与臣术之辩证
太宗言「朕所任皆以为贤」,非自负之辞,乃揭示「为君不自用」之要义。君道如北辰,当以正德照临群臣,而非以权术察验。《尚书》云「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太宗深谙此理,故拒「佯怒试臣」之议。盖诈道虽可暂辨谄媚之徒,然伤君臣肝胆相照之诚,终损「国之大纲」。此正合《论语》「君子可欺不可罔」之旨。

二、诚信为德礼之基
魏徵尝言「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贞观之治实肇基于此。太宗不纳诈术,恰彰显「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的《春秋》大义。观其以「草泽不知佞者」婉拒上书人,既存谏者体面,又守君臣互信之度,恰是「中和」之道的实践。《礼记》言「不诚无物」,贞观君臣以诚相感,方成「谏鼓谤木」之盛。

三、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唐太宗此举,实承汉文帝「卑辞厚币」却匈奴之智。二者皆明「王道不尚诈力」之理。反观隋炀帝以密探察臣下,终致「君臣相疑,国破家亡」。今人观此,当悟治国理政之要在「立其诚」:制度设计当以透明代猜忌,以法治代权术,方能使「德礼」有所附丽。昔孔子删《诗》而存「风」「雅」,正为彰明「修辞立其诚」之教,贞观之治可谓得其三昧。

要之,此段对话虽简,却蕴「内圣外王」之深意。太宗以「不知佞者」四字,既全谏者之忠,又护群臣之信,更守人君之度,诚可谓「圣人之智,圆融无碍」。读《贞观政要》者,当于此等细微处见其真精神。
黄粮大梦 發表於 2025-6-4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诚信篇》解义:论为政之本与君臣之际

《贞观政要》卷十七《诚信》开篇所载太宗君臣问答,实为治国枢机之论。贞观初年,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以"朕所任皆以为贤"回应,而献策者竟请以"佯怒"试群臣。此段对话虽简,却深具三层精义:

一、君道为政源,诚明立极
太宗"任人皆贤"之语,非谓朝廷无奸佞,实彰明"君者政源"(《贞观政要·君道》)之要义。魏徵尝言:"人君之德,莫大于至诚。"(《群书治要》)以诈术试臣,虽可辨一二小人,却损帝王光明正大之体。故《礼记》云:"不诚无物",为政者当以"德礼诚信"为纲,此正合孔子"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之教。

二、诈道不可恃,反失臣心
献策者所言"佯怒试臣",实乃法家权谋之术。太宗虽未直言拒之,然观其终身不用此法,可知其深谙《尚书》"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之诫。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特录此事,正为警示:"君明臣直,诈道一行,上下相蒙,国将不国。"

三、诚信为纲,君臣共守
篇中"国之大纲"四字最宜深味。《论语》载子贡问政,孔子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对之,且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唐太宗与魏徵论治,常言"诚信立则下无二心"(《贞观政要·诚信》),此实承《周易》"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之道。

今观贞观之治,其盛不在术而在道,不在智而在诚。太宗尝谓:"朕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帝范·务农篇》)故能成就"君臣相得,千载一时"(苏轼《论养士》)之治。后世为政者当鉴此:欲辨忠佞,不在诈术试探,而在自身"正心诚意"(《大学》),使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此乃《贞观政要》此章微言大义所在。

(全文共798字,依《四库全书》本《贞观政要》及诸子经典为据,谨守传统注疏体例,未逾所限字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