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3|回復: 1

[其他] 【贞观政要】卷16公平诗解10国无常乱由君善恶虚心待下下情达上功成事立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20 16: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6公平诗解10国无常乱君善恶虚心待下下情达上功成事立
题文诗:
时有小事,不欲人闻,暴作威怒,以弭谤议.
陛下,为是闻于,外其何伤?若所以非,
虽掩何益?故谚: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欲人不闻,莫若勿言.为之欲人,不知言之,
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盗钟掩耳,
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国,
无不可,理之民者.君善恶,化之薄厚,
禹汤以理,桀纣以乱;文武以安,幽厉以危.
是以古之,哲王尽己,不以尤人,求身而不,
责下故曰:禹汤罪己,兴也勃焉;桀纣罪人,
亡也忽焉.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
奸邪之路.温舒恨于,曩日臣亦,欲惜不用,
非所不闻.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
之木汤有,司过之史,武有戒慎,之铭此则,
听于无形,求于未有,虚心待下,下情达上,
上下无私,君臣合德.魏武帝云:有德君乐,
闻逆耳言,犯颜之诤,亲忠臣,谏士,
斥谗慝臣,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远避,
灭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统运,使未能,
上下无私,君臣合德,可不欲,全身保国,
远避灭亡?然自古来,圣哲之君,功成事立,
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近贤退奸.
【原文】

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若所为是也,闻于外其何伤?若所以非也,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夫君之善恶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汤以之理,桀、纣以之乱;文、武以之安,幽、厉以之危。是以古之哲王,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故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温舒恨于曩日①,臣亦欲惜不用,非所不闻也。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史,武有戒慎之铭。此则听之于无形,求之于未有,虚心以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诤,亲忠臣,厚谏士,斥谗慝,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远避灭亡者也。』凡百君子,膺期统运②,纵未能上下无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国,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④者也。
【注释】
①曩(nǎnɡ)日:以往的时日。
②膺期统运:治理天下。
③予违汝弼:我违背了纲纪法制,你来匡正辅弼。
【译文】

陛下有时做的一些小事,不想让别人知道,就以威严和权力压人,以此来消除舆论。只要做得对,让老百姓知道又何妨呢?如果做得不对,掩盖又有何用?所以谚语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若要人不听见,除非自己不说。』做了却想不被人知,就像遮住眼睛捕捉麻雀,掩住耳朵去偷铃,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其实是荒唐可笑的举动。又有什么好处呢?我又听说,没有永远动荡的国家,没有不能治理的百姓,国君的善恶是根据教化的厚薄而定的,所以大禹、商汤时天下太平,夏桀、商纣时天下大乱;周文王、周武王时国泰民安,周幽王、周厉王时遭到危亡。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尽心尽力却不埋怨别人,严于律己不苟责臣下。所以说:『大禹、商汤责备自己,故国家兴旺;夏桀、商纣怪罪别人,所以迅速灭亡。』苛责过多,与恻隐之心相违,其实是为奸邪开辟了方便之门。汉代温舒曾上书说狱吏太残酷,只可惜不被采纳,我听说过尧专门设置了进谏用的锣鼓,大禹树立了提意见用的木头,商汤有专门处罚官吏过错的史富,周武王在桌几、盘碟、盆盖上写有告诫自己要谨慎的铭文,这样做是防微杜渐,虚心接受各方意见的表现。魏武帝曹操说:『有德的君王高兴听到逆耳的忠言,他们亲近忠臣,厚待进谏的臣子,斥退小人,是希望保全自身和国家,避免灭亡的灾害。』凡是承受天命君临天下的国君,纵使做不到君臣同德、上下一心,难道不想保全自己和国家,避免灭亡吗?然而自古以来能够功成名就、建立伟业的国君,没有不靠君臣上下同心同德、虚心纳谏、改正错误的。
陶外 發表於 2025-5-15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六「公平」章解义:论君德与治道

《贞观政要》所载唐太宗君臣问对,实为千古治术之圭臬。今观卷十六「公平」章所述「国无常乱,由君善恶」一节,深契圣王之道,兹析其义如下:

一、治乱之本在君德
「国无常乱」一语,直指兴衰之枢机。《尚书》云「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君心正则天下正,君心蔽则天下危。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故魏徵谏言「若所为非,虽掩何益」,正是《论语》「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实践——过而能改,民皆仰之。君德之善恶,非独关私行,实系乎天下公义。

二、虚心纳谏与下情上达
「虚心待下,下情达上」八字,乃贞观之治精髓。太宗尝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君若自矜其智,则臣工噤口;君能虚怀若谷,则众议成川。魏徵引谚「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更暗合《中庸》「慎独」之旨——人君居九重之深,而言行必昭于天下,岂可不慎?

三、威怒弭谤之弊
「暴作威怒以弭谤议」,恰是亡国之兆。管子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管子·牧民》)太宗初年亦曾因小事欲责侍臣,经长孙皇后劝谏而悟(见《贞观政要·纳谏》)。本章所诫,正是人君当以「公平」御下:政之善者,不惧外闻;事之非者,强掩反损。此即《大学》「诚于中,形于外」之理。

四、功成事立之要
末句「功成事立」,非谓权谋成就,实指君民同心、上下通明之境。《周易·泰卦》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太宗能克己容谏,故臣僚敢言、庶政得修,终成「贞观之盛」。后世若徒慕其功,不修其德,则如缘木求鱼矣。

结语
本章虽简,而义理宏深。治道之要,首在君心之公;君心之公,源于纳谏之诚。读《贞观政要》者,当思「公平」非仅施政之术,实为修身之本。昔程子谓「帝王之学与儒者同」,太宗君臣践履之言,足为万世法。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史互证之法,融贯《尚书》《论语》《周易》等经典,紧扣「君德—纳谏—治乱」主线,凸显贞观政要之儒学底色。语言力求简古,避俚俗而存雅训,庶几近于「国学家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