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7|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10敬师傅诗解3太子宗祧是系善恶兴亡斯在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3 18: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0敬师傅诗解3太子宗祧是系善恶兴亡斯在不勤于始将悔于终题文诗:
贞观十八,年高宗初,立为太子,尚未尊贤,
重道太宗,尝令太子,居寝殿侧,不往东宫.
散骑常侍,刘洎疏曰:臣闻郊迎,四方孟侯,
所以成德,齿学三让,元良由是,作贞斯皆,
屈其主祀,之尊申下,交义故得,刍言咸荐,
睿问旁通,不出轩庭,坐知天壤,率由兹道,
永固鸿基.至若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
之手又未,曾识忧惧,无晓风雅.太子虽复,
神机不测,天纵生知,开物成务,终由外奖.
匪夫崇诐,干籥听兹,谣颂何以,辨章庶类,
甄核彝伦?历考圣贤,咸资琢玉.是故周储,
上哲师望,而加裕也;汉嗣深仁,引园绮等,
贤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恶之际,
兴亡斯在,不勤于始,将悔于终.如此是以,
晁错上书,令通政术,贾谊献策,务知礼教.
窃惟太子,玉裕挺生,金声夙振,明允笃诚,
之美孝友,仁义之方,挺自天姿,非劳审谕,
固以华夷,仰德翔泳,希风然则,寝门视膳,
已表三朝,艺宫论道,宜弘四术.其虽富于,
春秋饬躬,有渐实恐,岁月易往,堕业兴讥,
取适晏安,言从此始,臣以愚短,幸参侍从,
思广储明,暂愿闻彻,不敢曲陈,故事切以,
圣德言之.至教之道,至道至情,真情始终,
善始善终,始终不渝,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原文】
贞观十八年,高宗①初立为皇太子,尚未尊贤重道,太宗又尝令太子居寝殿之侧,绝不往东宫。散骑常侍刘洎上疏曰:
臣闻郊迎四方,孟侯②所以成德,齿学三让,元良③由是作贞。斯皆屈主祀之尊,申下交 之义。故得刍言咸荐,睿问旁通,不出轩庭,坐知天壤,率由兹道,永固鸿基者焉。至若生乎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未曾识忧惧,无由晓风雅。虽复神机不测,天纵生知,而开物成务,终由外奖。匪夫崇诐干籥,听兹谣颂,何以辨章庶类,甄核彝伦?历考圣贤,咸资琢玉。是故周储上哲,师望、而加裕;汉嗣深仁,引园、绮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恶之际,兴亡斯在,不勤于始,将悔于终。是以晁错上书,令通政术,贾谊献策,务知礼教。窃惟皇太子玉裕挺生,金声夙振,明允笃诚之美,孝友仁义之方,皆挺自天姿,非劳审谕,固以华夷仰德,翔泳希风矣。然则寝门视膳,已表于三朝,艺宫论道,宜弘于四术。虽富于春秋,饬躬有渐,实恐岁月易往,堕业兴讥,取适晏安,言从此始,臣以愚短,幸参侍从,思广储明,暂愿闻彻,不敢曲陈故事,切请以圣德言之。
【注释】
①高宗:名治(628 — 683),唐太宗之子,长孙皇后所生,贞观十七年四月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继位。
②孟侯:即世子。③元良:太子的代称。
【译文】
贞观十八年,高宗刚被立为太子时,还不尊贤重道,太宗又曾经命令太子居住在自己寝宫的旁边,并且不准太子住到东宫去。散骑常侍刘洎上疏说:
我听说太子要多方学习 ,才能成就德名;通过学习懂得礼义『三让』的法则,国家就能享受太平。历代皇子都不怕降低自己的身份,推行广泛的大义。所以,不管是粗浅的言论,还是睿智的学问,只要是有益的,就要学习,以求触类旁通。虽然足不出户,却能知道天下大事。只有这种办法,才可以使国家大业,得以巩固。对于从小生长在皇宫中的太子,他一直在侍女的身边长大,从未经历过忧患恐惧,也不懂得雅正之道。即使生性聪明,然而要成就大业,终需别人帮助。如果不重视诗书礼乐的教化,那他凭什么去辨别世理人伦?
历代成就圣王的过程,就像雕琢玉器一样。周成王崇尚贤明,以太公、召公为师,美德得以保全;惠帝仁义,引园、绮里奇等四位贤人让他的威德显扬。太子维系着国家和宗庙的兴亡,国家的命运与他的善恶息息相关。如果一开始就不勤于世事,最终必定后悔。所以晁错上书,是为了要求太子通晓治国方略;贾谊进献策论,是想让太子辨明礼敬,教化天下。我认为,皇太子天资聪明、德性仁和,具备明察笃厚诚信文美、忠孝仁义之德,这些来自他的天性,而不是通过受教育得来的,国家的江山社稷都须仰仗其德行加以巩固。太子在陛下身边侍奉寝食,在朝中已做出了表率,他在谈论艺术时体现出的聪明才智,也应在诗书礼乐方面加以弘扬。太子虽然年轻气盛,有充分的时间修养性情,但我实在担心随着岁月的流逝,他荒废了学业,引起讥谤,安逸之风从此开始。我见识短小,有幸侍奉太子,想要使太子思虑开阔,使其在不久的将来闻名四方。我不敢故意陈述旧事,只是希望以陛下的圣明为例来作为说明。
严刑厘 發表於 2025-6-9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敬师傅〉诗解三:论太子教育之道

贞观十八年,高宗初立为太子,然太宗令其居寝殿之侧,未遵东宫旧制。散骑常侍刘洎上疏谏言,其辞恳切,深明储君教育之要。今析其义,以彰圣贤育才之道。

一、储君之教,系乎兴亡
刘洎引古制为据,言太子需“郊迎四方”“齿学三让”,以屈尊下交,广纳众智。盖储君之德,非独天纵,必资外奖。若深宫长养,不谙忧惧,虽生知神睿,终难通庶务、辨彝伦。故周之成王师尚父而裕德,汉之惠帝礼园绮而昭仁,皆以琢玉成器。太子系宗庙社稷之重,始之不勤,终必贻悔,此晁错、贾谊所以力陈政术礼教之由。

二、天姿虽美,需弘四术
刘洎赞高宗“玉裕挺生,金声夙振”,仁孝天授,华夷仰风。然“寝门视膳”仅表晨昏之礼,“艺宫论道”当弘诗书礼乐之教。太子春秋方富,修身渐进,然岁月易逝,晏安易溺,稍懈则业堕讥兴。故需勤习六艺,咨诹善道,使明允笃诚之美,益彰于天下。

三、至教在情,始终如一
圣人之教,贵乎真情。太子既承天眷,更需以勤勉守业,以慎终如始之心,成不刊之鸿基。刘洎所言“不勤于始,将悔于终”,诚为至理。昔《尚书》云“业广惟勤”,《礼记》称“教学为先”,皆与贞观君臣之谋暗合。

结语
太宗纳谏,终令太子习政东宫,足见贞观盛世之兴,非惟兵戈之利,实由君臣勠力、重教慎始所致。今读斯文,犹见其谋国深远。后之鉴者,当知储副之教,乃国本所系,不可轻忽。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贞观政要》原文,阐发刘洎谏疏精义,结合周汉典故,强调太子教育需内外兼资、始终勤勉。文风力求简古,以合“国学大师”之体。
思斌 發表於 2025-7-23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敬师傅诗解三:论太子教育之道

《贞观政要》卷十载贞观十八年事,时高宗初立为太子,太宗令其居寝殿侧,未循东宫旧制。散骑常侍刘洎上疏谏言,其文义深远,直指储君教育之要。今析其旨,以明圣贤之道。

一、储君之教,系乎兴亡
刘洎开篇引古制,言“郊迎四方,孟侯所以成德;齿学三让,元良由是作贞”,强调太子需屈尊下交,广纳众智,方能“不出轩庭,坐知天壤”。此乃《礼记》“师保疑丞”之遗意,亦合《周易》“君子以朋友讲习”之训。然若太子“生乎深宫,长于妇手”,不识忧惧,不通风雅,纵天资颖悟,终需外辅以成器。故周之成王师尚父而治,汉之惠帝礼园绮而显德,皆印证“琢玉成器”之理。

二、勤始慎终,业广惟勤
疏文言“太子宗祧是系,善恶兴亡斯在”,直指储君德行关乎国本。晁错、贾谊之谏,皆务令太子通政术、知礼教,盖因“不勤于始,将悔于终”。刘洎虽赞高宗“玉裕挺生,金声夙振”,然更忧“岁月易往,堕业兴讥”,暗合《尚书》“业广惟勤,功崇惟志”之诫。太宗令太子近居,本出慈爱,然疏于礼教规范,反易滋晏安之弊。故刘洎力陈“艺宫论道,宜弘四术”,主张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使太子渐习 治国之体。

三、至情至道,始终如一
刘洎之谏,非仅言制度,更申“至教之道,本乎至情”。太子教育需“善始善终,始终不渝”,以真情贯之,方能避免“荒于嬉”之患。其引古喻今,既肯定太宗舐犊之心,亦点明“情”需以“礼”节之,方合圣王之道。末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化用韩愈《进学解》,虽为后世之语,然其理早存于先秦典谟,可谓古今一辙。

结语
刘洎此疏,以“琢玉成器”为纲,申明太子教育当重师友、勤学问、防微杜渐。太宗纳谏,遂令太子归东宫,复礼制之正。可见贞观之治,非独赖君明,亦因臣直。今人观之,犹可鉴储教之重、慎始之义,诚如《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惟始终如一,方成令德。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依《贞观政要》原文义理展开,结合儒家经典诠释刘洎谏言,力求文风简古,不失学术严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