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2|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9子诸王定分诗解2圣人制礼尊嫡卑庶教以义方忠孝恭俭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3 12: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9子诸王定分诗解2圣人制礼尊嫡卑庶教以义方忠孝恭俭题文诗:
贞观十三,年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
有逾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昔,
圣人制礼,尊嫡卑庶.谓之储君,道亚霄极,
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共之.
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此所以塞,嫌疑之渐,
除祸乱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
知有国家,必有嫡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
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明立,定分遂使,
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徒,承机而动,
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万古,
道冠百王,发施号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
或未尽美,臣职谏诤,无容静默.臣乃伏见,
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
左传有曰: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
义方之谓.汉窦太后,及昔景帝,不识义方,
之理遂骄,恣梁孝王,封四十城,苑三百里,
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巨万,出警入跸,
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陽王,
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
且魏王既,新出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
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
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
此乃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太宗于是,
深纳其言.义方真情,真情童真,情真义正.

【原文】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给魏王泰府料物,有逾①于皇太子,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②。谓之储君③,道亚霄极,甚为崇重,用物不计,泉货财帛,与王者共之。庶子体卑,不得为例,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而先王必本于人情,然后制法,知有国家,必有嫡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徒承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伏惟陛下功超万古,道冠百王,发施号令,为世作法。一日万机,或未尽美,臣职谏诤,无容静默。伏见储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见闻,不以为是。【传】曰:'臣闻爱子教以义方。」忠、孝、恭、俭,义方之谓。昔汉窦太后④及景帝并不识义方之理,遂骄恣梁孝王⑤,封四十余城,苑方三百里,大营宫室。复道弥望,积财镪巨万计,出警入跸⑥,小不得意,发病而死。宣帝亦骄恣淮陽王⑦,几至于败,赖其辅以退让之臣,仅乃获免。且魏王既新出,伏愿恒存礼训,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既敦之以节俭,又劝之以文学。惟忠惟孝,因而奖之道德齐礼,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太宗深纳其言。
【注释】
①逾:超过。
②尊嫡卑庶:嫡,宗法社会中称正妻为嫡,正妻所生之子女叫嫡生。后引申为正宗的意思。与嫡相对的是庶,即妾。妾所生子女为庶子。尊嫡卑庶意思是尊重正宗,不重旁支。
③储君:即皇太子。
④窦太后:汉文帝之后。
⑤梁孝王:汉文帝与窦太后所生,名武,谥曰孝。
⑥出警入跸(bì):帝王出称警,入称跸。出警入跸泛指帝王的车驾护卫。
⑦淮陽王:名钦,汉宣帝的庶子。
【译文】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因为每天供给魏王府的东西远远超过了太子,于是向唐太宗进谏说:『古代圣人制定的礼义,是尊重嫡子,不重旁支的。作为太子,地位极其尊贵,日用的东西与钱财货物不加限制,跟君主没有什么两样。庶子地位低下,不得与太子一样享受同样多的俸禄,这也是用来防止嫌疑,以便根除祸乱的根源。可是古代的圣王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然后才制定国家法律。他们知道有国家,必然有亲疏贵贱,虽然一般人的子女也值得疼爱,但不得超过尊贵的太子,这种法体必须尊崇。如果不能确立各人的名分,就会造成应当亲近的人却被疏远,应当尊敬的人却被冷落的局面。这样,谄媚取巧之徒就会乘机兴风作浪,以个人恩怨危害国家,捕风捉影。臣希望陛下为国家制定明确的法令,颁布执行,让您的功勋流传千代,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陛下日理万机,或许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完美。我的职责是指正您的过失,不容许有沉默不言的时候。我发觉供奉给太子的东西比魏王还少,朝廷上下听说了这件事后,都觉得做得不妥。
【左传】上说:『我听说爱孩子要用礼义来教导他。'忠、孝、恭、俭」,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过去汉代窦太后和汉景帝不知道'义」中所蕴涵的道理,于是娇宠 梁孝王,封给他四十余座城池,封地达到方圆三百余里。梁孝王骄纵奢侈,大肆修建宫室,他的宫室四处可见,所费钱财更是数以万计,他出入都城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谁知他遇上不得意的事情,竟然发病而死。宣帝也娇惯淮陽王,差点造成汉的败落,最后仰赖退让之臣的辅佐,才获得幸免。何况魏王年龄还小,涉世未深,我希望皇上经常用礼义加以训导,选择良师教他兴亡成败的道理,既接受礼义方面的教导,又接受文学方面的熏陶。这样既通过忠孝进行教育,又用道德礼义加以约束,必然能使他成为有用的人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的教化方法。』太宗听了他的话,十分赞许。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5-2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嫡庶礼制与义方之教——释褚遂良〈谏魏王逾制疏〉》

褚遂良此疏,实为贞观朝政之要义,其言深契礼制本原。昔周公制礼,首重嫡庶之分,《春秋》之义"立適以长不以贤",盖以名分既定,则天下息争。魏王泰虽才藻敏赡,然储位已属承乾,此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疏中"尊嫡卑庶"四字,最得礼意。《白虎通》云:"君之適长称世子,所以明嫡统也。"储君之重,非特在器物丰约,实关乎国本安危。褚氏引汉世故事尤具深意:梁孝王受宠逾制,终至"出警入跸",此正《韩非子》所谓"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之验。而宣帝时淮阳王几危社稷,恰证《礼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之训。

其谏"教以义方"之说,本于《左传》石碏谏卫庄公之言。忠孝恭俭四德,实为治家要道。太宗尝著《帝范》云:"储副者,国之根本",褚疏与此暗合。观其"妙择师傅"之请,正合《学记》"师严然后道尊"之旨。魏徵尝言:"自古嫡庶无良佐,何尝不倾败",足见师傅之选关乎兴废。

太宗纳谏之举,尤见圣明。《贞观政要》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褚遂良援引汉室前鉴,恰合太宗"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的治国之道。其最终调整诸王用度,非徒示公平,实乃践行《周礼》"以八柄诏王驭群臣"的治术。

此疏之要,在于申明"礼者,天地之序也"的深意。嫡庶之辨非为薄厚亲情,实乃"绝嫌疑,杜祸萌"的治国大计。褚氏以史证经,以谏明道,可谓得"礼之用,和为贵"的真谛。贞观之治能垂范后世,正赖此等守礼重谏之风。
聪辩先生 發表於 2025-7-1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嫡庶礼制与义方之教——释褚遂良〈谏魏王泰逾制疏〉》

贞观十三年,谏议大夫褚遂良以"魏王泰日供逾制"上疏谏诤,此奏实为唐代政治伦理之典范文本。其核心要义在于申明"尊嫡卑庶"的礼制精神与"教以义方"的教化原则,二者共同构成唐代宗室管理的制度基石。

一、礼制之本:嫡庶分际的政教意义
褚氏开篇即引"圣人制礼,尊嫡卑庶"的经典命题,此语源自《春秋》"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礼法传统。储君"道亚霄极"的特殊地位,在物质待遇上表现为"用物不计"的制度设计,实为"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的政治智慧。考《唐六典》载东宫用度"皆取天子制度",而诸王"各有常俸",这种差异非关物质多寡,实为"正名定分"的符号象征。魏王泰日供逾制,表面是待遇问题,本质动摇"嫡长子继承制"这一王朝根本大法。

二、历史镜鉴:汉代诸王骄恣的教训
疏中列举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宣帝骄淮阳王二例,皆见《汉书》本传。梁孝王"出警入跺"的僭越行为,实为"私恩害公"的典型。值得注意的是,褚氏特别强调"义方之教"的缺失是祸乱根源。《礼记·文王世子》云:"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此即"忠孝恭俭"四德的教化内涵。唐代宗室教育设"王府傅"掌"训导礼仪",正是对此理念的制度化实践。

三、现实对策:礼训与文学的教化双轨
褚遂良建言"妙择师傅,示其成败",暗合太宗"以史为鉴"的治国理念。其"敦节俭、劝文学"的主张,实为贞观时期宗室教育的两大支柱。考《贞观政要》载太宗命魏徵编《自古诸侯王善恶录》,正是通过历史叙事进行道德教化的典型案例。所谓"道德齐礼,乃为良器",实本《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儒家政治哲学。

太宗"深纳其言"的处理方式,体现了贞观君臣对"礼法并治"原则的共识。此事件后,唐代逐步完善亲王班序、车服、俸禄制度,如《开元礼》明确规定"诸王仪卫不得拟东宫",可见褚疏影响之深远。今观此疏,其价值不仅在于匡正时弊,更在于构建了唐代宗室管理的理论框架,其中"明定分"与"重教化"的双重维度,仍足为后世资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