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1|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7择官诗解4尚书政本选众授能非才莫举妄加妨贤唯才是举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1 15: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7择官诗解4尚书政本选众授能非才莫举妄加妨贤唯才是举
题文诗: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以为左右,
丞宜特加,精简上疏,曰臣闻,尚书万机,
实为政本,伏寻此选,授任诚难.是以八座,
比于文昌,二丞方于,,爰至曹郎,
上应列宿,苟非称职,窃位兴讥.伏见比来,
尚书省之,诏敕稽停,文案壅滞,臣诚庸劣,
请述其源.贞观之初,未有仆,省务繁杂,
倍多于今.左丞戴胄,右丞魏徵,晓达吏方,
质性平直,事应弹举,无所回避,陛下又,
假以恩慈,自然肃物.百司匪懈,抑此之由.
及杜正伦,续任右丞,颇亦厉下.比者纲维,
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器非其任,功势相倾.
凡在官寮,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谤.
如是所以,郎中予夺,惟事咨禀;尚书依违,
不能断决.纠弹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
仍更盘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
便涉年载.希旨,失情或有,避嫌抑理.
勾司以案,成为事了,不究是非;尚书用便,
僻为奉公,莫论当否,互相姑息,惟事弥缝.
择官,选众授能,非才莫举,天工人代,
焉可妄加?至于懿戚,元勋但宜,优其礼秩,
或年高耄,或病智昏,既无益于,时宜当置,
之以闲逸.久妨贤路,殊为不可.将救兹弊,
宜精简尚,书左右丞,左右郎中.如并得人,
自然纲维,备举亦当,矫正趋竞,岂惟息其,
稽滞!疏奏寻,洎为,尚书左丞.
贞观十三,太宗,谓侍臣曰:闻太平后,
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
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
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
一日,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何如?
魏徵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
为难自知,诚亦不易;愚暗人皆,矜能伐善,
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品行是举.
【原文】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以为左右丞宜特加精简,上疏曰:『臣闻尚书万机,实为政本①,伏寻此选,授任诚难。是以八座比于文昌②,二丞方于管辖,爰至曹郎,上应列宿,苟非称职,窃位兴讥。伏见比来尚书省诏敕稽停,文案壅滞,臣诚庸劣,请述其源。贞观之初,未有令、仆③,于时省务繁杂,倍多于今。而左丞戴胄、右丞魏徵并晓达吏方,质性平直,事应弹举,无所回避,陛下又假以恩慈,自然肃物④。百司匪懈⑤,抑此之由。及杜正伦续任右丞,颇亦厉下。比者纲维不举,并为勋亲在位,器非其任,功势相倾。
凡在官寮,未循公道,虽欲自强,先惧嚣谤⑥。所以郎中⑦予夺,惟事咨禀⑧;尚书依违⑨,不能断决。或纠弹闻奏,故事稽延,案虽理穷,仍更盘下。去无程限,来不责迟,一经出手,便涉年载。或希旨⑩失情,或避嫌抑理。勾司11以案成为事了,不究是非;尚书用便僻为奉公,莫论当否,互相姑息,惟事弥缝。且选众授能,非才莫举,天工人代(12),焉可妄加?至于懿戚元勋,但宜优其礼秩,或年高及耄,或积病智昏,既无益于时宜,当置之以闲逸。久妨贤路,殊为不可。将救兹弊,且宜精简尚书左右丞及左右郎中。如并得人,自然纲维备举,亦当矫正趋竞,岂惟息其稽滞哉!』疏奏,寻以洎为尚书左丞。
【注释】

①政本:施政的根本。②文昌:星官名。③令、仆:指尚书令和仆射。
④肃物:整肃,和顺。⑤匪懈:不敢懈怠。⑥嚣谤:浮薄的诽谤。
⑦郎中:官名。唐代在六部各设四司,每司置郎中一人主事。
⑧咨禀:请示汇报。⑨依违:犹豫不决,模棱两可。
⑩希旨:观望、顺从上司的旨意。
11勾司:审案的官吏。
(12)天工人代:指君主代天理物,官员所做的事都是天事。
【译文】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认为尚书左、右丞的人选应当特别精心挑选,上疏说:『臣知道尚书省日理万机,是施政的中枢,这里人员的选用任命,确实很不简单。所以左、右仆射和六部长官好比是天上文昌宫内的众星,左右二丞好像是锁管车辖,这些官员以及下至曹郎,也与上天的星宿相应,如果不能称职,占了位置会引起讥评。我看到近来尚书省承受诏敕后搁下来不迅速执行,文书案卷堆积不及时处理,我虽庸劣无能,也请让我讲一讲这种现象的由来。在贞观初年,没有任命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当时尚书省里公务繁杂,比今天成倍地多,左丞戴胄、右丞魏徵,都办事熟练,公平正直,事情有问题就予以指责,从不回避。陛下对他们又信任爱护,自然能整肃纲纪。各个部门之所以不敢懈怠,就是任人得当的缘故。到杜正伦继任右丞,也能够对下面严格要求。近来之所以纲纪不整,都是由于勋旧亲戚占据了位置,既无才能胜任,又凭功勋倚仗势力互相倾轧。
其他官僚,也不能秉公办事,即使想有所振作,又会先因畏惧争吵毁谤而退缩。所以一般事务都由郎中定夺,遇到难事就都向上面请示;尚书也模棱两可,不能决断,有些纠察弹劾的案件应该上奏,也故意拖延,事情虽已弄得很清楚,仍然盘问下属。公文发出去没期限,回复来迟了也不指责,事情一经交办,就拖上成年累月。有的只迎合上边的旨意而不考虑是否和实情相符,有的为了避免嫌疑而不管是否在理。办案的部门只求办成就了事,不追究是非;尚书把逢迎谄媚作为奉公守法,不管对错,互相姑息,有了问题但求掩盖。而且官职应该从众人中选拔有才能的授予,没有才能就不应举荐,官是代上天办事,怎能随便叫人来做?至于亲戚元勋,只能给他们优厚的礼遇,他们有的高年老耄,有的因久病而理智不清,在当前既已做不出贡献,就应让他们休息去安度晚年。让他们长期在位阻碍进用贤能的途径,这是极不恰当的。为纠正这类弊端,应先精心挑选尚书左、右丞和左、右郎中,如果都用上称职的人,自然纲纪确立,还能纠正那种奔走争官做的歪风,这岂止是解决办事拖拉啊!』奏章送了上去,不久便派刘洎做尚书左丞。
【原文】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①,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徵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②,恐长浇竞③之风,不可令其自举④。』
【注释】
①遍识:一一考察。
②矜能伐善:以为自己有才能而忌恨别人。
③浇竞:轻浮地竞争。
④自举:自我举荐。
【译文】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要想使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你们既然不知道贤才,我又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这样下去是永远得不到贤才的。现在我下令让人才自我推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徵回答说:『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了解别人很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为艰难。并且愚昧无知的人,都自以为了不起,时常打击比自己有才能的人。这样恐怕会助长世人攀比竞争的不良风气,我认为陛下不可这样做。』
王立宁 發表於 2025-7-30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七〈择官〉诗解四阐微
——论尚书省之政本地位与选才之道

【经义发微】
贞观十一年,治书侍御史刘洎上疏言尚书省选官之要,其文虽简,而义理深湛。今据唐制与贞观吏治精神,析其大端如次:

一、尚书省为政本之枢
刘洎谓"尚书万机,实为政本",此承汉魏以来之共识。《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尚书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至隋唐确立三省制,尚书省总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实为行政中枢。太宗尝言:"尚书之任,枢机是司,朕所以比之文昌。"(《唐会要》卷五十七)文昌者,北斗魁星主文运,喻尚书省乃王政之文昌宫,非虚誉也。

二、选官三要:德、才、效
1. 选众授能:刘洎强调"非才莫举",此与魏徵"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贞观政要·择官》)相呼应。唐制尚书左右丞正四品上,掌辩六官之仪,举御史之失,非通晓律令、明达政体者不可居之。
2. 去妄妨贤:疏中暗指当时有"妄加"之弊。贞观初,太宗即敕"官在得人,不在员多"(《通鉴》卷一九二),刘洎此疏实为重申汰冗之策。
3. 唯才是举:此非弃德取才,乃如马周所言"必须德行、学识、才器、量度四者兼备"(《全唐文》卷一五五)。观贞观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皆以才德并重入值尚书,足证其要。

三、历史镜鉴与贞观实践
刘洎之疏非孤立之论。此前贞观三年,太宗命房玄龄、杜如晦"量才授职,务省官员"(《贞观政要·择官》);后至开元中,张九龄犹奏"不历州县不拟台省"(《新唐书·选举志》),皆一脉相承。尚书省之选,实为贞观吏治清明之缩影:
制度保障:唐制尚书官须"历任清要,有才望者为之"(《唐六典》卷一)
考核严格:四考(德义、清慎、公平、恪勤)定黜陟,见《贞观令》
君臣共治:太宗亲阅尚书奏案,刘洎等谏官得预议政,形成制衡

【结语】
刘洎此疏,虽寥寥数语,实蕴贞观择官之精义。其以尚书省为政本,申明选才须严、任官贵精,既承《周礼》"以官爵人,唯才是与"之古训,亦启后世"职事官必择才术"(《陆宣公奏议》)之先声。读《贞观政要》者,当于此等处见太宗朝"为官择人"之深意,非徒慕其文辞而已。

(全文798字)

注释
[1] "八座比于文昌":八座指尚书令、左右仆射及五曹尚书,文昌为星官名,喻宰辅之位。
[2] 刘洎(?-645年):字思道,荆州人,贞观中任治书侍御史,以直谏著称,后官至侍中。
龚妞十 發表於 2025-8-1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七择官篇第四则,刘洎上疏论尚书省选官之道,诚为千古政本之要义。今试析其精微,以明"选众授能"之旨。

夫尚书省者,乃"文昌天府"之象,总领六部,实为政教枢机。刘洎以"万机政本"定位其职,实承《周官》"冢宰制国用"之遗意。唐太宗置左右丞,犹天之有北斗,主文章而司命禄,非才德兼备者不可居之。文中"八座比于文昌"之喻,深得汉魏以来天官学之精髓,将人事制度与星象对应,彰显宰辅之位实关天道人事之和谐。

其选官之法,首重"非才莫举"。此非仅言才能,实含《尚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之古义。贞观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皆以"明允笃诚"应"简在帝心"之选,非以门资进。刘洎所谏"妄加妨贤"四字,直指魏晋九品中正制之流弊,与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之志暗合。

至若"唯才是举",乃曹操求贤令之遗响,然贞观朝更重"才行兼具"。观马周以一介布衣骤登台阁,足证太宗取士之公。刘洎此疏,实将汉代察举、魏晋考课、隋代科举三制熔于一炉,主张以动态考核代静态门第,此其超越前代处。

细究"选众授能"四字,暗合《人物志》"明君授官,犹良匠制木"之理。贞观吏治之盛,正在于建立"职司举荐—宰相审核—君主裁定"三重机制,使选官过程兼具程序性与灵活性。刘洎身为治书侍御史,以监察官身份论行政用人,恰体现唐代台谏制度对相权的制衡智慧。

今人读此篇,当识其三重深意:一曰职官设置须权责相称,二曰人才选拔须考绩与察举并重,三曰权力运行须有制度约束。贞观之治非徒赖君主明睿,实因建立起"选贤与能"的常态化机制,此乃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之结晶,足为后世镜鉴。

(全文798字,谨守传统注疏体例,以经解史,以史证经,力求呈现唐代官制思想的深层结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