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94|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6君臣鉴戒诗解1主纳忠谏臣进直言须相匡谏善始克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0 14:1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6君臣鉴戒诗解1主纳忠谏臣进直言须相匡谏善始克终
题文诗: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
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合契,
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
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
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
朕与卿等,可得不慎,为后嗤!以史为鉴.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魏徵曰臣,往在隋朝,
闻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但有疑似,
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并令,同日斩决.
大理丞之,张元济怪,试寻其状,乃有六七,
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
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
二千人内,九人,逗遛不明;官谙识者,
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帝,已令斩决,
遂不执奏,杀之.太宗:炀帝,
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诛戮,
之危岂得,惟行谄佞,苟求悦誉?君臣如此,
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是以遂令,
囹圄空虚.愿公等者,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原文】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译文】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 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原文】

贞观四年,太宗论隋日。魏徵对曰:『臣往在隋朝,曾闻有盗发,炀帝令於士澄①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贼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斩决。大理丞②张元济怪之,试寻其状。乃有六七人,盗发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胜苦痛,自诬行盗。元济因此更事究寻,二千人内惟九人逗遛③不明。官人有谙识者,就九人内四人非贼。有司以炀帝已令斩决,遂不执奏,并杀之。』太宗曰:『非是炀帝无道,臣下亦不尽心。须相匡谏,不进诛戮,岂得惟行谄佞④,苟求悦誉⑤?君臣如此,何得不败?朕赖公等共相辅佐,遂令囹圄⑥空虚。愿公等善始克终,恒如今日!』
【注释】

①於士澄:原为隋将,后降唐。

②大理丞:大理,大理寺,即最高法院。大理丞,隋时大理寺的副职。

③逗遛:地址不明,形迹可疑。

④谄佞(nìnɡ):奉承,谄媚。

⑤悦誉:得到君上的欢心和称誉。

⑥囹圄(línɡ yǔ):监狱。

【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谈论隋朝统治的时候,魏徵对答说:『我过去在隋朝,曾听说有盗窃案发生,炀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发现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认自己是盗贼的有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斩决。大理丞张元济感到奇怪,试查有关案件的文书,竟有六七人在盗窃案发生的那天,原先就关押在别的地方,盗案发生后才放出来,可也被审问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认行盗。张元济因此再进行推究,这二千人中只有九个人当时行踪不清楚。官吏中有熟悉这些人的,证明九个人里有四个不是盗贼。有关部门因为炀帝已下令斩决,就不把真相上奏,结果把这两千人统统杀掉。』太宗说:『这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臣下们也不尽心办事。他们应当匡正谏诤,不怕有杀身之祸,怎能一味谄媚奉迎,不讲原则地去讨皇上的欢心和称誉。隋朝君臣都是这样,怎么能不失败?我依靠你们共同辅佐,就能使监狱空无一人。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常像今天一样。』
个十百千 發表於 2025-6-11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六君臣鉴戒阐微

《贞观政要》所载太宗与侍臣之论,实为千古君臣之道之圭臬。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此一语道破君臣一体之要义。盖君者,国之元首;臣者,国之股肱。元首运筹,股肱效力,二者相须,方能成治世之功。若君能虚怀纳谏,臣能竭诚进言,则上下同心,如符契之相合,此乃自古为政之重也。

太宗又言:“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此语尤为警策。昔桀纣自恃其能,拒谏饰非,终致丧邦;而唐尧虞舜,圣不自圣,故能成其大。是以《尚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君虽明哲,犹须臣工匡弼;臣虽忠荩,必待君上包容。二者缺一,则危亡之机伏焉。

贞观之治,所以为后世称颂者,正在太宗能“纳忠谏”,而房、杜、魏徵辈能“进直言”。魏徵尝谓太宗:“愿陛下俾臣为良臣,勿俾臣为忠臣。”良臣者,君明臣直,共保其荣;忠臣者,君昏臣直,徒殉其名。此中深意,足为君臣共鉴。

今观此段,尤当深思“善始克终”之诫。太宗初年,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及至晚年,渐生骄矜,幸赖臣下不忘初谏,方保其终。故《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为君者当以慎终如始为心,为臣者当以匡救其失为职,如此方能成其久安长治。

要之,君臣之际,非独以名分相系,更以道义相期。君不以独断为明,臣不以阿谀为忠,上下交修,共成治道,此《贞观政要》垂训之深旨也。后世读此,可不勉乎?
徐始 發表於 2025-7-4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六君臣鉴戒阐微

《贞观政要》所载太宗贞观三年之论,实为君臣共治之圭臬。太宗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此言深契《尚书》“同寅协恭”之旨,揭示君臣一体、休戚与共之理。盖君若虚怀纳谏,臣必竭诚进言,二者如符契相合,方能成“都俞吁咈”之盛。

一、纳谏与进言之辩证
“主纳忠谏,臣进直言”非徒形式,实为“君臣相济”之核心。太宗以“合契”为喻,暗合《周易》“上下交而其志同”之象。古之明君如尧舜,赖皋陶、稷契之匡辅;昏主如桀纣,败于拒谏饰非。故《荀子·臣道》云:“君有谋而无所同,则君危。”臣之直谏,非为犯颜,乃以“道”正君;君之受谏,非示弱也,乃以“德”容众。二者相须,如车之双轮。

二、“君自贤”之弊与“匡正”之责
太宗警示“君自贤,臣不匡正”之祸,直指专制之痼疾。《孟子》谓“责难于君谓之恭”,臣子若逢君之过而缄默,则是“窃位苟容”。观隋炀帝拒高颎、苏威之谏,终致“普天同叛”,可知“危亡”非天命,实人谋不臧。故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特申“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正呼应此理。

三、善始克终之要义
贞观之治得成,非仅因太宗英明,更因房玄龄、杜如晦等“耻君不及尧舜”之志。然“克终”尤难,《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太宗屡以“创业守成孰难”问群臣,意在惕励。君臣若不能始终以“匡谏”为务,则“共治”必沦为“独断”,此范祖禹《唐鉴》所以叹“贞观之风,逮贞观而少衰”也。

结语
《贞观政要》此章,非独述唐事,实为万世君臣立镜。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明君容直臣,故治兴;昏君恶正言,故国倾。”今读斯文,犹见太宗“以铜为镜”之诚,足为后世法。学者当思“合契”之深意,勿徒慕贞观之名,而忘其“慎终如始”之实。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以经史互证之法,融《尚书》《孟子》《唐鉴》等典,紧扣“纳谏—匡正—克终”主线,既守学术之严,亦彰鉴戒之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