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2|回復: 2

[墨家] 【墨子】卷10尚同(中)诗解5古圣真情情通上下选贤使能听远德博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6 14: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10尚同(中)诗解5古圣真情情通上下选贤使能听远德博
题文诗:
故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
是故上下,情请为通.上有隐事,遗利下得,
而利之也;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也.
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
遍知乡里,未遍闻之,天子赏之;数千万里,
之外有为,不善,其室人未,遍知乡里,
未遍闻之,天子罚之.举天下人,皆恐惧,
振动惕栗,不敢婬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
先王言曰:非神也夫,能使,人之耳目,
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
助己思虑;使人股肱,助己动作.助己视听,
者众则其,所闻见远;助之言谈,者众则其,
德音之所,抚循者博;助思虑众,则其谈谋,
度速得矣;助动作众,举事速成.故古圣人,
之所以能,济事成功,垂名后世,无他故焉,
曰唯能以,尚同为政.古圣真情,情通上下,
选贤使能,至同至正,至义至情,无为而治.
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王,
聿求厥章.则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
来朝聘于,天子之廷,受之严教,退而治国,
政之所加,莫敢不宾.当此之时,本无有敢,
纷天子教.经有:我马维骆,六辔沃若,
载驰载驱,周爰咨度;我马维骐,六辔若丝,
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即此语也.古者国君,
闻见,善与不善,皆驰驱,以告天子.
赏当贤,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
尚同之功.故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
士君子诚,欲富其国,众其人民,治其刑狱,
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不可不察,之本
【原文】5故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是故上下情请为通。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数千万里之外,有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赏之;数千万里之外,有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乡里未遍闻,天子得而罚之。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婬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助己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之思虑者众,则其谈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即其举事速成矣。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是以先王之书【周颂】之道之曰:『载来见辟王,聿求厥章。』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当此之时,本无有敢纷天子之教者。【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又曰:『我马维骐,六辔若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即此语也。古者国君诸侯之闻见善与不善也,皆驰驱以告天子。是以赏当贤,罚当暴,不杀不辜,不失有罪,则此尚同之功也。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请将欲富其国家(12),众其人民,治其刑狱,定其社稷,当若尚同之不可不察,此之本也。』
注释(12)请:诚。

文】
所以古代的圣王,因为能够审慎地统一民众的意见,立为行政长官,所以上下之情就沟通了。上面若有尚被隐蔽而遗置的利益,下面的人能够随时开发他,使他得到好处;下面若有蓄积的怨和害,上面也能够随时除掉他。所以远在数千或数万里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好事,他的家人还未完全知道,他的乡人也未完全听到,天子就已知道并赏赐他;远在数千或数万里之外,如果有人做了坏事,他的家人还未完全知道,他的乡人也未完全听到,天子就已知道并惩罚了他。所以所有天下的人,十分害怕和震动战栗,不敢做婬暴的事。说:『天子的视听如神。』先王说过这样的话:『不是神,只是能够使他人的耳目帮助自己视听;使他人的唇吻帮助自己言谈,使他人的心帮助自己思考,使他人的四肢帮助自己动作。』帮助他视听的人多,那么他的所见所闻就广大了;帮助他言谈的人多,那么他的声音所安抚范围就广阔了;帮助他思考的人多,那么计划很快就能实行了;帮助他动作的人多,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很快就能成功了。所以古代的圣人能够把事情办成功、名垂后世,没有别的其他原因,只是能够以上同的原则来行使政事。
    所以先王的书【周颂】上曾说过:『始来见君王,寻求(车服礼仪等)文章制度。』这说的是古代的诸侯国君在每年的春秋二季,到天子的朝廷来朝聘,接受天子严厉的教令,然后回去治理他们的国家,因此政令所到之处,没有人敢不服。当这个时候,根本没有人敢变乱天子的教令,【诗经】上说:『我的马是黑色鬃毛的白马,六条马缰绳柔美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处普遍地询访查问。』又说:『我的马是青黑色毛片的,六条马缰绳象丝一般光滑,在路上或快或慢地跑,在所到之处普遍地询问谋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代的国君诸侯听见或看到好与坏的事情,都跑去报告天子。所以赏的正好是贤人,罚的正好是暴人,不杀害无辜,也不放过有罪,

这就是上同带来的功效。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如果真想使他们的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政治理,国家安定,就不可不考察上同,因为这是为政的根本。』
懋松 發表於 2025-6-29 06:07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同中》诠解:古圣治道中的上下通情与选贤之要

《墨子·尚同中》此章阐发古圣王以“尚同”为政之本,其核心在于“情通上下”与“选贤使能”。墨子所言“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非徒制度之设,实乃以“真情”为纽带,构建上下无蔽、利害相济的治理体系。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墨家治道之精微。

一、尚同之本:情通而利害相济
“上下情请为通”一句,乃全章枢要。墨子强调,圣王立政,必使下情上达、上意下贯,二者以“真情”相感。所谓“上有隐事遗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积害,上得而除之”,揭示上下互通之效:在上者若未能察民生之利,百姓可直言补益;在下者若有冤屈积弊,君主可及时消弭。此中“情”非私情,而是“兼爱”之公心,即《尚同》篇所谓“一同天下之义”的道德基础。

二、选贤使能:听远德博之基
“选贤使能”为墨家政治实践之关键。墨子屡言“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尚贤》),此章虽未明言,然“正长”之立必以贤能为准。唯有德者居位,方能“听远”——广纳四方之言;“德博”——泽被天下之众。此与儒家“举直错诸枉”相通,然墨家更重实效:贤能者须能“兴利除害”,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非命》),方合“尚同”之实。

三、古今之鉴:尚同的现代启示
墨子之论,直指政权合法性根源——上下互通则治,壅蔽则乱。其“情通”思想,可解为信息透明与民意反馈机制;而“选贤”标准,则强调能力与道德并重。今日观之,若执政者能“审以尚同”,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之弊,或可减少社会矛盾。然墨家之局限,在于过于理想化“一同”之效,未若儒家重“礼”以调和差异,此又读者当深思处。

结语
《尚同中》此段以“情通上下”为纲,以“选贤除害”为用,彰显墨家务实济世的政道观。其言简意深,虽千载之下,犹足为治政者镜鉴。然须辨明:墨家之“同”非强求一致,而是以兼爱为本、以贤能为器,达成“和而不同”之治。学者当结合《尚贤》《兼爱》诸篇,方能全窥墨学之真谛。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墨家义理,侧重文本分析,兼及现代诠释,力求不失古义而启新思。若需进一步探讨尚同与民主思想之异同,或可另文详述。
付巧 發表於 2025-7-8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同中》诠解:古圣治道以情通上下、选贤为枢

《墨子·尚同中》此章阐发圣王治世之要,核心在于“尚同”与“选贤”,而贯通二者者,实为“真情”。墨子所言“情请为通”,非仅政令之通达,更强调上下以诚相感、以利相济的治道本质。今试析其理如下:

一、尚同之本:以情为枢
“圣王唯而审以尚同”者,谓古圣立政,必以“尚同”为纲,然其根基在于“情通”。墨子屡言“上下情请为通”,此“情”字当解作“实情”与“诚心”二义。
1. 实情上达:上有隐微之政弊、未兴之利民举措(“隐事遗利”),因下情得通,故能补益;
2. 民怨得泄:下有所蓄之怨、所积之害(“蓄怨积害”),因上听广纳,故能除之。
此即《尚同》所谓“上下同义”之真谛——非强求表面一致,而在政令与民心之真实相应。

二、选贤为径:德博听远
“选贤使能”为墨家核心主张,此章虽未明言,然“情通”之实现,必赖贤才。何以故?
1. 贤者能“听远”:贤正长不囿于近习之见,能察四方民瘼,如《尚贤》云“举公义,辟私怨”;
2. 德博则“利周”:贤者德泽广被,故能兼顾“隐事遗利”与“蓄怨积害”,使上下利益均沾。
墨子之“贤”,非仅道德楷模,更是能贯通上下、务实济世的治术之才。

三、古圣治术:由真情而及制度
墨子托古立言,称“古者圣王”之治,实为建构其理想政体:
1. 制度层面:通过“尚同”建立层级分明的行政体系,使信息自下而上无滞;
2. 伦理层面:以“兼爱”为情感基础,消弭上下对立,使“蓄怨”无所生。
此二者皆需“真情”为纽带——无真情,则制度为虚文;无制度,则真情难落实。

结语:墨家治道的现代启示
墨子之论,于今日犹有深意。所谓“情通上下”,实为良政之本:政策需根植民情,行政须以贤能为干。若徒尚形式统一而漠视真实民意,则“尚同”易沦为专制之具;反之,若徒有民意上达而无贤能斡旋,则怨利交织,终难调和。故读《尚同》者,当于“真情”与“尚贤”间求其平衡,斯得墨学之精义矣。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墨家思想体系,紧扣文本,析“情通”为政道关键,兼论选贤之效,以见古圣治术之周密。语言力求简古,义理务求明晰,庶几合于国学诠释之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