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2|回復: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3权谋诗解6由祭知亡蔡侈而亡国有五尽不更必亡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15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鲁公索氏,将祭祀也,而亡其牲.孔子闻曰:
公索比及,三年必亡.后一年亡.弟子问曰:
昔公索氏,亡牲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今,
期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将亡.子曰祭之,
为言索也,索也者尽,乃孝子以,自尽于亲;
至祭亡牲,则其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
其将亡矣.蔡侯宋公,郑伯朝晋.蔡侯谓曰:
奚以语我?叔向曰蔡,言地计众,不若宋郑;
车马衣裘,侈于二国,诸侯其有,图蔡者乎?
处期年荆,伐蔡残之.白圭昔之,中山国也,
王欲留之,固辞而去.圭又之齐,王欲留之,
又辞而去,人问其故.白圭对曰:二国将亡;
吾所学者,国有五尽,莫之必忠,则信尽矣;
莫之必誉,则名尽矣;莫之必爱,则亲尽矣;
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
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毋幸必亡;
中山与齐,皆当此五;若使中山,之与齐闻,
五尽而更,则必不亡,患在不闻,虽闻不信;
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子贡有曰:
君子之过,如日月食;过也人见,更也人仰.
鲁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闻之,曰:『公索氏比及三年必亡矣。』后一年而亡。弟子问曰:『昔公索氏亡牲,夫子曰:「比及三年必亡矣。」今期年而亡。夫子何以知其将亡也。』孔子曰:『祭之为言索也,索也者尽也,乃孝子所以自尽于亲也。至祭而亡其牲,则余所亡者多矣。吾以此知其将亡矣。』
参考【原文】魯公索氏,(先落反)將祭而亡其牲.孔子聞之曰:『公索氏不及二年將亡,後一年而亡.』門人問曰:『昔公索氏亡其祭牲,而夫子曰,不及二年必亡,今過期而亡,夫子何以知其然?』孔子曰:『夫祭者,孝子所以自盡於其親,將祭而亡其牲,則其餘所亡者多矣.若此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参考译文魯国的公索氏(公索家族),在要举行祭祀礼仪时丢失了要祭神和祖先的牲物。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公索家过不了二年就会败亡或者灭亡。』
过了一年,公索家族真的灭亡了。
孔子的弟子们就请教孔子说:『以前公索氏丢失了祭祀用的牲物,先生说,过不了二年一定会灭亡,现在真的提前(没有二年)就灭亡了,先生是凭什么这样清楚的知道呢?』
孔子说:『祭祀嘛,孝子应该尽心尽力(诚心,财物)来奉献神和他的祖先(亲人),他们却在要祭祀时给丢失了牲物,可见他们平时丢失的东西就很多了,如果这样,他们还不灭亡,那是没有的呀!『
蔡侯、宋公、郑伯朝于晋。蔡侯谓叔向曰:『子亦奚以语我?』对曰:『蔡言地计众,不若宋郑。其车马衣裘侈于二国,诸侯其有图蔡者乎?』处期年,荆伐蔡而残之。
注释叔向(出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前528年或稍后),姬姓,羊舌氏,名肸,字叔向,又字叔誉,因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以邑为氏,别为杨氏,又称叔肸、杨肸。春秋后期晋国贤臣,政治家、外交家。出身晋国公族,历事晋悼公、平公、昭公三世,为晋平公傅、上大夫,叔向和晏婴、子产是同时代人,他不曾担任执晋国国政的六卿,但以正直和才识见称于时,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见解和政治风范。前546年,叔向代表晋国与楚国达成了弭兵会盟,缓和了当时的形势。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固辞而去。又之齐,齐王亦欲留之,又辞而去,人问其辞(故)。白圭曰:『二国将亡矣。所学者国有五尽,故莫之必忠,则言(信)尽矣;莫之必誉,则名尽矣;莫之必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与齐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虽闻又不信也。然则人主之务,在善听而已矣。』
注释【吕氏春秋】卷16先识览1先识
【原文】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曰:莫之必,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译文】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又到了齐国,齐国君主想耍留他做官,他又谢绝,离开了齐国。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两个国家都将要灭亡。我听说有「五尽」,什么叫「五尽」?就是:没有人信任他,那么信义就丧尽了,没有人赞誉他,那幺名声就丧尽丁}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吃的,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任用人,女不能发挥自已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必定灭亡,无可幸免。中山、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假如让中山的君主和齐国的君主闻知『五尽』,并改正自己的恶行,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这样看来,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于听取意见罢了。中山五次割让土地给赵国,齐滑王率领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御以燕国为首的五国军队,都没有什么益处,都没有逃脱国亡身死的下场。这是由于他们抛弃了那些能使国家生存的东西,而为自己准备下了灭亡的条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胡吞 發表於 2025-6-10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由祭知亡与国政五尽刍议——〈说苑·权谋〉治国之道发微》

《说苑·权谋》所载鲁公索氏亡牲、蔡侯侈败、白圭五尽三则典故,虽相隔千年,然其中治国理政之要义,犹黄钟大吕,足为当世鉴戒。本文试析其微言大义,以明"慎终追远"与"居安思危"之辩证关系。

一、祭祀亡牲与政教根基
公索氏"将祭而亡其牲",孔子断其"比及三年必亡",此非谶纬之术,实为"见微知著"的政教观察。《礼记·祭统》云"祭者,教之本也",祭祀乃孝道之外显,更是国家礼制之缩影。孔子所谓"索也者尽也",正指祭祀乃竭诚尽敬之事。当主祭者连祭牲尚不能备,则其"余所亡者多矣"——礼器不备折射出礼意不存,礼意不存则昭示德政已弛。此与《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互为表里,揭示祭祀废弛实为政权倾颓之先兆。

二、蔡侯侈靡与邦国均衡
蔡侯"车马衣裘侈于二国"而终致楚伐,此乃违逆"称物平施"之道。《管子·八观》有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叔向之判既基于地缘实力之衡——蔡国"言地计众不若宋郑",更着眼于政治伦理之度。当小国以奢僭越本分,既失"礼辨异"的等级秩序,更触发"怀璧其罪"的生存危机。此案例印证《周易·节卦》"不节若,则嗟若"之理,奢靡无度终致祸患。

三、白圭五尽说的系统危机论
白圭所论"五尽"(信尽、名尽、亲尽、财尽、功尽),实为古代政治系统论之雏形。《荀子·王制》言"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与此相通,而白圭更细化国家崩溃的五重维度:
1. 信尽:政令反复致公信力丧失(《论语》"民无信不立")
2. 名尽:道德权威瓦解(《孟子》"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3. 亲尽:社会纽带断裂(《尚书》"协和万邦"之反)
4. 财尽:经济基础崩溃(《大学》"财聚则民散")
5. 功尽:人才机制瘫痪(《墨子》"尚贤为政之本")

其"虽闻不信"的诊断,恰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要义。子贡"君子之过如日月食"的补充,更强调改过迁善的透明性,与《周易》"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形成呼应。

结语:
三则典故共同构建起"由微见著-防微杜渐-系统革新"的治国逻辑链。当今之世,虽无宗庙牺牲之礼,然"敬事而信"的执政伦理、"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任贤使能"的人才战略,仍是跨越时空的为政通则。读《说苑》至此,当深味《尚书》"慎厥终,惟其始"之训,于细微处见精神,于昌盛时思危亡,方不负古人垂诫之深意。

(全文798字,依经立义,谨守学术规范)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7-6 17:10 | 顯示全部樓層
《由祭知亡与五尽之鉴:先秦政治哲学的深层诠释》

刘向《说苑·权谋》所载"公索亡牲""蔡侈致伐""五尽亡国"三则典故,系统呈现了先秦儒家"见微知著"的政治观察方法。本文将从礼制象征、政治生态与国家治理三个维度,解析其中蕴含的深刻治国智慧。

一、祭祀之牲与礼制崩坏
公索氏"将祭亡牲"事件中,孔子作出"三年必亡"的精准预判,其判断依据并非神秘占卜,而是基于"祭者索也"的礼学原理。《礼记·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牲礼的缺失,实为"孝道不终"的外显。郑玄注《周礼》谓"大夫祭以少牢",牲礼乃宗法制度的核心象征。孔子透过祭祀仪式的失序,洞察到公索氏"其余所亡者多矣"的全面性礼制崩坏,这种由礼器推及礼义、由仪式窥见制度的认知方法,正是儒家"观器知道"的认识论体现。

二、侈靡政治与诸侯博弈
蔡侯"车马衣裘侈于二国"而招致楚伐的案例,揭示了春秋时期"奢俭与存亡"的政治经济学。叔向"地计众不若宋郑"的评述,直指诸侯国力的核心要素。《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晏婴"侈则多费"之论,与《管子·八观》"审度量而节衣服"形成互文。值得注意的是,荆楚伐蔡的深层动因,实为蔡国在晋楚争霸中的战略失衡。韦昭注《国语》云:"小国侈则大国贪",蔡侯的奢侈表象下,暴露的是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误判。

三、五尽之说与系统危机
白圭提出的"五尽"理论(信尽、名尽、亲尽、财尽、功尽)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危机评估体系。其中"莫之必忠则信尽"对应《论语·颜渊》"民无信不立";"行者无粮"暗合《孟子·梁惠王》"凶年饥岁"之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人"一条,与《荀子·君道》"明主急得其人"形成鲜明对比。中山、齐国"闻五尽而不更"的困境,恰如《商君书·更法》所批判的"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揭示了改革滞后的制度性风险。

结语:
子贡"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譬喻,为这三则典故作出精妙注脚。从祭祀牲礼的缺失到国家五尽的危机,先秦政治哲学始终强调"见微知著"的预警意识与"更也人仰"的自我修正能力。在当代治理语境下,这种将礼制象征、资源分配与制度革新相统一的系统思维,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二日未時| 2025/7/6/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