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10|回復: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0敬慎诗解12慎其所从修身正行慎终如始恭敬忠信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7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罗者所得,黄口小雀,孔子见曰:黄口尽得,
而大雀何,独不得也?罗者对曰:大雀善驚,
難得黃口,貪食易得.黄口也从,大爵不得,
大爵也从,黄口可得.孔子于是,顾谓弟子,
曰君子必,慎其所从,不得其人,有罗网患.
以長者慮,有全身階,隨小者戇,有危亡敗.
修身正行,不可不慎:嗜欲亏行,谗谀乱心,
众口回意,忧患也者,生于所忽,祸起细微,
污辱难湔,败事不可,后而追不,深念远虑,
后悔几何?夫徼幸者,伐性之斧;嗜欲也者,
逐祸之马;谩谀也者,穷辱之舍;取虐于人,
趋祸之路,故去徼幸,且务忠信,节嗜欲无,
取虐于人,则称君子,名声常存.夫怨生于,
有恩不报,福多祸生,安危存于,自处出令,
不困在于,蚤豫存亡,在于得人,慎终如始,
乃能长久.能行此五,可以全身,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谓要道.颜回也将,西游於宋,
问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乃曰:恭敬忠信,
可以为身;恭免于众,敬则人爱,忠则人与,
信则人恃;人之所爱,所与所恃,必免于患,
可临国家,何况于身?故不比数,而比于疏,
不亦远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
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真情恭敬,
忠信始终,能始能终,善始善终,始终不渝.
孔子见罗网罗,捕捉者,其所得者皆黄口鸟幼时,嘴边黄色未褪,故称之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罗者对曰:『(大雀善惊善于警觉。意为警惕性高而难得,黄口贪贪求食而易得。)黄口从大爵者不得,大爵从黄口者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
参考出自【孔子家语】卷15六本
【原文】孔子见罗网罗,捕捉雀者所得皆黄口鸟幼时,嘴边黄色未褪,故称之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善于警觉。意为警惕性高而难得,黄口贪贪求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贪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四库、同文本前有『独』字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zhuàng,痴、傻、愚。[gàng]:傻,愣,鲁莽:~头~脑。[zhuàng]:刚直:~直,而有危亡之败也。』
参考译文【孔子家语】卷15六本:
孔子去看用罗网捉鸟的人,见捉到的都是黄口小鸟。孔子询问那个人:『大鸟却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惊觉,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大鸟跟着小鸟时,也捕捉不到。』
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所以道德上有修养的人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保全自己的方法,仿效年轻人的愚蠢和鲁莽,就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呀。』
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嗜欲使行亏,谗谀乱正心,众口使意回,忧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污辱难湔洒,败事不可后追,不深念远虑,后悔当几何?夫徼幸侥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谩谀者,穷辱之舍也;取虐于人者,趋祸之路也,故曰去徼幸,务忠信,节嗜欲,无取虐于人,则称为君子,名声常存。怨生于不报,祸生于多福此句话是说怨生于有了恩情却不知报答人家,因此人家含怨。祸生于安享的太平,太平的骄奢淫逸定会成为灾祸的本源,安危存于自处,不困在于蚤豫,存亡在于得人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司马迁【史记·楚元王世家】):国家的安危在于发出的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任用的大臣,慎终如始,乃能长久。能行此五者,可以全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要道也。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
参考出自【孔子家语】卷13贤君
【原文】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故夫不比于数[shù]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技艺,学术:。命运,天命:数[shǔ]一个一个地计算:比较起来突出:责备,列举过错:谈论,述说:~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数[shuò]屡次:踈shū古同『疏』而比于踈,不亦远乎?不修其中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
参考译文颜渊将要向西游学于宋国,临行前,求教孔子道:『我应该用什么立身?』
孔子说:『注意做到恭、敬、忠、信,就可以了。做到了恭、敬,就能远离祸患,别人都会喜爱你;做到了忠、信,别人就会信任你,这样你就能团结更多的人。做到了恭、敬、忠、信四点,可以把国家治好,哪里只是有利于自己一人而已呢?另外,还要注意三点:不靠拢与自己亲迎的人,却靠拢跟自己疏淡的人,这样不就失去亲友的帮助了吗?不修养自己的心性,使心性纯良,却只顾修饰自己的外表,追求外在的华美,不是搞反了、弄颠倒了吗?做什么事情,不先考虑成熟,事到临头,才开始谋划,不就晚了吗?』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孤鸿 發表於 2025-7-26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敬慎》篇析义:君子慎其所从之道

(一)罗雀之喻与处世之道
《说苑》所载孔子观罗雀事,实为修身之要义。黄口小雀因贪食易得,大雀善惊难获,此中深意可比君子处世之道。孔子特举"黄口从大爵者不得,大爵从黄口者可得"二语,揭示人际交往之关键:亲近贤者则安,狎近小人则危。罗者之网,实喻人世种种陷阱,故夫子诫曰"君子慎所从",此与《周易·系辞》"君子慎密而不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之说互通。

(二)修身四戒与忠信之本
篇中列四戒尤为精警:徼幸如伐性之斧,嗜欲似逐祸之马,谩谀类穷辱之舍,虐人乃趋祸之路。此四者实为败德之端,与《尚书·太甲》"欲败度,纵败礼"之说相发明。而"务忠信,节嗜欲"六字,尤见儒家修养核心。《论语·学而》言"主忠信",此处更申其义:忠信非仅德行,实为保身之要术。君子能持此二者,则如《中庸》所谓"诚者物之终始",可致名声常存。

(三)慎终如始的实践智慧
"慎终如始"之说,源自《尚书·太甲》"慎终于始",老子亦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本文特强调"先虑""早豫"的重要性,此即《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之旨。颜回问修身,孔子答以"恭敬忠信",四者实为一体:恭主容仪,敬存内心,忠以应事,信以待人。《论语·卫灵公》载"言忠信,行笃敬",正可与此互参。

(四)处世哲学的现代启示
篇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实为儒家恕道精髓。观全文要义,可见古人修身并非空言道德,实含深刻处世智慧。今日读之,犹见其警示意义:在信息纷杂之世,尤当慎所从;于物欲横流之际,更需节嗜欲。所谓"恭敬忠信",非特古人专利,实为今人立身之基。

《说苑》此篇文字简练而义蕴深厚,将儒家慎独之道、忠信之教、处世之方熔于一炉。读者苟能体味"黄口从大雀"之喻,践行"慎终如始"之训,则庶几可免罗网之患,臻于君子之域矣。
xie4566 發表於 2025-7-27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敬慎》篇抉微:论君子慎从之道与修身要义

刘向《说苑》卷十《敬慎》所载孔子观罗雀之喻,实为修身立命之枢要。此章以黄口小雀与大雀之得失为譬,揭示「慎其所从」之深意。今试析其理趣,以明君子处世之道。

一、罗雀之喻与慎从之理
孔子见捕雀者尽得黄口而失大雀,罗者释曰:「大雀善惊难得,黄口贪食易得。」此中暗含君子小人取舍之辨。黄口之易得,喻小人贪利忘险;大雀之难获,喻君子知几远害。尤可深味者,乃「黄口从大爵者不得,大爵从黄口者可得」二语——此非徒言鸟性,实喻人际相从之理:若幼弱依附贤明则得保全,贤明反随庸愚则必陷罗网。故孔子诫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周易·系辞》「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正与此通。

二、修身四戒与忠信之体
篇中更申修身四戒:「徼幸者伐性之斧,嗜欲者逐祸之马,谩谀者穷辱之舍,取虐于人者趋祸之路。」此四者实为败德之端:
1. 徼幸之心:如《尚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君子当守正不趋险。
2. 嗜欲之害:《礼记》云「傲不可长,欲不可纵」,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可相发明。
3. 谀谗之毒:荀子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谄媚之言实为德之贼。
4. 凌人之弊:《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虐人者终自毙。

去此四弊,务忠信、节嗜欲,方为君子立身之本。颜回问「何以为身」,孔子以「恭敬忠信」答之,盖恭能远众怒,敬则得人爱,忠可聚群力,信足恃久远——此四者实为「慎终如始」之具体工夫。

三、慎微始终与祸福之机
「忧患生于所忽,祸起细微」二语,直指《周易》「履霜坚冰至」之戒。刘向特标「污辱难湔,败事不可追」,正合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之意。至若「怨生于有恩不报,福多祸生」,则揭示《老子》「福兮祸所伏」之辩证关系。君子当如《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警,始终持守恭敬忠信,方能「名声常存」。

结语
观《敬慎》此章,其要义在「慎」字:慎所从则免罗网,慎嗜欲则全本性,慎始终则远祸患。孔子以罗雀设教,非独言观物之道,实为万世立「慎」之纲。今人读此,当思《大学》「慎独」之功,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取舍间明进退,方不负先哲垂训之深心。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