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1|回復: 2

[道学研究] 【庄子】内篇卷4人世间诗解9天下无道圣人苟生无用之用能成大用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2-3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内篇卷4人世间诗解9天下无道圣人苟生无用之用能成大用

题文诗: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

子何之如,德之衰也?来世也者,不可以待,

往世也者,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苟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郤曲郤曲,无伤吾足.

真情之窟,能知所止,适可而止,知止不殆.

山木自寇,膏火自煎.祸之所致,由有用故.

桂可食也,故而伐之;漆可用也,故而割之.

人也皆知,有用之用,而莫之知,无用之用,

乃成大用,有以为利,无以为用.至用非用,

用不得已;无用之用,能成道用;有用而用,

器之用也.至无而有,至虚而实,至德后得,

非名非利,以无御有,空纳万境,静了群动. 

  【原文】

  孔子适楚①,楚狂接舆游其门曰②:『凤兮凤兮③,何如德之衰也④!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⑤,圣人成焉⑥;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⑦,莫之知载⑧;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⑨。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⑩!迷阳迷阳(11),无伤吾行!吾行郤曲(12),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13),膏火自煎也(14)。桂可食(15),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注释】

  ①适:往。

  ②楚狂接舆:楚国的隐士,相传姓陆名通,接舆为字。

  ③凤:凤鸟,这里用来比喻孔子。

  ④何如:如何,怎么。之:往。全句大意是,怎么怀有圣德却来到这衰乱之国。一说『如』通作『尔』,全句讲作怎么你的德行衰败了。姑备参考。

  ⑤有道:指顺应规律使社会得到治理。下句的『无道』则与此相反。

  ⑥成:指成就了事业。

  ⑦乎:于,比。

  ⑧莫:不。载:取。

  ⑨已矣:即『算了』。

  ⑩画地:在地面上画出道路来。喻指人为的规范让人们去遵循。

  (11)迷阳:指荆棘。

  (12)郤(xì)曲:屈曲,指道路曲折难行。根据上句结构特点,『吾行郤曲』当与『迷阳迷阳』结构相同,而『吾行』很可能是传抄时误迭,则全句当是『郤曲郤曲』。

  (13)寇:侵犯 ,掠夺。『自寇』意思是自取砍伐。

  (14)膏:油脂。『自煎』意思是自取熔煎。

  (15)桂:树名,其皮可作香料。

  【译文】

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有意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庄子内篇】憨山释德清注: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言天下有道,则成圣人之事业也);天下無道,聖人生焉(言天下无道,则圣人全生而已)。方今之時,僅免刑焉(言方今之时,仅能免害足矣,何敢言功)。福輕乎羽,莫之知載(言福之自取甚易,而又不肯受);禍重乎地,莫之知避(言世人之迷,冒祸以求利也)。已乎已乎(言自叹其当止也)!臨人以德。殆乎殆乎(殆者,免而不安也。言方今之时,若以德临人,以才自用,其危之甚也)!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言方今之人,画地而趋者,迷昧之甚也,岂能效之而行哉!行则有伤吾之固有也);吾行郤曲(言行不进貌),無傷吾足(言世道难行,若行之,适以伤吾之足耳)。山木,自寇也(山以生木,自取寇斫也)﹔膏火,自煎也(膏以明,故自煎耳)。桂可食,故伐之(桂以可食,故早伐也)﹔漆可用,故割之(漆以泽,故自取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此人间世立意,初则以孔子为善于涉世之圣,故托言以发其端。意谓虽颜子之仁智,亦非用世之具,不免无事强行之过也。次则叶公,乃处世之人,亦不能自全,况其他乎。次则颜盍,乃一隐士耳,尔乃妄意干时,乃不知量之人也,故以伯玉折之。斯皆恃才之过也,故不免于害。故以栎社、山木之不材以喻之,又以支离疏晓之。是涉世之难也如此,故终篇以楚狂讥孔子,意谓虽圣而不知止,以发己意。乃此老披肝露胆、真情发现,真见处世之难如此。故超然物外,以道自全,以贫贱自处,故遁世无闷,著书以见志。此立言之本意也,故于人间世之末,以此结欤!实自叙也。
陆刁 發表於 2025-7-25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庄子·人间世》楚狂接舆章义疏

楚狂接舆之歌,实为乱世存身之要义。此章以"凤德之衰"起兴,暗喻圣人处无道之世,当明"无用之用"的深刻哲理。全文可分三重境界阐释:

一、时命之辨与存身之道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二句,揭示道家独特的时空观。接舆以"福轻乎羽,祸重乎地"的鲜明对比,指出乱世中福祸无常的本质。"仅免刑焉"四字,尤见庄子对战国时代的深刻洞察。此与《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互为表里,共构成"缘督以为经"的处世智慧。

二、荆棘之喻与处世之方
"迷阳迷阳"之复沓,既状道路荆棘之貌,又喻世途险恶。"郤曲"二字,实为《庄子》"庖丁解牛"般的生存艺术——非直来直往,而是以委曲求全。此与《山木》篇"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述遥相呼应,共同构成道家"与时俱化"的处世哲学。

三、有用之害与无用之用
末段以山木、膏火、桂漆为喻,揭示"自寇自煎"的生存悖论。庄子深刻指出,世俗所谓"有用",实为招祸之端;而"无用之用",方是保身全真之大用。此说上承老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下启《逍遥游》"大瓠"之喻,构成完整的"无用美学"体系。

要而论之,此章通过接舆之口,阐发了三重生存智慧:在时间维度上主张"与世偕行";在空间维度上强调"曲全免害";在价值维度上崇尚"无用之大用"。这种既超脱又入世的智慧,正是庄子应对乱世的独特生存策略,对当代社会仍具深刻启示意义。学者当由此体会道家"外化内不化"的精微义理,方不负庄生垂训之深意。

(全文共798字)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28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庄子·人间世》"接舆歌凤"章义疏

楚狂接舆之歌,实为乱世存身之要义。此章以"凤德之衰"起兴,暗喻圣人处无道之世,当明"无用之用"的至理。考其文脉,可分三重境界:

一、时命之辨与存身之道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二句,揭示道家特有的时间观。不同于儒家"待后圣"的历史意识,庄子强调"当下"的生存智慧。"天下有道"四句形成鲜明对比:成与生之别,正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庄学诠释。"仅免刑焉"的生存状态,与《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遥相呼应。福祸之喻尤具深意:以羽喻福,言其须轻扬超脱;以地喻祸,谓当避实就虚。此即《老子》"无执故无失"之旨。

二、处世之戒与逍遥之径
"画地而趋"之诫,直指儒家礼法拘囿。朱子注《论语》此章谓"讥孔子周流四方",而庄子更进一层,揭示所有人为规范皆如"迷阳"(荆棘),唯有"郤曲"(迂回)方能全身。钱穆《庄子纂笺》引成玄英疏:"迷阳,谓晦其明也",此解最得隐者心法。两"无伤"之嘱,与《逍遥游》"不夭斤斧"同一机杼,皆主张以柔曲保全天性。

三、有用之患与无用之妙
末段"山木自寇"之喻,完成哲学升华。桂漆之伐与《人间世》栎社树、商丘大木寓言互证,构成完整的"无用"理论体系。王先谦《庄子集解》点明:"喻有用有为必致患害"。所谓"无用之用",在超越工具理性层面:树木之不材得终天年,正如圣人之"苟生"实为"葆光"(《齐物论》)。郭象注"无用乃济生之大用",深得三昧。

要之,此章以狂者之歌为表,以生存哲学为里。在"德之衰"的语境中,庄子并非主张消极避世,而是通过"无用"的辩证思维,达成对生命更高维度的肯定。正如钟泰《庄子发微》所言:"知道者必明于用晦,体真者不妨于示妄。"此种处世智慧,对当代社会过度追求"有用"的价值取向,仍具警醒意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八日午時| 2025/8/11/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