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44|回復: 0

[中医理论]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人体结构与生理现象规范化描述—人体结构与生理现象定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纪永臣 發表於 2021-11-19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医科学原理原件
第二章  人体结构与生理现象规范化描述
第一节  人体结构与生理现象定义
一、人体的基本结构描述
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从人体各个部位的命名、人的各个生长时期的称谓、人体内部组织与器官的认识直到人体各系统功能与作用的认定等,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以至于我们先人的先人都认为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知识,没有谁去追问我们人体结构为什么如此称呼?又是谁规定的要这样称呼?其实这些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而是中医日积月累人体解剖知识的生活化与社会化。
1、人体的基本结构
人体从整体上可以分为头部、四肢和躯干三大部分。其中:
头部包括由头和颈部。
躯干包括胸、背和脊椎。
上肢包括肩、上臂、前臂和手。
下肢包括臀、大腿、小腿和足。
2、人体的信息感知器官
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眉和口,俗称『五官』。
3、人体与外界沟通的通道
人体通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与外界沟通,俗称『九窍』。
4、五体是肌体基本要素
五体是指肢体的筋、脉、肉、皮、骨等。
5、百骸是人体的骨架
百骸是指人体全身骨骼的泛称。
二、人体的内部结构描述
1、五脏器官
心、肺、脾、肝和肾合成五脏,是人体内部最重要的功能性器官。五脏通过血管与血液与其他器官沟通,构成人体五大系统。其中:
心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血指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肺主气: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其中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中医的脾包括脾脏器官及血液的携带与再生功能。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2、六腑器官
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
六腑的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于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要;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化而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饮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须通过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即七冲门,意为七个冲要门户。其中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此六者为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故称为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4、西汉时期人体解剖学概况
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尺,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半,长二丈二尺,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半,长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肠胃凡长五账八尺四寸,合受水穀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肠胃长短受水穀之数也。
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血温五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主藏魂魄。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申,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回积十六曲,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肠重三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半,当齐,右回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广二寸半。脣至齿长九分。齿已後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也。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喉咙重十二两,广二寸,长一尺二寸九节。肛门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三、人体生命状态活动描述
1、人体生命活动现象
吃喝拉撒、洗洗涮涮、横倒竖歪、走跑立站、说学逗唱等。
2、人体成长阶段
生老病死、儿童少年、青年壮年、耄耋白首、强壮、疲惫等。
3、人的情志
怒、喜、思、悲、恐等。
4、人的神情
呼、笑、歌、哭、呻等。
四、人体身体状况描述
1、身体体表颜色
皮肤颜色呈现青、赤、黄、白、黑等。
2、舌头的口感
唾液或口腔感觉酸、苦、甘、辛、咸等。
3、身体体温
冷与热、着凉、恶寒、高烧等。
4、身体行为能力
有气无力、行动不便、疲惫倦怠、体魄健壮,身形敏捷等。
5、头发状态
密与疏、壮与绒、黑与白、脱发、秃顶等。
6、视力状况
眼花缭乱、近视、视觉模糊、眼干、眼痛、流泪等。
7、听觉状况
耳鸣、耳痛、耳热、听力下降等。
8、嗅觉状态
鼻塞、流鼻涕、呼吸障碍、鼻内痒疼等。
9、呼吸状态
呼吸困难、咽喉肿痛、咳嗽、咳痰、咳血等。
10、饮食状况
厌食、调适、食欲不振、暴饮暴食等。
11、饮水状态
多饮、口舌干燥等。
12、大便状态
通畅、便秘、腹泻、干燥等。
13、小便状态
尿频、尿黄、尿血、少便、尿崩等。
14、出汗状况
多汗、盗汗、少汗等。

來自學社: 中医基础研究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黄粮大梦 發表於 2025-5-27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人体结构认知的本体论与方法论价值》

(按:本文以朱子"格物致知"精神为纲,参酌《黄帝内经》藏象理论,就中医人体结构认知体系作学理辨析)

一、中医解剖认知的文明发生学意义
《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已显现早期医学的系统性认知。考《说文解字》,"体"字从骨豊声,其形构即暗含"形骸-功能"的双重维度。中医对人体结构的命名体系(如《灵枢·骨度》所载三百六十五节之说),实为"观物取象"思维的具体实践,较之希波克拉底《论圣病》的体液说,更早建立起整体关联的认知范式。

二、结构分类的形神统一观
《内经》将人体分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功能单元,与今本所述头部、躯干、四肢的形态划分形成经纬交织的认知网络。值得注意的是:
1. 头部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称为"精明之府",强调其神机统摄作用
2. 躯干划分暗合"三焦"理论,胸背对应"膻中-命门"的阴阳枢轴
3. 四肢在《伤寒论》中作为"四末",是判断阳气存亡的重要指征

三、解剖术语的训诂学启示
考《尔雅·释亲》所载"颈曰脰,背曰吕"等称谓,可见中医解剖名词多源于生活观察的"近取诸身"。如"脊椎"一词,《释名》解为"积渐如柱",既描述形态特征,又暗喻其"枢轴"功能。这种"名实相副"的命名原则,较之维萨里《人体构造》的纯粹形态学描述,更具动态功能性特征。

四、现代转化的认识论思考
建议在规范化描述中注意:
1. 保留"头者精明之府"等功能性定义
2. 补充《医宗金鉴·正骨心法》的体表定位法
3. 引入《难经》"七冲门"理论解释结构关联性

结语:中医人体结构认知实为"形-气-神"三位一体的动态模型,其术语体系承载着中国哲学"体用不二"的思维特质。今日研究当以《内经》为体,现代解剖为用,方能在保持理论自洽的前提下实现创造性转化。

(全文共789字,依钱穆先生《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之例,不作分段标题)
邹外 發表於 2025-6-12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野下中医人体结构认知的本体论阐释

《中医科学原理研究》第二章对中医人体结构认知历程的梳理颇具启发性。作为国学研究者,笔者认为需从文化本体论角度补充三点要义:

一、"名实之辨"与中医解剖术语的生成逻辑
中医对人体结构的命名并非简单的经验积累,实为"格物致知"传统在医学领域的实践。《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显示先秦已有系统的解剖认知体系。所谓"生活化命名"现象,实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的取象思维体现。如"肩髃"之"髃"取义于骨隙如隅角,"囟门"以会意字象颅骨未合之形,皆暗合《说文解字》"依类象形"的造字原则。

二、身体观的三才范式与结构划分
将人体分为头、肢、干三部的分类法,实与《黄帝内经》"三才之道"相呼应。《灵枢·邪客》云:"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头部象天主神明,躯干法地主运化,四肢应人主劳作。此三分法较之现代解剖学更具哲学整体性,其中脊椎作为"天柱"(《春秋元命苞》)、胸背对应阴阳升降等认知,均体现"人身小宇宙"的太极思维。

三、解剖认知的文明演进特征
文中提及的认知演变过程,恰印证《尚书·洪范》"五行-五藏"对应的系统化进程。从甲骨文记载的单纯脏器名称(如"心"字象形),到《内经》将五脏与时空、音律相配属,展现的是"由形入神"的认识飞跃。宋代《欧希范五脏图》的实证解剖与朱熹"理先气后"的理学观相互印证,说明中医解剖学始终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同步发展。

要之,中医人体结构理论实为中华文明"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认知范式的医学呈现。今日研究者当以"六经注我"的态度,在现代解剖学框架下重新诠释传统身体观,方能使"古树发新枝"。此中深意,愿与同道共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