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6|回復: 2

[兵家] 【孙子兵法】卷11九地篇3将正静幽随机应变围则能御过则听从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8 16:0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子兵法】卷11九地3静幽随机应变围则御过则
题文诗:
将军之事,静以幽邃,正以治军.能愚士卒,
之耳目也,使之无知;随机易事,革其谋,
使人无识;易其居,迂途使人,不得.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也,深入,
诸侯之地,而发机犹,焚舟破釜.若驱群羊,
驱而,莫知所之.聚三军众,投之于险,
将军之事.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
不可不察.正义不变,随机应变.为客之道,
深则专,浅则.去国越境,而师,
谓之绝地;四通之地,谓衢地也;入深重地;
入浅轻地;背固前隘,谓之围地;无所往者,
谓之死地.是故散地,将一其志;轻地吾将,
使之;争地吾将,趋其后也;交地吾将,
谨其守也;衢地吾将,固其结萌;重地吾将,
继其食备;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
塞其阙也;死地吾将,示以不活.故兵之情:
围则,不得已则,奋起而,过则.
【原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33)。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34),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35),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36),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37),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38)。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39);四通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40);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41);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42);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43)。
【译文】
    作为统帅,考虑谋略要做到沉着冷静而又幽深莫测,管理部队要公正严明而又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行动一无所知;要能临时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实用意;要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意图;向部属下达作战命令要像登高抽去梯子一样,使士卒有进无退;率众深入敌国领土作战要像弩机射出的箭一样,准确捕捉战机,焚舟砸锅一往无前。指挥士卒要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来,驱过去,而不让他们知道究竟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要把他们置于险境,迫使全军拼死奋战。这是统帅的职责。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这些都是将帅必须认真考察研究的问题。
    在敌国境内作战时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军队就越要专一;进入敌境越难,军心就越容易涣散。进入敌境作战的地域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域叫作衢地;深入敌境后方的叫作重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叫作轻地;背有险阻前有隘路的地域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域叫死地。因此,作战时在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在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进争地要使后续部队迅速跟进;过交地要谨慎防守;在衢地要巩固与列国的结盟;入重地要保障军需供应;经圮地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变化规律是:被包围就会合力抵御,不得已时就会殊死奋战,陷于深重危难境地就会非常听从指挥。
     【注释】
(33)静以幽,正以治:静,镇静,沉静;幽,深邃;正,严正,公正;治,治理,有条理。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

(34)易其事,革其谋:易,改变,变化;革,变更,更新。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

(35)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之,代词,指部属,军队。将帅授给部属的任务,要像叫人登高后抽去梯子那样,使他们能进而不能退。

(36)发其机:扳动弩机,喻决战事。

(37)屈伸之利:伸,伸展;屈,曲、不伸展。根据情况,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这样最为有利。

(38)深则专,浅则散:指在敌国作战,深入则士卒一致,浅则士卒涣散。

(39)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离开本国,跨越邻国,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作『绝地』。

(40)背固前隘者,围地也:前进困难,后退受阻,易被包围的地域叫围地。

(41)固其结: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结,指结交诸侯。

(42)塞其阙:阙(què),缺口。堵塞缺口,使士卒不得不拼死作战。

(43)过则从:过,指深陷危境的意思。深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容易指挥。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幽魂~ 發表於 2025-7-7 19:41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论将帅统御之道析义
《孙子兵法·九地篇》此章专论将帅统兵之要,以"静幽正治"为纲,阐发"愚卒应变"之术。其文虽简,义理深湛,今试为剖判三昧。

一、静幽正治:将道之本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乃统军核心。"静"非止水之静,乃《易》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决策境界。昔谢安对弈闻淝水捷报,面不改色而弈如故,正是此境写照。"幽"字尤妙,《说文》解为"隐也",引申为谋略深藏不露。韩信背水列阵,士卒但见危局,不知其"陷之死地而后生"的幽深算度,恰合孙武之旨。"正以治"则承《论语》"政者正也"之训,诸葛亮治蜀"开诚心,布公道",方能使三军如臂使指。

二、愚卒之术:权变之机
"能愚士卒之耳目"向遭非议,实则此"愚"非蒙蔽之谓,乃《周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权宜之道。长平之战赵括轻改廉颇之制,卒吏皆知战略意图而致败;反之卫青远征漠北,"军锋夜惊而自相扰乱",却因士卒不知统帅意图而终成大功。孙武强调"易其事,革其谋"者,正合《鬼谷子》"谋莫难于周密"之论。昔李愬雪夜袭蔡州,行军途中方示目标,正得"使人无识"三昧。

三、九地机变:用兵如神
"迂途使人不得虑"暗合九地之变。考"九地"分类,其要在"屈伸之利"。项羽破釜沉舟属"死地则战",曹操火烧乌巢乃"衢地合交"典范。将帅需如《吴子》所言"因形用权",观唐太宗虎牢之战,先据险要(重地),后出奇兵(轻地),终以三千破十万,尽得"围则能御,过则听从"之妙。

此章精义,在将道家"清静无为"与兵家"诡变万端"熔铸一炉。王阳明评曰:"静幽是体,随机是用",可谓的论。今人研读,当知"愚卒"实为保全士卒之术,"易居"乃出奇制胜之道,方不负孙武"兵者诡道"的深层哲思。
松禅 發表於 2025-7-11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将领统御之道发微
——《孙子兵法》卷十一兵家心法诠解

《九地篇》"将军之事,静以幽邃,正以治军"一语,实为兵家统御学之精髓。此句非仅言战场机变,更揭示为将者当具"内圣外王"之修养。"静幽"二字,当从道家"致虚极,守静笃"解之,黄石公《三略》所谓"神微而静"者,正与此相发明。考《吴子·论将》言"总文武、兼刚柔",可知"正以治军"之"正",实含儒家"正心诚意"与法家"刑德二柄"双重意蕴。

"愚士卒之耳目"之说,历来多有误解。张预注曰:"此非诈也,密谋之谓也。"《六韬·龙韬》载太公言"阴其谋,密其机",可相印证。盖兵家"诡道"与儒家"诚信"之辨,当观《司马法》"仁本"与"严位"二篇之统合。将领"使人无识"者,非谓愚民之术,实乃《鬼谷子》"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决策智慧。

至若"随机易事,革其谋"之要,可参《淮南子·兵略训》"与化推移"说。战国孙膑减灶诱庞涓,东汉虞诩增灶退羌兵,皆"居迁途而使人不虑"的典型战例。此中玄机,在于《易经》"穷变通久"之理——王弼注《周易》云"适时之变,道之常也",恰可释"常易其居"之深意。

今人读此章,当注意三个维度:其一,"静幽"是道家心法在兵家的运用,非消极无为,而是《管子·心术》所言"毋先物动,以观其则"的主动修养;其二,"正治"包含《大学》"修身正心"与《韩非子》"法术势"结合的治理智慧;其三,"变易"之道须合于《易传》"变通配四时"的哲学高度。

昔唐太宗与李靖论兵,称"深乎,节制之兵",正得此篇三昧。为将者若能在"静幽"中养其气,于"正治"立其本,借"变易"通其用,则庶几可达《孙子》所谓"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的化境。此乃中国兵学超越单纯战术层面,上升为"道器合一"的生命学问之明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