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4|回復: 2

[兵家] 【孙子兵法】卷11九地篇1因地制宜合利而动不利而止兵贵神速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8 15: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孙子兵法】卷11九地1因地制宜合利而动不利而止兵贵神速
题文诗:
孙子:用兵法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
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有死地也.诸侯者,
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
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为交地.诸侯之地,
三属也者,先至而得,天下之众,为衢地.
地深,背城邑多,为重地.山林险阻,
沮泽,难行之道,为圮地.所由入隘,
从归者迂,彼寡可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亡,为死地.是故散地,
则无,轻地无止,争地无攻,交地无绝,
衢地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
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
相及,敌之众寡,相恃,敌之贵贱,
相救,敌之上下,扶,卒离不集,
兵合不齐.合利而动,不利而止.问敌众,
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
兵情主速,乘人不及,由不虞道,攻所不戒.
第十一篇 九地【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1),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2),争地则无攻(3),交地则无绝(4),衢地则合交(5),重地则掠(6),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7)。所谓古之善用兵者(8),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9),贵贱不相救(10),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11)。』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12),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一般规律,战场的地形种类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作战的战地,叫作『散地』;进入敌境不远的战地,叫作『轻地』;我军先占领于我有利,敌军先占领于敌有利的战地,叫作『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战地,叫作『交地』;与多国毗邻,谁先到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战地,叫作『衢地』;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战地,叫作『重地』;山高水险、林木森严、池沼错综,难于通行的战地,叫作『圮地』;行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军能以少击众的战地,叫作『围地』;奋起速战就能生存,不奋起速战就会全军覆灭的战地,叫作『死地』。因此,处于散地不宜作战,处于轻地不宜停留,处于争地不要勉强强攻,处于交地要保证队伍能相互策应而不被截断,进入衢地应该主动结交诸侯,深入重地要掠取军需物资,遇到圮地则必须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计脱险,置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古代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军首尾不能相互策应,主力部队与非主力部队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军中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统属,士卒溃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也无法展开统一行动。于我有利就战,于我不利就不战。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敌军众多且又阵势严整前来进攻,该如何应付呢?』答案是:『先夺取敌人所必救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不得不听任我们的摆布了。』用兵作战的原则贵在神速,要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防备虚懈的地方。
【注释】

(1)三属:属(zhǔ),连接。指敌我和其他诸侯国连接的地区。

(2)无止:止,停留。不要停留。

(3)争地则无攻:双方必争的要害地区,应先敌占领,若敌人已先占领,则不宜强攻。

(4)交地则无绝:绝,断绝。在『交地』要注意军队部署能互相策应以确保联系,不可断绝,以防敌人截击。

(5)衢地则合交:在『衢地』要同相邻诸侯国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

(6)重地则掠:军队进入『重地』要征掠敌国的粮秣,保障自己部队的供给。

(7)死地则战:处于『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死地』,就应激励士卒殊死战斗,死中求生。

(8)古之善用兵者:汉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所谓古善战者。』

(9)众寡不相恃:使敌军的主力和小部队之间不能互相依靠和协同作战。

(10)贵贱不相救:使敌军的官兵之间不能相救应。贵贱,古时指地位高贵和地位低微的人,这时指将官与士卒。

(11)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爱,指敌人最关注、最重视的地方。指首先攻取敌人所必救的要害之处,敌人就会被迫听任我的摆布了。

(12)由不虞之道:虞,预料。这句是说,要走敌人预料不到的道路。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6-6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兵形势理析微

《孙子兵法·九地篇》开宗明义提出"九地"概念,实为古代军事地理学的系统分类。所谓"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者,非仅地形之辨,更蕴含深刻的战略哲学。今就篇首要义,析其三重辩证关系。

一、地缘与心理的辩证统一
"散地"者,诸侯自战其境之谓。孙子特指"士卒易散"的心理特征,盖因本土作战,士卒怀家易溃。此论揭示军事地理学中"空间归属感"对士气的决定性影响。而"轻地"入人之境不深者,既无险要可恃,又无纵深可退,恰如《司马法》所言"进退维谷",反映地理纵深与心理安全的正相关关系。

二、利害与行动的动态平衡
"合利而动,不利而止"八字,实为全篇行动纲领。此语非谓消极避战,乃强调"因利制权"的主动选择。银雀山汉简《孙子》佚文载"地有所不争",正可互证。九地分类本质是利害评估体系:衢地关乎战略通道,争地涉及要害枢纽,皆需以"五事七计"权衡得失。王皙注"非利不赴"即此意。

三、速度与形势的转化之机
"兵贵神速"在九地语境中别有深意。张预注"疾则乘机,迟则生变",道出速度与形势的辩证关系。尤其在"重地"(深入敌境)与"死地"(速战求生)中,速度既是战术要求,更是转化地缘劣势的关键。《吴子·治兵》"疾行如风"之说,可视为对孙武理论的补充发展。

九地分类体系超越简单地形学,构建"地理-心理-战略"三维模型。其核心在于把握"地者,兵之助"(《地形篇》)的深层逻辑,既反对地理决定论,又否定脱离环境的盲目行动。现代战略家若解此中三昧,则知所谓"信息化战争"时代,地理要素仍以新的形态影响着战争规律。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7-24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战略地理观与兵机要义阐微

《孙子兵法·九地篇》开宗明义提出"九地"概念,实为冷兵器时代最具系统性的战略地理学理论。所谓"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类战区划分,绝非简单地形分类,而是蕴含深刻军事哲学的战略空间认知体系。

一、地理属性与心理效应之辩证
"散地"者,诸侯自战其境,士卒易溃散,此乃"战地心理学"之雏形。孙子洞察"兵之情主速"的本质,指出深入敌境反能激发"不得已则斗"的群体心理(《九地篇》"深入则专")。这种反直觉的军事智慧,与《军争篇》"围师必阙"形成战略呼应,体现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

二、战略机动与利益判断准则
"合利而动,不利而止"八字,实为全书战略决策核心。《火攻篇》"非利不动"与此一脉相承,共同构建起"慎战-速胜"的思想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此"利"非狭隘功利,而是《计篇》"五事七计"综合评估之利。曹操注"不以己之私怒而兴师"即此义。

三、时空维度下的速胜哲学
"兵贵神速"在信息化战争中仍为铁律。考《作战篇》"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可知速决非单纯战术要求,实为国家战略安全需要。九地分类中,衢地"先至得天下之众"、争地"我得则利"等论述,皆强调时空控制权争夺,与当代"OODA循环"理论(观察、调整、决策、行动)暗合。

四、死地辩证法的现代启示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这种逆境指挥艺术需严格条件:其一将帅需如《九变篇》"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其二士卒须经《行军篇》"令素行"之训练。现代商战中"危机管理"理论,正可溯源于此。

要之,《九地篇》之精髓,在于建立地理空间-心理效应-战略决策的三维模型。其"九地"分类法超越具象地形,上升为态势评估框架,与《地形篇》形成"人地关系"的完整认知体系。今日研读,当结合《司马法》"权敌审将而后举兵"、《吴子》"因地制流"等经典互参,方能得其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