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61|回復: 2

[其他]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6臣节1正谏尽言不私俭躬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4 20: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昔在唐虞,稽古钦明,犹俟群後,之翼亮也,
用臻巍巍,之成功故,能熙帝载,庶绩欺凝,
四门穆穆,百揆时序,蛮夷,猾夏之变,
阿阁,鸣凤之巢.喻之元首,方之股肱,
虽有尊卑,之殊邈也,实若一体,之相赖也.
主者,度能而授,备覆餗败;也者,
量才而受,无流放祸.如影如响,俯伏惟命,
偷容尸素.违令犯颜,蹇蹇匪躬,安上民翰.
先意承指,佞谄之徒;匡过弼违,社稷之鲠.
伏斧锧,而必正谏,据鼎镬,而尽.
忠而见疑,诤而不得,待放可也;必死无补,
将增主过,去之可也.其动也匪,训典弗据;
其静也匪,宪章弗循.请托,申绳不私.
明刑而不,滥乎所恨;审赏而不,加乎附己.
至正而,专命招权,含污谈洁.进思尽言,
以攻,退念推贤,而不使.夙兴夜寐,
戚庶事之,不康;俭躬约志,若奔薄冰.
【原文】抱朴子曰:昔在唐、虞,稽古钦明,犹俟群後之翼亮,用臻巍巍之成功。故能熙帝之载,庶绩欺凝,四门穆穆,百揆时序,蛮夷无猾夏之变,阿阁有鸣凤之巢也。喻之元首,方之股肱,虽有尊卑之殊邈,实若一体之相赖也。
【译文】抱朴子说:从前唐尧虞舜的时候,研习古事,庄敬明察,仍然需要列国的诸侯来辅佐光大,因此而成就崇高伟大的功业。故而他们能够弘扬帝王的事业,各种事情都能成功,诸侯们恭谨肃然,百官承顺服从,外族不来扰乱华夏,四檐高阁上有鸣凤巢栖。用人的头和腿、臂来比喻,说明他们虽然有尊卑的巨大差别,实际就像是整个身体的各部分一样,是互相依赖的。
【原文】君必度能而授者,备乎覆餗之败;臣必量才而受者,故无流放之祸。夫如影如响,俯伏惟命者,偷容之尸素也。违令犯颜,蹇蹇匪躬者,安上之民翰也。先意承指者,佞谄之徒也;匡过弼违者,社稷之鲠也。必将伏斧锧而正谏,据鼎镬而尽言。忠而见疑,诤而不得者,待放可也;必死无补,将增主过者,去之可也。
【译文】国君必须审度能力而授予官职,防备因不胜其职而败事;臣子必须估量能力而接受官职,因此才没有犯罪被流放的祸患。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一样俯首听命的人,是苟且迎合取悦于人、居位食禄不尽职的人;而敢于违犯命令冒犯君主尊严、忠直谏诤的人,是使主上安位的国家的重臣。预先揣摩或秉承意旨的,是巧言谄媚之徒;能匡正主上过失的,是国家的刚正骨干。必须准备伏身于斧子和砧板直言劝谏,手把烹人的鼎镬来尽忠言。忠心而受到怀疑,直言相劝无用的时候,辞职等待放逐就行了;就是坚决去死也于事无补,还会增加君主过失的时候,离开就行了。
【原文】其动也,匪训典弗据焉;其静也,匪宪章弗循焉。请托无所容,申绳不顾私。明刑而不滥乎所恨,审赏而不加乎附己。不专命以招权,不含污而谈洁。进思尽言以攻谬,退念推贤而不蔽。夙兴夜寐,戚庶事之不康也;俭躬约志,若策奔于薄冰也。
【译文】他们行动时,不是先王的书不作依据;他们静处时,不是典章制度不去遵循。私相嘱托不答应,伸张法律不顾私情。刑罚分明,不胡乱施加给所痛恨的人;奖赏审慎,不无理给予依附自己的人。不自由行事而把持权力,不自含污垢却枉谈廉洁。出仕为官就想直言谴责荒谬,去职下野就想推举贤人不使埋没。早起晚睡,忧虑各种事情不安宁顺利;自身节俭意愿简约,像鞭打奔马在薄冰上奔跑。
刘刘刘 發表於 2025-7-28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臣节》"正谏尽言不私俭躬"章义疏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六《臣节》篇,以"正谏尽言不私俭躬"八字,精要概括人臣事君之道。此章开篇援引唐虞盛世典故,实具深意。

稽考"昔在唐虞"至"庶绩咸凝"诸句,乃化用《尚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与《舜典》"百揆时叙"之典。葛洪特举尧舜"俟群后之翼亮"的治术,揭示圣王之道在于纳谏任贤。所谓"翼亮",语出《尚书·皋陶谟》"庶明励翼",指群臣辅弼之效。此与《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的记载互为表里,共同构建出"君臣共治"的理想范式。

文中"正谏"二字,实本《孝经·谏诤章》"天子有争臣七人"之义。葛洪将谏诤置于臣节之首,暗合荀子"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的儒家传统。而"不私俭躬"四字,则承《礼记·表记》"事君慎始而敬终"之教,强调人臣当超越私利,以"俭躬"即克己奉公为要。此种思想,与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的精神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在此章采用"题文诗"的特殊体例。三字句的节奏铿锵有力,"稽古钦明""熙帝载"等语皆出自《尚书》原文,形成典雅的"拟经"风格。这种文风既是对汉代奏议传统的继承,又暗含对当时清谈误国风气的批判。其"巍巍之成功"的表述,与《抱朴子内篇》对神仙境界的描绘形成有趣呼应,体现葛洪"外儒内道"的思想特质。

要之,此章虽仅片段,已足见葛洪融贯经子的学术功力。其以唐虞之治为镜,阐发的谏诤精神与奉公原则,对于当代政治伦理建设仍具启示意义。读者若能结合《外篇》全书"贵贤""任能"诸章并观,更可把握葛洪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教育中心 發表於 2025-8-1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抱朴子外篇·臣节》"正谏尽言不私俭躬"章义疏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二十六《臣节》篇,以"正谏尽言不私俭躬"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臣道伦理体系。此章开篇援引唐虞典故,实具深意。

稽考"昔在唐虞"至"庶绩咸凝"数语,可见葛洪立论之本。唐虞之世,虽圣主在上,犹需群臣"翼亮"(辅佐光明),此即《尚书·皋陶谟》"钦哉钦哉,惟时惟几"之遗意。葛洪特标"稽古钦明"四字,既取《尚书·尧典》"曰若稽古"之典,又暗合《文心雕龙·原道》"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的述史传统,彰显其"道统"意识。

"正谏尽言"之说,实本《孝经·谏诤章》"天子有争臣七人"之义。葛洪将谏诤提升为臣节核心,较之汉代"主文谲谏"传统更具刚健特质。其"不私俭躬"主张,尤见卓识:既要求臣子不存私心(不私),又须避免过度自损(不俭躬),此即《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中道思想在臣道中的运用。

细绎文本结构,可见三层递进:首言上古明君仍需贤臣(历史维度),次论臣道当以直谏为本(伦理维度),终归于"熙帝载"的治世理想(政治维度)。这种"历史-伦理-政治"的三重论证,正是魏晋玄学"体用不二"思维在政治哲学中的体现。

葛洪此论,实针对魏晋之际"浮华交会"的士风。当清谈盛行之际,重申"尽言不私"的臣节,具有匡正时弊的深意。其将谏诤与廉洁并提,既承续了王符《潜夫论·明忠》"忠臣必待明君乃能显其节"的思想,又为后世《贞观政要·论求谏》提供了理论先声。

要之,此章以古典为衣钵,以现实为归趣,在魏晋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其强调的"翼亮"精神,至今仍为士人立身处世之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