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0|回復: 1

[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卷7离娄章句上诗解7易子而教事亲养志君正国定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2 21: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卷7离娄章句上诗解7易子而教事亲养志国定
题文诗: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
势不行也.教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反夷伤.孩曰夫子,教我以正,未出于正.
则是父子,相夷则恶.时也,易子而教,
父子之间,势不两义,不责善义,则离,
离则隔阂,不祥莫大.孟子: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
能事其亲,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
吾未之闻.孰不为事?事亲事本;孰不为守?
守身守本.曾子父,必有酒肉;必请,
馀者所与;问有余,必曰有也.曾死曾元,
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馀者所与;
问有余,曰亡矣.将复进亲.谓养口体.
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事亲,曾子可也.
非谪,政不足间;唯大人格,君心之非.
君仁;君义;君正.国定.
有不虞誉,求全.人易其言,无责耳矣.
【原文】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1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2焉。』
【译文】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呢?』孟子答道:『由于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讲正理,用正理讲不通,跟着就要发怒。一发怒,就反而造成了伤害。〔孩子会说:〕'您用正理教我,可是您的行为却不出于正理。」这样,父子间就互相伤害了。父子间互伤感情,这是大坏事。古时候交换小孩来教育,使父子之间不因追求善而互相责备(父子之间不能行朋友之义的道理)。追求善而互相责备,就会产生隔阂;父子之间生出隔阂,没有比这更不祥的了。』

【注释】

(1)夷:伤。

(2)祥:善。
【原文】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1,必有酒肉;将彻2,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死,曾元3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译文】
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最重要。守护什么最重要?守护自己〔的良心〕最重要。不失去自己的良心又能侍奉父母的,我听说过;失去了良心又能侍奉父母的,我没有听说过。侍奉的事都应该做,但侍奉父母是根本;守护的事都应该做,但守护自己的良心是根本。从前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晳,每餐一定都有酒有肉;撤席时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曾晳若问是否还有剩余,一定答道:'还有。」曾晳死了,曾元养曾子,也一定有酒有肉;撤席时便不问剩下的给谁了;曾子若问是否还有剩余,便说:'没有了。」准备下餐再给曾子吃。这个叫作口体之养。至于曾子,才可以叫作顺从亲意之养。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注释】

(1)曾晳:名点,孔子学生;曾子(曾参)之父。

(2)彻:通『撤』。

(3)曾元:曾子之子。
【原文】

孟子曰:『人不足与1也,政不足间2也;唯大人为能格3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译文】
孟子说:『当政的小人不值得去谴责,他们的政治也不值得去非议;只有大人才能够纠正君主的不正确思想。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一把君主端正了,国家也就安定了。』

【注释】

(1)適:同『谪(zhé)』,责备。

(2)间:音jiàn,非议。

(3)格:纠正,匡正。
木  17:17:19
【原文】

孟子曰:『有不虞1之誉,有求全之毁。』
【译文】
孟子说:『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注释】

(1)虞:料想。
【原文】

孟子曰:『人之易1其言也,无责耳矣2。』
【译文】

孟子说:『一个人说话太随便,是因为他不必为此负责罢了。』

【注释】

(1)易:轻易。

(2)无责耳矣:没有责任罢了。逢彬按,俞樾读『无责』为『毋责』,意谓此人无足责怪,恐非。因为『耳矣』用于陈述客观事实,而『毋责』是表达意志的句子,不能与『耳矣』匹配;事实上也从未见含『毋』表达意志的句子以『耳矣』煞句者。如将此句理解为『没有责任罢了』,正是陈述事实,则毫无窒碍。详见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
钱底 發表於 2025-7-7 19:51 | 顯示全部樓層
《孟子·离娄上》第七节诠解:易子而教与养志正国之义理探微

《孟子·离娄上》第七节以公孙丑之问发端,揭示儒家伦理实践中的两大核心命题:教育之权宜与事亲之深旨,进而推衍至君道与国政的辩证关系。此章言简义丰,今试析其要旨如下:

一、易子而教:情理分际的教化智慧
公孙丑问"君子之不教子",孟子以"势不行也"作答,点明父子天性中"责善则离"的伦理困境。盖父子主恩,过严则伤亲亲之情;师者主敬,以义正之而无妨。此即《礼记·学记》"师严然后道尊"之实践——以"义"易"恩",既保全人伦之亲,又成就教化之效。昔颜之推《家训》云"父子之严,不可以狎",正与此章相发明。儒家非否定亲教,而是强调教育须合"中道":情志需以礼节,恩义当有分际。

二、事亲养志:孝道的超越性维度
孟子论孝曰"养口体"为末,"养志"为本。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而重"将彻必请",非徒形式,实为"顺亲心"之体现。此与《孝经》"养则致其乐"相通,强调孝之精神在敬志。宋儒朱熹释此章谓:"养志者,谕亲于道也",揭示儒家孝道非止物质奉养,更贵在通过礼的实践,使双亲精神得安。如舜"夔夔斋栗"以事瞽瞍,正是养志之极致。

三、君正国定:修身与政治的体用关系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二句,将伦理原则提升为政治法则。孟子承《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之旨,阐明君德为风化之本。其"正"字非仅指行为端正,更含《中庸》"致中和"之意——君主心性之正,通过礼乐制度转化为天下之序。汉儒董仲舒"正心以正朝廷"之论,即溯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孟子以"一正君而国定"作结,暗含对战国君主"以力假仁"的批判,强调真正的治国平天下必自修身始。

结语:人伦与政治的贯通性
本章由家庭教育推及治国之道,展现儒家"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的特质。易子而教是权变,养志事亲是经法,君正国定是效用,三者共同构成"内圣外王"的实践链条。明儒王阳明《传习录》云:"孟子言教,皆是就本原上说出",此章之价值,正在于揭示儒家教化思想中情与理、家与国、体与用的动态平衡,对当代教育焦虑与政治伦理建设,犹具镜鉴意义。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