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0|回復: 2

[道学研究]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3抱德推诚无为而治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3 20:3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3抱德推诚无为而治
题文诗:
圣人真情,至简至朴,事省易治,求寡易澹,
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应声,
之像形,所修者本.刑罚不足,以移,
杀戮不足,以禁,神化唯贵,至精为神.
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
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莫使之然,
自然而然.至精之像,弗招自来,不麾自往,
窈窈冥冥,至神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
智者弗诵,辩者弗形.昔孙叔敖,恬卧使,
人无所,害其锋也.鞅鞈铁铠,瞋目扼腕,
以御兵刃,于德远;券契束帛,刑罚斧钺,
其于解难,其德薄矣;待目照见,待言使令,
为治,其难矣.子贡往曰:何以治国?
蘧伯玉者,卫国相:以弗治治.简欲伐卫,
使史黯觌,报曰:未可.固塞险阻,
何足致之.故皋陶瘖,而为大理,无虐刑,
有贵;师旷,而为太宰,晋无乱政,
有贵于见.不言之令,不视之见,伏羲神农,
所以为也.故民之化,不从所言,而从所行.  

【原文】
  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像形,其所修者本也。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至精为神。
【译文】 所以,圣人简省事务而治理容易,欲求少而容易满足;不需布施而能表示仁爱,不须信誓旦旦反能显示诚实,不需索取就能获得,不用做什么反能收到成效;他安然不动保守纯真,怀抱道德以诚待人;天下人都归顺跟随他,如同回音应和声音,物影跟随形体:这些都在于圣人修养根本的缘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易俗,杀戮不足以禁绝奸邪;唯有从精神上纯化才是根本,那至精的无为之道才有神奇作用。
【原文】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往,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昔孙叔敖恬卧,而人无所害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关其辞。鞅鞈铁铠,瞋目扼腕,其于以御兵刃,县矣!券契束帛,刑罚斧钺,其于以解难,薄矣!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为治,难矣!
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蓬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阻,何足以致之!故皋陶瘖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无乱政,有贵于见者也。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羲、神农之所以为师也。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  【译文】
大声呼喊只能传到百步之远,而心志精神却能超越千里之外。冬天的阳光、夏天的荫凉,万物都向往和喜欢它,却又没有谁要万物这样子。所以,最纯精的东西,你不用召唤它就会自然到来、不用挥手它就会自然离去;它幽深玄妙,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使事物自然成功;有智慧者无法说清楚,善辩者又无法形容它。以前,孙叔敖安然静卧,使楚国不用刀枪却能称雄天下;楚都城南的勇士宜辽熊面对白公胜举剑威逼,心志不惧泰然自若地转动着手中的球丸,表达自己保持中立的立场,使自己在白公胜和令尹子西两家的战难中免受牵连。披挂着皮革护胸甲和铁制铠甲,怒目扼腕、情绪激愤、立马横刀来抵御敌兵的刀枪,其功效要比以德服人差远了!以钱财笼络、刑法镇慑,这样来解决危难,其作用要比以德感化小得多!凭眼睛观察事物、靠言辞发号施令,这样治理天下比无为而治难得多!
   
过去蘧伯玉做卫国的丞相,子贡前去拜访他,问:『你是如何治理国家的?』蘧伯玉回答说:『靠不治来治理。』赵简子准备征伐卫国,先派史墨前去侦察。史墨回来报告说:『蘧伯玉担当卫国的丞相,所以不可以出兵。』由此看来,坚固的要塞和险峻的关隘又怎么能起到这种功效呢?所以皋陶尽管聋哑,但就是凭着哑疾而做上了舜帝的司法官,天下没有暴虐的刑罚,哑巴却有着比语言更值得珍贵的地方;师旷眼瞎而当上晋国的太宰,晋国便没有混乱的政局,瞎子有着比明目者更珍贵的东西。所以说,不动嘴说话就能实行政令,不睁眼观看就能明察秋毫,这就是伏羲和神农能成为后人师表的缘故。民众受感化,不是根据君主的言传,而是根据君主的身教。
沙坡 發表於 2025-4-13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术训》阐发无为而治的治道精微,其言"抱德推诚""至精为神"者,实为黄老思想之枢要。今试析其要义:

一、至简之道本于真性
圣人之治"事省易治""求寡易澹",非刻意简政,乃因其"块然保真",复归性命之情。《文子·精诚》云"圣人省事而治,求寡而赡",正与此相发明。所谓"不施而仁,不为而成",实乃德充于内而化行于外,犹庄子言"尸居而龙见",此真性自然发用之功。

二、神化之效源于至精
篇中强调"刑罚不足移风,杀戮不足禁奸",直指法家工具之局限。其推崇"神化"者,乃指统治者诚明内充,使民"不令而自行"。尹文子谓"圣王之理,因人之情",此"至精为神"即指契合天地人三才之道的精微境界。史黯观卫而断"蘧在未可",正是察其德化之无形威慑。

三、不言之教胜于刑名
皋陶瘖而狱治,师旷瞽而政清,此二喻极富深意。《吕氏春秋·君守》言"至智弃智",与此同揆。盖治道之极,在超越感官局限而直契本原。伏羲神农之治,非赖言令,实由"所行"自然成化。王弼注《老子》"行不言之教",正可与此互证。

要之,本篇揭示"无为而治"三重境界:其一在去华务实,其二在精诚感通,其三在超越形迹。今之治道,当鉴此"修本"之旨,既需制度之"迹",更重德化之"所以迹",方得黄老"无为而无不为"之真谛。蘧伯玉"以弗治治"之言,犹在耳矣。
cqyanxiaobo 發表於 2025-6-17 08:34 | 顯示全部樓層
《淮南子·主术训》诠解:抱德推诚与无为而治之要义

《淮南子·主术训》承黄老之学,阐发治国之道,其核心在于“抱德推诚,无为而治”。此二者非消极放任,实为至高之政治智慧,今试析其精微。

一、抱德推诚:内圣外王之基
“抱德”者,君主当持守天道之德,以仁义为本。《主术训》云:“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德者,如日月之辉,不言而万物仰照。君主若能涵养德性,则百姓自然归附,此即《老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旨。

“推诚”者,以真心应物,不饰伪诈。《主术训》强调:“诚达于天地,信著于万物。”治国者若以诚待民,则法令简而民自化。汉代董仲舒亦言“正其谊不谋其利”,与《淮南子》此说相通,皆主张以道德感召取代权术操控。

二、无为而治:因循自然的治术
“无为”非不为,乃“因物之所为”(《主术训》)。君主当法天道之无为,任群才各尽其能,如“工无二伎,士不兼官”,使百官各司其职而不相扰。此即《庄子·天道》所谓“上无为而下有为”的层级分工。

《主术训》举尧舜为例:“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不施而仁,不言而信。”其要在于“去其智巧”,顺应民性。若君主强作妄为,反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故治国之极,在于“运乎无形,而物自化”。

三、德治与无为的辩证统一
“抱德”为体,“无为”为用。德性内充,则外行自然合乎天道;无为而治,实为德政之实践。《主术训》云:“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赡。”唯有君主寡欲守静,方能“不言而信,不施而仁”,达成“垂拱而天下治”的理想。

结语
《主术训》之旨,在调和儒道:以道家无为为方法论,以儒家德治为价值归趋。今之治世者,若能参悟“抱德推诚”之心法,践行“无为而治”之方略,则庶几可臻于“治大国若烹小鲜”之境。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淮南子》文本,结合黄老思想与儒家伦理,析论“德”与“无为”之关系,力求言简义丰,以契原帖学术探讨之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