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47|回復: 2

[儒家学说] 【孔子家语】卷15 六本诗解(全版)5古礼有义真孝不陷父于不义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 11: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家语】卷15六本诗解(全版)5古礼有义真孝不陷父于不义
题文诗:
子路問曰:釋古道而,行由之意,其则可乎?
子曰不可,昔東夷子,慕諸夏禮,有女而寡,
為內私婿,終身不嫁,其虽,則不嫁,
貞節義.蒼梧嬈者,娶妻而美,讓與其兄,
讓則讓矣,非禮之讓.不慎其初,而悔其後,
何嗟及矣.今汝,舍古之道,行子之意,
庸知意不,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後雖欲悔,
矣也.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也,
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
久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皙,曰嚮也參,
得罪大人,大人力教,得無疾乎?退而就房,
援琴而歌,欲令,知其體康.孔子聞怒,
告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以為,無罪使人,
請於孔子.:昔瞽瞍,有子曰舜,
舜事瞽瞍,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
未嘗可得,小棰待過,大杖則逃,瞽瞍不犯,
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
身待暴怒,殪而不避,既死而陷,父於不義,
不孝孰大?汝天子民,殺天子民,其罪奚若?
曾參聞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焉.
【原文】
子路問於孔子曰:「請釋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子曰:「不可.昔東夷之子,慕諸夏之禮,有女而寡,為內私婿.終身不嫁,嫁則不嫁矣,亦貞節之義也.蒼梧嬈娶妻而美,讓與其兄,讓則讓矣,然非禮之讓矣.不慎其初,而悔其後,何嗟及矣.(言事至而後悔吁嗟又何及矣)今汝欲舍古之道,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不以是為非,以非為是乎?後雖欲悔,難哉.」
【注释】
蒼梧嬈---與『壯古佬』發音一樣。因此『壯古佬』的正確解釋沒有貶義,而是指古代南方『蒼梧國』、『蒼梧郡』的土著和『珠江流域的主人【战国策·楚策】曰:『楚南有洞庭、苍梧。』【汉书音义】曰:『苍梧越中王,自命为秦王。嬈---娆[ráo]:娇媚:.柔弱: [rǎo]:烦忧,扰乱:~恼
【原文】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道而行由之意,可乎?』
   子曰:『不可。昔东夷之子,慕诸夏之礼,有女而寡,为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亦非贞节之义也。苍梧娆娶妻而美。让与其兄。让则让矣,然非礼之让矣。不慎其初,而悔其后,何嗟及矣。今汝欲舍古之道,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乎?后虽欲悔,难哉。』
【注释】
释:放弃,放下。
苍梧娆:据说是孔子同时代的人。
不慎其初,而悔其后,何嗟及矣:王肃注『言事至而后悔,吁嗟又何及矣。』
【译文】
    子路请教孔子說:『讓我們把古代的禮制拋棄掉,而按我的意思辦,可以麼?』
         孔子說:『不可以的。從前(还没有开化的)東夷的人,羡慕中國(华夏中原)的礼仪(倫理制度),也学着做。有一個女人死了丈夫,便給她招纳一個非正式婚配的丈夫,終身沒有再嫁。嫁是沒有再嫁了,難道有貞節的意义嗎?南方蒼梧有一個人,娶了一個老婆,非常美麗,便讓給他的哥哥。讓是讓了,但那样是不合禮的讓啊!辦什麼事,在開初的時候不謹慎,到了後來又想悔,再叹息也來不及了。如今你想拋棄古代的禮制,照你的想法去幹,怎麼知道你不是拿正確的當作錯誤的,拿錯誤的作為正確的呢?到了後來即使想悔,也很困難啊。』
【原文繁体】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皙曰:「嚮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殪死)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注释】
耘---[yún]:除草:~锄(除草和松土用的锄头)。建--jiàn立,设置,成立:造,筑:提出,倡议:~策(出谋献策)。指中国福建省:~兰。北斗的斗柄所指的方位。斗柄农历每月所指的方位不同,因此『建』亦转指月份(亦称『月建』、『月尽』):大~(农历有三十天的月份,亦称『大尽』)。小~(农历有二十九天的月份,亦称『小尽』)。瞽瞍---[gǔ sǒu]亦作『瞽叟』。 人名。古帝虞舜之父。 指算命的瞎子。棰---chuí短木棍:『一尺之~,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用棍子打,杖刑:『笞~暴国,齐一天下』。鞭子,鞭打:『士以马~击亭长』。烝---zhēng众多:~民。古代特指冬天的祭祀:『冬祭白~』。美。进献。同『蒸』,热气上升。古代指与母辈淫乱。烝烝---zhēng zhēng 1、美盛貌;兴盛貌。 2、谓孝德之厚美。 3、纯一宽厚貌。殪---yì⑴死。⑵杀死。⑶跌倒。
【原文】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
    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
   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注释】
曾子:曾参,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称。
耘:除草。
曾皙:曾点(生卒年不详),字晳,又称曾皙、曾晰、曾蒧,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比孔子小六岁,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
援:操、拿。
请:请问,请教。
瞽瞍:g su,亦作『瞽叟』, 虞舜之父。相传他你爱舜同父异母的的弟弟,屡次欲害死舜。瞽、瞍均系眼瞎之义。,因而有种说法是,舜父不能分辨好恶,故称之为『瞽瞍』。
蒸蒸:通烝烝。厚美的意思。
殪:yì,死、杀。王肃注:『殪,死。』
【译文】
曾子修整瓜地,不小心锄断了瓜苗。他父亲曾皙大怒,举起大木棍来击打他的背,(打的)曾子倒地不醒人事。躺倒了一段时间,才醒过来。他高高兴兴地(从地上)爬起来,到曾皙跟前说:『刚才参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用尽力气教训了参,父亲有没有受伤呢?(我虽然挨了揍,身体没有受伤呢)。』(曾子)退下来回到房里,拉起琴弦唱起歌,想要让曾皙听到,知道他身体健康无恙。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己认为没有过错,托人去向孔子请教。
        孔子说:『你没听说吗?从前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舜是这样侍候瞽叟的,(父母)想要使唤他,他没有不在身边的,(想要)找他而杀了他,就未尝能够找得到。(如果父亲是)用小棰小棍子来打就等着被处罚、挨打;(如果是)拿大木棒来打就逃走。所以瞽叟没有犯下不义父亲的罪过,而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的孝道。如今曾参侍候父亲,把身体交给暴怒的父亲来等着挨打,朝死里打也不躲一下,打死之后就会陷他父亲于不义,相比较,哪一个不孝更大呢?你不是天子的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样的罪过是怎么样的呢?』
       曾参听说了这些话,说:『参的罪过大啊。』于是去孔子哪儿请罪。
假魅小虫 發表於 2025-7-18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语·六本》第五段释读:论古道之义与真孝之旨

《孔子家语·六本》第五段以子路问学为引,阐发「古道」与「私意」之辨,进而揭示礼制内核与真孝大义。此章虽简,然义理深邃,试析如下:

一、 「古道」与「私意」之辨
子路问:「释古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断然否定。此处「古道」非仅指旧制,实为礼之根本——「义」。礼者,因时损益,然其核心在「义」(《礼记·礼器》:「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子路欲以己意代古道,恰如《论语·雍也》所诫「质胜文则野」,失礼之「文质彬彬」的中和之道。孔子之「不可」,实警示后人:礼之变革,当以「义」为衡,非凭私心妄为。

二、 东夷女之例:礼的实质与形式之辨
孔子举东夷之例:有女寡居,慕华夏礼义而「内私婿,终身不嫁」。此女表面守「不嫁」之礼,实则悖礼——因其行乃「私婿」(非礼结合),虽终身不嫁,却陷于「名实相违」。此恰如《论语·阳货》「乡原,德之贼也」,批判徒具形式而无实质之伪礼。孔子借此说明:礼之价值,在于导人向善(义),非拘泥外在规范。若仅机械效仿,反失其真。

三、 真孝不陷亲于不义
此段虽未直言孝道,然其理通于《孝经·谏诤章》「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儒家之孝,绝非盲从。《孔子家语·六本》前文曾言「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是死父也」,正与此呼应:子女若一味顺父之过,反使亲陷不义,是为「不孝」。东夷女之误,在「慕礼」而「失义」;真孝之要,在「以义正亲」,此即「大孝尊亲」之真谛。

四、 当代启示:礼义与权变
孔子言「东夷慕诸夏礼」,暗喻文化交融中常有的「形式模仿」之弊。今人若只重传统外壳(如跪拜祭祀),却忽略「仁」「义」内核,则与东夷女无异。儒家之礼,贵在「时中」——如《孟子·离娄》言「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守礼需明「经权之变」,此即子路之问的深层答案。

结语
本章以「礼义」破「私意」,以「名实」辨真伪,最终归于「孝以义成」的伦理高度。读《家语》者,当如孔子所言「择其善者而从之」,非徒诵文辞,而贵在体认其「义」——此方为「诗解」之真意。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家语》文本,参以《论语》《孝经》互证,力求义理贯通。若需进一步考据或延伸讨论,可另文详述。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1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家语·六本》第五段析义:论古礼之真谛与孝道本真

《孔子家语·六本》第五段载子路问孔子:“释古道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断然否定,并引东夷之女守寡不嫁为例,阐发礼制与孝道之精微。此段虽简,然深蕴儒家伦理之要义,今试析之。

一、礼之本:合义而制,非徒形式
子路所问,实关“礼”能否因时变通。孔子以“东夷之女慕诸夏礼,终身不嫁”为喻,点明礼之核心非在外在形式,而在内在义理。东夷女虽仿华夏守贞之礼,然“为内私婿”,其行虽似合礼,实则悖义。盖古礼之设,本为“因人情而节文”(《礼记·坊记》),若徒具其表而失其义,则如孔子所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

二、孝之真:不陷亲于不义
此段未明言孝,然其理可推。儒家论孝,首重“几谏”。《孝经》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若子女一味顺从父过,反使亲德有亏,此非真孝。东夷女之例,恰如《论语》“叶公语孔子曰”章(《子路》)所讽:直躬者“证父攘羊”,看似守直,实则害仁。真孝当以义为衡,如曾子“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说苑·建本》),避父之过而全其德。

三、古今之辨:变与不变之道
子路欲“释古道”,孔子言“不可”,非泥古不化,乃强调礼义之不可易。程子释此:“礼,时为大。然必当先斟酌得古今之宜。”(《二程遗书》)东夷女之误,在昧于礼之“时中”精神——守贞固善,然“内私婿”则失夫妇之伦。故儒家之“权变”,必本于仁义,若离经叛道,则如无舵之舟。

结语:礼以载道,孝以成仁
此段虽短,足见孔子“摄礼归义”之思。后世若王弼注《易》言“得意忘象”,朱子论礼主“天理节文”,皆承此脉。今人读之,当悟:真孝非盲从,而在以智辅仁;古礼非教条,而在以义制仪。斯为儒学之真精神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经解经,参以《礼记》《孝经》互证,力求义理贯通。若需进一步疏证细节,可补郑玄《论语注》或刘宝楠《正义》之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