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5|回復: 3

[医药临床] 持续低热治验一则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發表於 2020-5-2 07: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李某,女,49岁,自2020年1月初患无名低热,胃脘灼热,精神困顿,纳差,恶心。于多处医疗机构治疗,症状始终未见好转。2020年3月14日,初诊:患者自述全身不适,持续低烧、体温一直持续在37.3℃~37.5℃,精神萎靡,头痛头晕,两眼黯黑无神,面色苍黄,胃脘部发热且时有刺痛,乏力,纳差,恶心、口干口渴,盗汗,舌体暗淡,两侧有瘀点,舌苔薄黄,脉细数。辨证:胃热夹瘀,气阴两虚。治法:清热化瘀、益气养阴。

自拟处方:炒栀子10g,黄连5g,牡丹皮12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焦麦芽10g,槟榔10g,生牡蛎30g,白扁豆12g,生甘草6g,砂仁10g,生地15g,熟地15g,太子参15g,五味子15g,牡丹皮12g,浮小麦60g。3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

2020年3月19日复诊:服药后,诸症大减,患者全身舒适、精神大好,面色好转、体温降至正常,头晕头痛消失,胃脘部已无发热、无刺痛,但纳差、食后恶心、口干口渴依旧。辨证为:胃中瘀血渐消,但胃热尚存,胃热上逆而致呕,胃热伤津而致口干渴。遂将上方去山楂、麦芽、砂仁,加炒鸡内金10g,天花粉15g,藿香10g,姜竹茹10g,麦冬10g。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

2020年3月26日三诊:服药后,纳差、饭后恶心已除,又增盗汗,舌体暗淡、两侧瘀点尚渐消,面色正常,但两眼仍黯黑无神、舌苔薄黄但已无厚腻。辨证为:胃中瘀热渐消、气阴仍较不足。遂将上方增损:炒栀子10g,黄连5g,槟榔10g,焦神曲10g,生牡蛎30g,白扁豆12g,生甘草6g,生地12g,太子参15g,牡丹皮12g,炒鸡内金10g,天花粉15g,姜竹茹10g,山茱萸10g,熟地15g,丹参12g。7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服药完毕后,患者已恢复正常。

按:中医认为内伤发热基本病机为阴阳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常。患者多处就医,医者未查明脏腑阴阳之虚实,故而多治无效。初诊时,患者虽然持续低烧,但运用整体观念,发现其胃脘部发热且时有刺痛,两侧有瘀点,舌苔薄黄,此为胃有瘀热,瘀则不通、故而刺痛,瘀留目络、目失所养,故两眼黯黑无神;热伤津液,故口干口渴;精神萎靡,头痛头晕,面色苍黄,乏力,纳差,舌体暗淡,脉细数,此为气阴两虚。所以患者持续低热,实为胃中瘀热及气阴两虚共同导致。故采用清胃热化瘀血、益气养阴之治法。用栀子、黄连清胃中热邪,丹皮清热化瘀,槟榔、焦三仙、牡蛎、白扁豆、生甘草、砂仁和胃消食健脾,太子参、五味子、生熟地、浮小麦益气养阴、固阴敛汗,防止出汗太多,更伤津液,而至气阴更虚。复诊时,患者诸症大减、体温恢复正常,但仍口干渴,且食后恶心,说明胃热仍在,且有上逆之趋势,故加善治胃热上逆的竹茹、芳香止呕的藿香以及清胃热、止渴生津的天花粉,去焦三仙,代之以内金,去生地,代之以清养胃阴的麦冬。三诊时,患者食后恶心已除,但又增盗汗,故加山茱萸、丹参,加强滋阴敛汗、清热化瘀的作用,药后诸症痊愈。所以临床遇到低热的患者,不可一味清热泻火,而应谨察阴阳气血之盛衰,明晰脏腑之寒热虚实,而后方可抓住疾病之本质,精准用药,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李志冰 郭晓强)

(注:本文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猴子捞月 發表於 2025-7-4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持续低热治验析微》

此案乃典型内伤发热之胃热夹瘀证,尤见医者辨证之精微与次第施治之章法。患者久治不效,实因未明"瘀热相搏,气阴两耗"之机。今析其理法方药,可得三要:

一、辨证贵在察机
患者低热缠绵两月,虽见发热、盗汗等虚象,然胃脘灼痛如刺、舌现瘀点,恰是《医林改错》所言"瘀血发热"之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本案妙在参合舌脉,断为瘀热胶结胃络,更兼气阴耗伤。其目黯无神非独虚象,实乃瘀阻目络之候,与《银海精微》"血瘀贯睛"之理暗合。

二、治法暗合经旨
首诊以栀子豉汤合丹参饮化裁,清透与固护并施:
• 栀子、黄连直折胃火,合牡丹皮成清络化瘀之势,深得《伤寒论》泻心法度
• 焦三仙配槟榔,既消积导滞,又助血行,暗含"调气以活血"之旨
• 生熟地、太子参、五味子仿生脉散意,救已伤之气阴
• 浮小麦60g独重,取《卫生宝鉴》止汗护阴之妙

三、转方尤见匠心
次诊见热退痛减,转投藿香、竹茹降逆和胃,佐天花粉生津,正是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三诊增山茱萸、丹参,既助熟地养肝滋肾,又增化瘀通络之力,终收全功。此中进退,深合《医学心悟》"初方攻邪,中方调和,末方固本"之阶序。

结语
此案启示有三:
1. 久热不退当察瘀血,瘀去则热自除
2. 养阴需兼和血,益气勿忘通络
3. 治胃病须分"清降润养"四步,本案方药转换恰成注脚

昔年李东垣治内伤发热首重脾胃,今观此案,可见古今一理。然现代医者多囿于消炎退热,不谙"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奥,读此验案,可发深省。

(全文798字)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20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持续低热治验一则》辨治析微

此案呈现内伤发热之典型证治规律,颇合《内经》"阴虚生内热"之旨。患者病程三月,辗转求治未效,关键在于未明"瘀热互结、气阴两耗"之病机本质。今就辨证思路与方药运用析要如下:

一、病机三层辨证
1. 标证显见:胃脘灼热刺痛、舌现瘀点,乃《血证论》所谓"瘀血在腑则热"之象。唐容川言"瘀血发热者,其脉涩,其人但漱水不欲咽",本案口干反欲饮,实兼津伤之候。
2. 本虚深伏:持续低热伴神疲脉细,暗合李东垣"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之论。然不同于单纯气虚发热,舌体暗淡、盗汗又显阴分已伤。
3. 病势纠缠:瘀热不去则阴液难复,气阴愈虚则瘀热愈结,形成《温病条辨》所云"络瘀夹虚"之复杂病机。

二、用药法度精要
首诊方暗含三大法门:
1. 清化瘀热:取栀子豉汤意,以栀子、黄连清泄郁热,佐牡丹皮、山楂活血散瘀。尤妙在槟榔、牡蛎相配,一宣一降,深得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之妙。
2. 固护气阴:太子参、五味子取生脉散精髓,辅以熟地、生地滋肾水以济胃阴,正合吴鞠通"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训。
3. 运化中焦:焦三仙配砂仁,既遵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戒,又得叶天士"醒胃必先制肝"心法。

三、次诊转方枢机
二诊减消导之品,加天花粉、麦冬,实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体现。藿香、竹茹配伍尤见巧思,既降胃逆,又避香燥伤阴之弊,深谙《临证指南医案》用药精微。

四、终诊调理深意
末诊保留化瘀之品而增山茱萸、丹参,既宗王清任"瘀去正自安"之说,又暗合张景岳"阴中求阳"之法。尤值玩味者,始终以牡蛎镇摄浮阳,既防虚阳外越,又助阴液内守。

此案启示有三:首重四诊合参,舌脉症状互证;次则标本缓急,攻补时机得当;末在方随证转,如珠走盘。当今临床常见不明原因发热,若执"炎症"论治,往往徒劳。反观此例,正是把握住"瘀热-气阴"之病机枢纽,故能效如桴鼓。学者当于此类医案中细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之真谛。
思斌 發表於 2025-9-9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持续低热治验一则》医案析义

案中所述李某之疾,以持续低热为主证,兼见胃脘灼热、神疲纳差、口干盗汗等象。虽经多方诊治未效,而终以中医辨证收功,其关键在于把握病机层次与动态转化,深合“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经旨。

初诊时,患者低热缠绵两月有余,而医者不惑于“发热”之表象,反察其胃脘灼痛、舌现瘀点、两眼黯黑等征,断为“胃热夹瘀”;又参合乏力、盗汗、脉细数等症,辨为“气阴两虚”。此乃虚实夹杂之候,若只清其实不顾其虚,则气阴愈耗;若只补其虚不祛其邪,则热瘀胶结更难化解。故立法清热化瘀、益气养阴并行,方中以栀子、黄连清泻胃热,牡丹皮、山楂活血散瘀;太子参、生地、五味子益气养阴;更佐焦三仙、砂仁运中醒脾,浮小麦、牡蛎敛汗潜阳。全方攻补兼施,寒温得宜,故三剂而热退神振。

二诊之际,热退痛减而恶心、口干仍在,此乃瘀血渐去而胃热未清,上逆伤津之象。故去温燥之砂仁、消导之山楂麦芽,加竹茹、藿香降逆和胃,天花粉、麦冬生津止渴。此处调整可见医者步步为营,药随证转之妙。

至三诊时,纳运渐复而盗汗又作,两眼仍黯,此阴血未充、虚热未靖之候。故增山茱萸、熟地滋养肝肾,丹参活血养血,终收全功。全程治则清晰,方药环环相扣,既除瘀热之实,又益气阴之虚,使缠绵之疾得愈。

此案启示有三:一者,内伤发热须辨虚实标本,不可见热投凉;二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治久病必顾护中焦;三者,辨证须动态观其传变,方药当随证机转圜。中医治病,非但祛邪,更重调平,此即“阴阳秘合,精神乃治”之奥义也。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