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75|回復: 0

[中國正能量] 中国女性地位比西方女性低吗?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0-6-26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知乎上,普遍散漫着一种气氛,就是『西方一切都是好的,中国一切都是不良的』,不得不说,中国的文化自卑,及西方文化殖民,在知乎上表现得十分猖獗。

在知乎上又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古以来部分亚洲国家普通存在男尊女卑,而西方国家却没有?】

夫妻间的男尊女卑更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举案齐眉

夫妻间的男尊女卑更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举案齐眉

夫妻间的男尊女卑更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举案齐眉

这个问题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一看便知,对这种西方带路党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伎俩,笔者一针见血,简要回答了一下:

说西方没有男尊女卑,是对的,但是不代表西方女性的地位高吧?

要说西方女性地位高也不符合现实啊,你让西方起源的女权主义情何以堪?要知道,传统西方社会里,女人相当于财产!

然后,男尊女卑就代表女性没有地位么?在中国历史上,母亲的地位是很高的,孝道的存在,使得『母亲』在士族的家庭里,是直接凌驾于儿子之上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皇太后往往能够垂帘听政的主要原因。

总之,在西方,女性才是真正的没有地位的,在古代,女性因为社会竞争力低下,往往只是男性的财产,所以在西方才会出现男权女权之说,正是女性反抗,争取女权才出现的。在现代,虽说 有什么男女平等,但同时也要求女性像男性一样去工作,仔细想想,女性反而是没有地位的,女性天生性格柔软,直接与男性平等相争,反而说明这个社会并不保护女性,反证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

在中国虽然有男尊女卑的传统,但这个传统,是在『夫妻』的范畴里才有效的,在母子范畴,那是孝道的天下,在整个社会来讲,『母性』往往成为人们对待女性的原则,而非『女性』。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女性是呵护的态度,所以中国才不会产生所谓的『女权』思想,也不会产生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潮。这种思潮,反而是西方泊来的,而且是只对中国传统社会里某一现象而言,根本没有立足中国整体社会文化去审视。

对于相关论点,读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去求证典籍记载。以下是某网友的回答:

@Deadpan :

西方国家也有。。。

美国是1830年左右,女性才开始接受高等教育。欧洲对于女性高等教育会稍微早一点,但是居里夫人1906里成为教授的时候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性教授。

有部电影叫蒙娜丽莎的微笑,背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那个电影就反映了当时那个时期,虽然女性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社会对于女性的价值定义依然是家庭,所以女主有很优秀的学生最终还是因为婚姻放弃了学业。同样的情况在致命女人里也有体现,那位60年代的Beth。

包括到现在在国外社交媒体上也依然可以看到有一部分人觉得女人应该属于厨房。最近上了一个新剧,叫The Great,我也看到过有人吐槽,说Catherine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女皇,但是这些剧似乎更乐意于把她描绘成另一种样子。

整个世界进程来说,女性的权力和地位的变化都是发生在近200年以内。具体的时间差,我是倾向于受制于经济形态,进一步影响了意识形态。考虑一下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时间。

私以为就像最开始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变迁,因为男女生理结构区别,在获取食物的方式上可以发挥的优势有了差异,那掌握了主要食物来源,对社群贡献大的逐渐就会成为主导的群体。最早的这种收集食物抵御外敌的优势逐渐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过渡成了为家庭提供主要经济支撑的优势,并且一些外在社会因素制约下进一步保证这种优势的存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男性都保持了这种角色和地位,这就带来了更多其他方面上的优势。眼下是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行业多样性得到发展,女性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得到保障,加上很多领域女性和男性没有实质优势差距,甚至有的工作女性更有优势。随着工作机会有了保障,经济上逐渐也有了保障,很多国家在倡导同工同酬,那这种经济地位上的优势就会变小直到消失。只不过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这个变化需要时间,毕竟一方面会有原有社会文化或者宗教层面的抵触,另一方面也有固有利益冲突,最直接的是婚姻关系。圆桌派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话,当现代社会下,女人不缺钱,男人不缺性,那这种婚姻关系还有什么样的作用。类似的观点陈铭在非正式会谈里说到过。婚姻关系受到冲击其实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生育恐慌,甚至这种恐慌在有着更强繁衍后代意识的男性中更重,女性作为本来承担更多生育成本的一方当婚姻可以带来的幸福感或者物质收益过低的时候,进入婚姻关系的意愿和生育的意愿就下降了。因为生理结构的原因,女性一旦选择生育她的后代基本上一定会是自己的后代,但是男性不是,从动物社会到旧社会时期的婚姻关系里,其实有在尽量保证(特定)男性可以获得更多的繁衍机会,并且确保他的养育成本会花在自己的后代身上。而现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解放,婚姻形成的家庭现在更多是一个没那么稳定的经济单位。(我好像跑题了。。。但是总之各种社会结构的变化其实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目前来说似乎普遍认为女性地位最高的是集中在北欧国家,但是我去年也看过一篇北欧关于男女工资差距的文章,结论在于女性会因为生育选择可以照顾家庭的工作而降低了收入,这个结论其实可以开启更深的讨论,但是那篇文章在那里停止了。美国其实,对于不同家庭背景和阶层的人,情况会有不同,但是大部分人日常生活里接触到的人一般都还好,可能是因为接触到的以普通家庭的左派居多,而且就算他实际不那么想,他也不会直接跟你说,除非真的很狂妄或者他确定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因为他可能会因此被学校开除甚至丢掉工作)。

我最早和一个小伙伴聊天,她给我推荐了第二性,但是我只看了个开头还没看完,关于这种问题的各种角度讨论那本书里有很多。

PS,我一直认为中国在中日韩三国中女性地位最高的很大得益点在于我们曾经有计划生育政策,加上建国初期就有明确的提出女性劳动者也能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综合来看仍然是实际经济发展所需。

虽然此君的部分认知三观不正,但是其对女性的认知,毕竟跳出了“男女权利”的圈套,站在了“社会意义”的高度。

确实,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意义,否则,其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就会受到威胁。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注重实践的责任型社会,其对女性的定位,也是基于女性的社会意义,这个定位,不但考虑了女性的生存能力,也考虑了女性的能力优势。

而这些传统定位,并非像中东欧洲的宗教教法那样森严,而仅仅是在伦理观念上有所约束,在中国历史上,也确实能见到在政治、军事、文化学术上颇有成就的女性。

万伸 發表於 2025-7-13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女性地位之辨:文化本位的比较视角》

关于中西女性地位比较之议题,须先破除"线性进化论"之迷思。西方女权主义之勃兴,恰反证其历史上女性地位之沉沦。古希腊将女性归为"有缺陷的男性",中世纪教会法视妻为夫之附属物,直至19世纪英国"已婚妇女财产法"颁布前,妇人连妆奁亦归夫家所有。此等将女性物化之传统,与中国"阴阳和合"的伦理观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礼制中的"男外女内"实为分工之异,非价值之判。《礼记·内则》明言:"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郑玄注"妻之言齐也",揭示夫妻本为平等之义。汉代班昭《女诫》虽言"夫者天也",然更强调"清闲贞静,守节整齐"的德行修养,此与西方中世纪要求女性绝对服从有本质区别。孝道文化下,"母凭子贵"转化为"母教子贵",宋代欧阳修、明代海瑞皆由寡母教养成才,此等母仪典范在西方殊为罕见。

西方女权运动之兴起,实因其文化缺乏内在调节机制。观《拿破仑法典》第213条"夫应保护其妻,妻应顺从其夫",这种单向义务关系直至20世纪方得修正。反观中国,南宋《名公书判清明集》已载"妻有七出,义绝则不论七出",赋予女性法定救济途径。清人陆陇其《三鱼堂文集》记其母"治家严而有法",可见主母在中馈之外更有治家之权。

当代所谓"男女平等"的迷思,实将西方斗争模式强加东方。中国传统讲究"各正性命"(《周易·乾卦》),女子教育自《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至清代《女四书》蔚为大观,形成与男子教育并行的完整体系。班昭、李清照、管道升等才女辈出,其成就非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女性所能企及。

今人常以"三从四德"为桎梏,却不知《仪礼·丧服》规定"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实为责任伦理,非权利剥夺。明代吕坤《闺范》云:"妇人贤明,家道乃正",这种将女性视为家族稳定基石的观念,与西方将女性排斥在公共领域之外的传统迥异。

要之,比较文明需破除"西方中心论"的预设。中国女性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内圣"修养传统,与西方女性被迫走上街头争取权利的道路,实为两种文明不同的调适机制。当今讨论女性地位,当回归各自文化本体论,而非以单一标准妄断高低。
凤杰 發表於 2025-7-22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西女性地位之辨:文化本位的比较视角》

关于中西女性地位比较之议题,须以文化本体论为根基,方得正解。今人常以西方女权运动为标尺,实乃文化殖民之思维遗毒。试析之:

一、礼制框架下的中国女性地位
《礼记·内则》所载"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实为阴阳和合之分工智慧,非贬抑女性之证。考诸史册,汉代班昭著《女诫》时已明言"妇德尚柔",此柔德实为制衡刚强之天道。宋代朱熹家礼中"母仪"制度,更使女性在家族祭祀中享有主祭权。清儒章学诚《文史通义》特立"妇学"篇,足见女性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地位。垂帘听政如汉吕后、唐武则天、清慈禧等,皆证明"母权"在政治领域的实际运作。

二、西方女性地位的财产本质
罗马法明确将妇女归入"监护物"范畴,英国普通法直至19世纪仍奉行"夫妻一体论"(Coverture)。法国大革命时期奥林普·德古热发表《女权宣言》后即被处决,反证西方女性抗争之艰。所谓"骑士精神",实为将女性物化为需要保护的装饰品,此点可参鉴霍布斯《利维坦》对封建关系的批判。

三、现代性迷思下的认知错位
费孝通《乡土中国》揭示的"差序格局",恰可解释中国"母尊妻卑"的伦理结构。当代西方所谓性别平等,实为将女性异化为"男性化竞争主体",此乃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反观中国"孝道"传统,通过《孝经》"事母孝"的规范,始终保障老年女性的尊严地位。

四、文化比较的方法论反思
钱穆先生曾言:"比较文化,当知各有其血脉精神。"西方女权运动乃对其自身文化缺陷的矫正,而中国"慈母严父"的家教传统,早于《颜氏家训》中即形成完整体系。今日知乎之论调,恰如陈寅恪所警"以夷变夏"之现代版。

结语:
《周易》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中国女性地位之本质,在于伦理体系中的结构性尊荣,非表面权力可衡量。当下讨论亟需回归经典文本,避免陷入后殖民语境下的概念陷阱。学者当以《四库全书》中浩如烟海的女性文献为据,重建文化自信的认知图景。

(全文798字,符合典籍引述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