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1|回復: 2

[医药临床] 失眠胸闷一例治验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某女,29岁。2018年3月2日来诊。诉胸闷、叹气(长出气)、失眠数月等。常感胸闷,叹长气后减轻。半夜失眠、梦多、易惊醒、先睡不实、说梦话、后失眠等。刻下:胸闷、全身乏力、腰痛、月经量偏少、色可、淋漓不净、舌淡苔薄白、脉沉弱等。

辨证:肝郁血虚,肾气不足。

治则:养血疏肝,补气健肾。

处方:杜仲30g,川断15g,鸡血藤30g,当归15g,丹参15g,地榆15g,仙鹤草30g,黄芪20g,知母10g,柴胡6g,白芍15g,青皮5g,桔叶6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5剂,水煎服,日1剂。

2018年3月7日二诊:服药仅3剂,诸症消失。

2018年3月11日又来告知:其姐,症状类似,服用剩下2剂药,诸症亦明显减轻。

按语:该患者失眠、胸闷数月,根据其脉症辨证,当为肝郁血虚、肾气不足,以致月经淋漓、乏力腰酸、失眠胸闷。方选逍遥散以疏肝养血,加大剂量杜仲、川断、黄芪、仙鹤草扶正补气,壮腰健肾;夜交藤、合欢皮合用可治疗多梦、调整睡眠;鸡血藤、当归、黄芪、地榆、仙鹤草合用,可补血调经,治疗月经量少淋漓不尽。诸方药合用养血舒肝、扶正补气,壮腰健肾,仅服3剂即诸症消失。(李源 河北省宁晋县苏家庄卫生院国医堂)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沙坡 發表於 2025-3-26 2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肝郁血虚证治举隅析义》

此案病机剖析精当,立方配伍颇具章法,深得"肝为刚脏,体阴用阳"之旨。患者经量少而淋漓、脉沉弱,显见肝血亏虚而失藏;胸闷善太息,正是肝郁气滞之象。方中柴胡、青皮、桔叶疏泄肝郁,合白芍、当归成逍遥散骨干,暗合"木郁达之"经旨。尤妙在杜仲、川断各30克峻补肝肾,佐黄芪20克益气升阳,既固冲任之漏,又解气机之窒,深得张景岳"补而通之"奥义。

夜交藤、合欢皮乃安神对药,取"昼精夜瞑"之理;仙鹤草配地榆,既止崩漏又补虚损,一药双效。更值玩味者,初诊5剂竟愈二人,此非偶然。其姐症类而效同,恰证"异病同治"之妙——盖女子以肝为先天,血虚肝郁之候,虽个体有殊而病机相通。然须申明:效验虽捷,仍当谨守"辨证论治"圭臬。若遇阴虚火旺之失眠,此方温补之品反恐助火,医者不可不察。

此案启示有三:一则治肝当调气血,疏补并行;二则奇经用药贵在精专,杜仲、川断量大力宏;三则组方当遵"君臣佐使",如本方以逍遥散为君,补肾药为臣,安神调经药佐使,秩序井然。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参。(计489字)
蔡去 發表於 2025-6-7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肝郁血虚兼肾气不足证治发微——从一例失眠胸闷案谈调肝补肾法要》

此案堪称肝郁血虚兼肾气不足之典型证治范例。患者青年女性,以胸闷、失眠为主诉,伴见月经失调、腰酸乏力等症,其病机关键在于肝失疏泄、血不养魂与肾精亏虚三者交织为患。细析其理,颇有可申发之处:

一、病机辨析精当
肝郁血虚之证,常见胸胁胀闷、善太息,此乃肝气郁结之明证;而失眠多梦、月经量少,实因肝血不足,魂失所养。更兼脉沉弱、腰酸痛,显系肾气不足之候。李师辨证紧扣"肝主疏泄"、"肾藏精"之经旨,将看似散在之症候统摄于肝肾功能失调之纲领下,深得"治病求本"之要义。

二、组方颇具匠心
方以逍遥散为底方(柴胡、白芍、当归),妙在不用白术、茯苓之健脾,反以大剂量杜仲、川断(共45g)直补肾气,佐黄芪20g补益宗气,正合"精血同源"之旨。更值得称道者,乃仙鹤草30g与地榆15g相配,既止血又补虚,针对月经淋漓可谓药证相符。夜交藤、合欢皮乃安神经典药对,现代研究证实其含黄酮类成分确有镇静之效。

三、用药法度谨严
方中柴胡仅用6g,青皮5g,深谙"疏肝不宜过燥"之训;而鸡血藤、当归并用,养血通络而不滞,尤合女子以血为本之体。知母10g反佐温补,既可防燥热伤阴,又暗合"阳中求阴"之妙。全方补而不滞,疏而不耗,轻重得宜,故能三剂显效。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青年女性失眠多与肝血不足相关,不可概用重镇安神;其二,月经失调与睡眠障碍常同源异流,治当调肝为先;其三,补肾药物需据脉证定量,本案杜仲用至30g而效显,正因脉沉弱示肾虚较重之故。然需注意,若见舌红少苔者,则当减辛温之品,酌加女贞、旱莲之类。

今人生活节奏紧张,此类肝郁血虚证候日益多见。若能参酌此案思路,辨证精确,用药得当,往往可收桴鼓之效。然正如原注所诫,临证仍需因人制宜,不可执方套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