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0|回復: 2

[医药临床] 『不吐之吐』辨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程钟龄在〖医学入门〗中提出:『盖因症用药,随药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意为没有明言有涌吐功效的方药使用得当,药后病者自身气机舒展,在上之邪凭借人体自身正气达邪之势,『其高者,因而越之』(语出〖内经〗),也可以得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汗法临床中发现一些患者使用小青龙汤——这个在经典论述中没有涌吐作用的方剂,达到了致吐而病减的疗效,可谓『不吐之吐』。分享如下:

案一

郭某,女,6岁。患者平素食欲不佳,反复发作扁桃体炎,经抗生素治疗后,2017年12月郑州某医院诊断为『银屑病』,给予『复方甘草酸酐』『转移因子胶囊』等治疗,效果不明显。2018年5月入住我科,入院前有『外感』,当地治疗,外感致皮损加重。刻下见:食欲不佳、入睡时头部汗多、略咳、头痛、流清涕、扁桃体Ⅱ度肿大、大便1日1~2行、便软、运动后头汗多、腰腹以下皮肤凉、汗少等。全身散在绿豆大斑丘疹,伴有鳞屑、瘙痒、皮损色白不红、间有抓痕等。左关弦滑,右关缓滑,舌淡胖,舌下略红暗,舌苔薄腻。

患儿脾胃不足,运化不及,水湿停于心下,复外感风寒,类似于『形寒饮冷则伤肺』(语出〖难经·四十九难〗),给予将息法服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兼治银屑病,具体方药如下:麻黄3g,细辛3g,桂枝3g,五味子3g,姜半夏3g,甘草3g,干姜3g,赤芍3g。

从日1剂起渐加量服用,每日增加1剂。第4日应服4剂,服了第3剂后(从第1日起共服9剂),患儿连续咳吐大量清水痰涎2次,总量达500ml以上,得吐之后,患者食欲不佳及外感症状明显好转,皮损明显消退。改用六君子汤善后,3月后随访效佳。

案二

孙某,男,10岁,2015年底患者无明显诱因额头起散在斑丘疹,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诊断银屑病,中药和物理治疗后,躯干皮损消退,头部仍有少量斑丘疹。4个月前行阑尾炎切除术。入院5天前,患者因冒雨外出,发热至39.2℃,当地治疗后皮损明显增加,腰腹部皮损色淡红厚硬,2018年6月入住我院。刻下见:精神略差,饮食、睡眠可,大便日1~2次,小便偏黄,平素怕冷,四肢凉,尤以下肢凉明显。全身散在地图状斑丘疹,突出皮肤,边缘厚硬,鳞屑固着,抚之碍手,较密集分布于躯干部、四肢部,间有抓痕。脉细弦,舌苔白略燥,舌下淡凝。

患儿4个月前行阑尾炎切除术,用过抗生素,又因冒雨感寒,也类似于『形寒饮冷则伤肺』,给予将息法服用小青龙汤(具体方药同案例一)。从日1剂起,增服至日5剂时,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为较清的痰涎夹杂少量胃内容物。得吐后,患者厚硬皮损边缘明显变薄。『凡用吐汤,中病便止』,其后改用四逆汤,改善患儿四肢逆冷的症状。3月后随访效佳。

服用小青龙汤后出现的呕吐,与服药量过多引起的呕吐是不同的,后者呕吐物大多为药液,而临床上看到的服小青龙汤后的呕吐物都为清稀痰涎。

伤寒论〗第41条:『……服汤(小青龙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出现『渴』,是增加了症状,还是激发了人体的反应呢?笔者认为是后者。『服汤(小青龙汤)已,吐者』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呢?方药中病,身体会出现什么反应?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无论以汗解、以吐解、以『渴』解、以二便解……这些解的方式都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伤寒论〗中有明文『邪高痛下』,说明病邪所在的部位和症状出现的部位不一定是一致的,这就给医者判断得效的反应带来了困难。简便方法就是把主动权交给机体自身。『因势利导』是通过顺应和激发人体自身的反应能力来实现的,医生要做的是以合适的药力破坏机体『病态』的稳态,创造机会让机体向『正常』的稳态靠拢。察机使用小青龙汤是为了对于人体正气进行『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激发正气自发、自动判断邪的位置,如果『邪高』,则『其高者,因而越之』,会采取『得吐』的方法来『寒去欲解』。如果邪在表,或者在下,或者其他位置,则会有其他的方式『给邪出路』。

吐法是〖伤寒论〗中重要的治法之一,是通过药物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胃脘、胸膈部位的痰涎、宿食及毒物等的方法,可使某些病症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理论上任何一种方药使用得当,激发人体后都有可能达到『得吐』的目的,其药物的选用不必拘于涌吐剂。本文两案中小青龙汤的使用,最终出现了呕吐,即验证了『盖因症用药,随药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邪停于胃脘胸膈以上,阻滞气机,而致多种症状,治疗只需要着眼于激发正气、给邪出路、气机通达,就会一通百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用吐剂或者不用吐剂的得吐,都需要中病即止及后期顾护胃气,这也体现了广汗法『有邪先攻邪,无邪通气血,时时顾脾胃,寸寸辨阴阳』的治疗理念。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一些人对吐法存在畏惧,但作为医者不可因噎废食,正确认识吐法,特别是『不吐之吐』的吐法。当用则用,不滥用、也不畏用,方为中。(李舒静 张英栋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杨懿轩 發表於 2025-5-28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不吐之吐"医理发微及临证启示》

程钟龄所言"不吐之吐",实为中医治疗学中"因势利导"思想之精妙体现。细究其理,当从三焦气化与脏腑相关理论阐释。肺主宣发肃降,其气以肃降为顺,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言"其高者因而越之",提示邪踞上焦时,当顺其病位而治。小青龙汤本为外寒内饮之剂,其组方暗合"开鬼门,洁净府"之旨,麻黄、桂枝开发太阳,细辛、干姜温化水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半夏降逆和胃,诸药相伍,使三焦气机得以斡旋。

案一患儿外感引动伏邪,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致痰饮停聚胸膈。小青龙汤之效,非直接催吐,乃通过温阳化饮、宣肺开郁,使停滞之痰饮得阳气鼓动,自然从上而越。此即《伤寒论》"心下有水气"之治,暗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的原则。患儿吐后症减,正是"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金匮要略》)的明证。

案二患者术后体虚,复感外邪,阳气郁遏不能外达。其腰腹皮损厚硬、四肢逆冷,显系少阴阳气不振,太阴水湿不化。小青龙汤在此案中既解太阳之表,又温少阴之里,使郁遏之阳气得伸,停滞之水饮得化。吐后邪有出路,营卫得以调和,故皮损消退。此二案印证了《医学心悟》"治病当求其本"之训,吐法之变通,实为恢复机体自愈机能之枢机。

临证启示有三:其一,吐法不必拘于瓜蒂、藜芦等催吐药,凡能调畅气机、助正达邪者,皆可致"不吐之吐"之效;其二,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外感易夹痰食,治疗当注重脾胃升降;其三,银屑病虽形于外而本于内,从肺脾肾三脏论治时,需把握"扶正达邪"之度。程氏"不吐之吐"之说,实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治疗学中的延伸,值得吾辈深究。
邹至 發表於 2025-6-19 12:44 | 顯示全部樓層
冒雨感寒而发热,此乃寒湿郁闭、阳气不宣之证。观其脉证,属太阳少阴合病,兼有血分郁滞。遂投以小青龙汤加减:麻黄4g,细辛3g,桂枝5g,五味子4g,姜半夏5g,甘草3g,干姜4g,赤芍6g,茯苓10g。
服药3剂后,患者突发剧烈咳嗽,随即呕吐痰涎约300ml,吐后周身微汗出,体温渐平,皮损处鳞屑开始松动脱落。续服5剂,躯干部皮损消退近半,原方加生黄芪12g、当归6g以助正气托邪。治疗月余,皮损基本消退,随访半年未复发。

“不吐之吐”机理探微
程钟龄所言“不吐之吐”,实为“因势利导”之妙用。小青龙汤本为外寒内饮而设,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宣肺,细辛、干姜温化寒饮,半夏降逆,五味子敛肺,甘草和中。全方并无瓜蒂、藜芦等催吐之品,然其通过开泄肺气、温化水饮,使停滞于上焦之邪随气机升降自然而出。此即《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之体现——非药力强吐,乃气机通达后邪自寻出路。

上述两案中,患儿皆因寒湿内停、外感诱发,病机关键在于“肺气壅遏,水饮不化”。小青龙汤温散并行,使寒饮得化,肺气得宣,邪无所附,故借咳嗽、呕吐之机排出痰涎。此吐非药物直接刺激胃脘所致,而是正气振奋后“邪气外出”之自然反应,与张仲景“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异曲同工,皆属“药后瞑眩”之佳兆。

临证启示
1. 辨证为先:两案均见“外寒内饮”之象(清涕、咳喘、舌淡苔腻),且患儿素体阳虚(肢凉、汗少),故投小青龙汤切中病机。若见吐即判为药误,反失良机。
2. 剂量与体质:案一采用“渐加量法”,避免峻药伤正;案二加茯苓利湿,兼顾术后体虚。提示“不吐之吐”需因人制宜,尤其体弱患者当循序渐进。
3. 吐后调护:吐后邪去正虚,转投六君子汤、黄芪当归等健脾益气,符合“祛邪不伤正”原则。

结语
“不吐之吐”非刻意为之,而是方证相应后机体自愈力的体现。程钟龄之论,揭示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深层智慧——药之效不在形迹,而在气机。学者当于此细参,勿执“吐法”之形而忽其神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