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4|回復: 2

[医药临床] 益气健胃汤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周信有(1921~2018年)男,汉族,山东牟平人,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第一批、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甘肃省名中医。2010年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建设项目专家,2015年荣获甘肃中医药大学『特殊贡献奖』。从事中医医、教、研事业80余年,先后出版了〖内经类要〗〖内经精义〗〖周信有临床经验辑要〗〖国医大师周信有医学精华〗等著作。

组成:蜜炙黄芪10~15克,党参15克,麸炒白术12克,茯苓10~15克,炒山药12~15克,蔻仁9克,陈皮6~10克,炒谷、麦芽各6~10克,炙甘草6~9克。

功效:益气健胃,开脾助运。

主治:肾病综合征后期恶心作呕,厌食纳差。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去渣重煎5~8分钟,早、中、晚分3次服用。

歌诀:五味异功谷麦芽,黄芪山药白蔻加;

开脾健胃兼益气,诸虚滞满用无差。

方解:本方是在『五味异功散』基础之上选用助运消食之炒谷芽、炒麦芽,益气补中之蜜炙黄芪,甘淡健脾之炒山药,醒脾开胃之白蔻仁而成。纵观全方,药味简洁,诸药气味甘、淡、薄,适合虚弱患者受纳。若选用辛燥之药,反伤胃气。

临证备要:本方原为周信有为胃气虚弱,恶心作呕,厌食纳差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而设,临床亦可用于胃癌放化疗术后、大病初愈、癌症晚期、产后纳呆、久服诸药以致损伤脾胃及年老体弱等患者。临床治疗需顾护后天之本,开脾助运,扶正增食。

(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殷世鹏 兰州天瑞源药业有限公司 任 修 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6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周信有教授"益气健胃汤"方解

此方乃国医大师周信有先生积八十年临证经验所创,深得《内经》"脾胃为后天之本"之旨。方以五味异功散(参、术、苓、草、陈)为基,妙在加减化裁,尤宜肾病综合征后期脾胃虚弱之证。

立方要旨有三:一者重健运,取谷麦芽消食和中,白蔻仁醒脾开胃;二者补中气,以蜜炙黄芪助党参补脾肺之气,山药补脾阴而固肾;三者调气机,陈皮理气化痰,使补而不滞。诸药相伍,暗合"脾升胃降"之机,尤妙在"去渣重煎"之法,使药性醇和,更利虚体受纳。

周氏此方,药味精简而配伍严谨,甘淡平和而不峻补,既承东垣补土之法,又融自身临证心得。观其用药,麸炒白术、蜜炙黄芪等炮制讲究,足见大家风范。歌诀"诸虚滞满用无差"一句,正道出本方调补兼施之妙。

今人用此方,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若兼湿浊者酌加藿佩,阴伤者佐以玉竹,方为善学。周氏学术精华,于此可见一斑。
庄周的蝴蝶 發表於 2025-6-7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益气健胃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

周信有先生此方,实承东垣脾胃学说之精髓,融汇古今,以甘淡平和之性,建中州运化之功。观其组方之妙,可析为三重法度:

一、培本固中之基
方以五味异功散(参、术、苓、草、陈)为底,暗合《小儿药证直诀》"甘温益脾"之旨。蜜炙黄芪尤具巧思,既避生芪升提之峻,又得炙蜜润中之力,与党参相须为用,正合《本草求真》"参芪同用,能收相得益彰之效"的记载。炒山药取法《药品化义》"炒香用之,助脾阴而不腻"的炮制精要,与茯苓形成健脾渗湿的经典药对。

二、醒脾助运之枢
白蔻仁选用颇具深意,《本草备要》谓其"辛热浮散,入肺胃经",周老减其辛烈而取芳香,配陈皮理气宽中,暗含"脾喜芳香"(《临证指南医案》)之要义。谷麦芽炒制后,既存《本草纲目》"开发胃气"之功,又去生用克伐之弊,二芽相须,体现"轻可去实"(《医学心悟》)的用药智慧。

三、临证变通之机
此方最宜"虚不受补"之候,盖因全方药性轻灵,无壅滞之虞。若见舌苔厚腻者,可佐佩兰6克化浊;胃阴亏甚者,加石斛9克、玉竹6克,此即《温病条辨》"益胃汤"化裁之法。对于化疗伤胃者,宜加姜半夏6克、竹茹9克,取《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之意。

周老此方深得"治中焦如衡"(《温病条辨》)之妙,其组方思路启示后学:调理脾胃当以"轻灵为要,运化为先",过用辛燥则耗气,纯投滋腻反碍运。现代临床验证,该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脾虚气滞证有效率可达82.6%(《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足见其历久弥新的学术价值。

(本文方药剂量换算依《中国药典》2020年版,临床运用须辨证加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